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昌馬石窟

鎖定
昌馬石窟,位於甘肅省酒泉市玉門市昌馬鄉水峽村西面,是北魏至清朝時期的古遺址。 [2] 
昌馬石窟位於黑石山崖上。原有石窟共計24座,分為上窖石窟和下窖石窟,分佈在昌馬鄉水峽村的上窖山和下窖山一帶。上窖石窟已徹底消失,現昌馬石窟指下窯石窟。石窟距地面30~40米左右,原開鑿十一個洞龕,從南到北分為三段,南段四窟,中段四窟,北段三窟,南北兩段的窟龕因地震被毀,現僅存中段四窟,中段1號窟殘存三分之一,壁畫已毀,3號窟與4號窟相連,內無壁畫和造像,2號、4號窟保存的較好,內部有北魏、十六國北朝時期、宋初時期的造像和壁畫。昌馬石窟的造像題材主要有坐佛、脅侍菩薩、七佛、大菩薩行列、六臂觀音菩薩、彌勒菩薩、文殊菩薩赴會圖、普賢菩薩赴會圖、淨土經變畫、飛天、供養香爐及獅子、火焰寶珠壺門、垂幔、團花紋或連珠紋或花卉等圖案。昌馬石窟屬於早期開鑿石窟,歷經1500多年營建,留下了許多有價值的壁畫和造像,對研究佛教和佛教藝術在絲綢之路的演變有重要的作用。昌馬石窟不僅是佛教東傳的早期見證,還對研究西北尤其是河西地區歷史、文化、區域交流、民間信仰及佛教傳播與發展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 [2-3]  [5] 
2019年10月7日,昌馬石窟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核公佈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中文名
昌馬石窟
地理位置
甘肅省酒泉市玉門市昌馬鄉水峽村西面
所處時代
北魏至清
保護級別
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編    號
8-0512-4-035

昌馬石窟歷史沿革

昌馬石窟中第2窟為北涼時期開鑿,後經西夏、清代重修。 [5] 
昌馬石窟中第4窟為北涼時期開鑿。 [5]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12月25日8時45分,昌馬盆地發生了一起震級為7.7級的強烈地震,昌馬上窖石窟的12座洞窟全部被震塌,石窟中的壁畫、彩塑等各種文物被全部損毀。昌馬下窟石窟的大多數洞窟也被這次大地震損毀,只有4座洞窟倖存。 [2]  [5] 
昌馬石窟 昌馬石窟
20世紀80年代開始,為了對僅存的4座洞窟進行保護,當地實施了“封閉保護”昌馬石窟。
2023年6月25日,玉門市昌馬石窟保護利用設施建設項目正式開工建設。該項目是國家“十四五”時期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工程項目,列入酒泉市2023年以工代賑項目清單,總投資2000萬元,主要建設低能耗服務中心、智慧停車場、文化廣場、裝配式可逆棧道、參觀導覽系統等,有效保護昌馬石窟文物本體,進一步提升昌馬石窟綜合展示利用水平,帶動天境昌馬旅遊景區提檔升級和周邊羣眾增收致富。 [4] 

昌馬石窟文物特點

昌馬石窟 昌馬石窟
昌馬石窟位於酒泉市玉門市昌馬鄉水峽村西約700米的黑石山崖上。原有石窟共計24座,分為上窖石窟和下窖石窟,分佈在昌馬鄉水峽村的上窖山和下窖山一帶。上窖石窟已徹底消失,現所説的昌馬石窟指下窯石窟。石窟距地面30~40米左右,原開鑿十一個洞龕,從南到北分為三段,南段四窟,中段四窟,北段三窟,南北兩段的窟龕因地震被毀,現僅存中段四窟,中段1號窟殘存三分之一,壁畫已毀,3號窟與4號窟相連,內無壁畫和造像,2號、4號窟保存的較好,內部有北魏、十六國北朝時期、宋初時期的造像和壁畫。昌馬石窟的造像題材主要有坐佛、脅侍菩薩、七佛、大菩薩行列、六臂觀音菩薩、彌勒菩薩、文殊菩薩赴會圖、普賢菩薩赴會圖、淨土經變畫、飛天、供養香爐及獅子、火焰寶珠壺門、垂幔、團花紋或連珠紋或花卉等圖案。 [3] 

昌馬石窟文物遺存

2號石窟
昌馬石窟 昌馬石窟
2號石窟呈近方形,進深4.25米,寬4.05米,高3.06米。前部為圓拱形頂,後部為平頂。窟內有中心柱,柱兩邊開券頂形拱門,分上下兩層,上層有4身泥塑殘像,下層只存壁畫,中心柱寬1.93米,深2.1米,每面分兩層開龕造像,原每龕內均塑一佛二菩薩,現大部分被毀,窟內壁畫原作毀壞較多,部分壁畫為西夏時重繪。窟內前室中心柱東面上方彩繪裝飾性很強的垂幔,下繪有7佛,均結跏趺坐。窟門頂部正中繪一菩薩,結跏趺坐於蓮上,服飾奇異,飾物繁雜。門內兩側,分別南畫騎獅文殊,北畫騎象普賢。文殊普賢身後繪有數名供養天女。南北2壁皆繪經變故事畫,但毀壞嚴重,難以辨認。窟內後室中心柱上層龕內造像已毀壞。西夏時改繪壁畫,為一佛二菩薩。中心柱兩側通道及後壁上繪有與真人同高的赴會菩薩12身,有的持供物,有的拱手而立,窟頂繪有飛天,反映了西夏時期佛教藝術的成就。2號石窟中還保留有數則明代弘治與清代康熙、乾隆年間的遊人題記。 [3]  [5] 
4號石窟
昌馬石窟第4窟洞窟內壁畫 昌馬石窟第4窟洞窟內壁畫
4號石窟內有一中柱,柱根造有壇基,分上下二層,每層每面都有開龕造像。多是中間一佛,兩邊為菩薩,窟內造像已基本消失,局部殘存有壁畫,壁畫呈條幅式旗幡,畫有20餘身供養菩薩,佈滿四壁,窟頂左右各畫飛天4身。 [3]  [5] 
昌馬石窟的西夏壁畫內容、佈局、用色等都與敦煌地區西夏時期的洞窟一脈相承,可以作為研究敦煌莫高窟、瓜州榆林窟、瓜州東千佛洞、肅北五個廟西夏時期洞窟的重要補充材料。 [5] 

昌馬石窟文物價值

昌馬石窟大多數壁畫入選《河西石窟圖譜》,常做為《中國美術史》的封面出版。從洞窟的壁畫和雕塑內容看,主要反映了當時社會的生產和生活狀況,其中也滲透了較為濃厚的佛教思想。昌馬石窟藝術手法,與敦煌及新疆等古絲綢之路的石窟藝術手法相似,具有較高藝術研究價值。 [3] 
昌馬石窟 昌馬石窟
昌馬石窟處祁連山一隅,屬於早期開鑿石窟,歷經1500多年營建,留下了許多有價值的壁畫和造像,對研究佛教和佛教藝術在絲綢之路的演變有重要的作用。昌馬石窟不僅是佛教東傳的早期見證,還對研究西北尤其是河西地區歷史、文化、區域交流、民間信仰及佛教傳播與發展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 [5] 

昌馬石窟保護措施

遺址碑 遺址碑
2019年10月7日,昌馬石窟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核公佈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昌馬石窟旅遊信息

昌馬石窟地理位置

昌馬石窟位於甘肅省酒泉市玉門市昌馬鄉水峽村西面。

昌馬石窟交通信息

自駕:自甘肅省酒泉市玉門市人民政府開車前往昌馬石窟,路程約69.7千米,用時約1小時18分鐘。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