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昌昌城考古地區

鎖定
昌昌城考古地區位於南美洲國家秘魯境內,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座土磚城,建立於公元12世紀,在哥倫布之前時期雖堪稱美洲建築傑作,但它畢竟只是一座完完全全的土建築,大自然的侵蝕,再加上後世盜寶者的破壞,這座歷史名城的存在已岌岌可危,1986年遺址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中文名
昌昌城(考古地區)
外文名
Chan Chan Archaeological Zone
所屬洲
南美洲
所在地
秘魯

昌昌城考古地區基本資料

遺產名稱:昌昌城考古地區
Chan Chan Archaeological Zone
入選時間:1986
遴選依據:文化遺產(i)(iii)
地理位置:S8 5 60 W79 4 59.988
遺產面積:14.15平方千米
遺產編號:366

昌昌城考古地區遺產描述

秘魯世界遺產地地理位置示意圖 秘魯世界遺產地地理位置示意圖
昌昌城考古地區位於南美洲國家秘魯境內,建立於公元12世紀,在哥倫布之前時期堪稱美洲建築傑作,是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座完完全全的土建築磚城,大自然的侵蝕,再加上後世盜寶者的破壞,這座歷史名城的存在已岌岌可危。昌昌城於850年至1470年間逐漸建成,15世紀時被印加帝國所毀滅,它是前哥倫布時期南美洲最大的城市。昌昌城整個面積約20平方公里,中心地帶為6.5平方公里,全盛時期人口有10萬人。全城的建築,都是用土坯砌成。昌昌古城遺址,現已發現有10座以高牆圍繞、自成單元的建築組合,每一建築組合內有宮殿和房屋等。城市由十個設有護城牆的城堡組成,這些城堡用作禮儀、葬禮、廟宇、貯水及居住用途。
1986年根據文化遺產遴選依據標準(i)(iii),昌昌城考古地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批准作為文化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1986年被列入世界瀕危遺產目錄,評為遺產的報告:世界遺產委員會第10屆會議報告。
遴選依據標準(i):古拉丁美洲最大城市的規劃是絕對的傑作。嚴格的分區,居住空間的差異化使用,以及等級建築,闡明瞭一種政治和社會理想,這種理想很少被如此清晰地表達出來。
遴選依據標準(iii):昌昌是一個獨特的見證,是消失的奇穆王國最具代表性的城市,它綜合和表達了秘魯北部一萬一千多年的文化演變。整個建築體系將象徵性和神聖的建築與技術知識以及對當地環境的適應融為一體。 [1] 
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
昌昌城是奇穆王國的首都,15世紀是該國的鼎盛時期,但是不久即被印加帝國吞沒。這個古拉丁美洲最大城市的規劃,反映了其嚴格的政治和社會政策,城市劃分為九個“城堡”或者“宮殿”,都是獨立的單位。 [1-2] 

昌昌城考古地區遺產簡介

昌昌城考古地區 昌昌城考古地區
昌昌城的中心是廟宇般的查珠第城堡,有一個至今保存特別完好的議事廳。24個座席圍着矩形庭院的土牆,看上去很像是個進行辯論會議廳。此廳內部傳聲效果不同尋常,坐在不同座位上的人哪怕用低聲輕輕説話,都能被聽得很清楚(這種傳聲效果,至今仍能得以體現)。一些建築,其中也包括這個議事廳,周圍都修築了防禦性的土圍牆。除此而外,周圍還有巴拉科斯水庫、一些居住區和舉行宗教儀式的平台等。查珠第堡似乎是昌昌城內十來個分散的建築羣中的一個。它們中有些建築外面的圍牆高達9.1米。
強盛而富有的奇穆帝國之都
秘魯位於安第斯山麓與太平洋之間,在其狹窄的沿海地區並沒有石頭這一自然資源,所以土磚便是人們造房的材料,所謂土磚即把泥土在太陽下烤乾後製成的磚。但是由於全球温度的升高,這一地區的雨水和風導致城市建築開始逐漸被侵蝕,全球著名的土磚城結構正在被破壞。昌昌城是南美古代奇穆帝國都城遺址,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座土磚城,在秘魯的特魯希略城西北4公里的海濱沙漠地帶,昌昌在奇穆語中是“太陽、太陽”的意思。昌昌城整個面積約20平方公里,中心地帶為6.5平方公里,全盛時期人口有10萬人,昌昌古城遺址,現已發現有10座以高牆圍繞、自成單元的建築組合,每一建築組合內有宮殿和房屋等,因此,考古學家把昌昌叫做“城堡之城”。
昌昌城考古地區保存現狀
昌昌城考古地區保存現狀(18張)
昌昌城建立於公元12世紀,這古城曾是人口眾多,強盛而富有的奇穆帝國之都。奇穆帝國的繮土就是從佔地約16平方公里的昌昌開始的,隨後向沿海地區伸展966公里。據信,這個民族是從12世紀,強大的蒂亞瓦納科衰落之後,才開始興起。這個民族有很出色的建造者和工程師,他們還是金屬製品的能工巧匠(若沒有當地人民的聰明才幹,昌昌一個如此嚴重缺水之城,難以倖存)。城裏一些主要的建築羣,都用是用各種不同開頭的土磚所造,看上去簡單樸實。但在另一些重要的建築物上,有飾有金箔嵌在泥土牆面上的裝飾圖案。可惜的是那些最珍貴的東西已流失多年(今天還在傳説,昌昌城的有些花園裏,曾有過一些植物是用黃金製作出來的)。關於昌昌城的建立,傳説有個名叫內依姆拉普的人,從海上來到此地,建立起一座城市,此後他又往西去了。又傳説這城與一條龍有關,而這條龍則創造了太陽與月亮。這種種傳説與神話未能提供有價值的線索。但明顯的是奇穆帝國具有發展社會團體的強烈意識。
15世紀是奇穆帝國的鼎盛時期,但是不久即被印加帝國吞沒。這個古拉丁美洲最大城市的規劃,反映了其嚴格的政治和社會政策,城市劃分為九個“城堡”或者“宮殿”,都是獨立的單位。秘魯位於安第斯山麓與太平洋之間,在其狹窄的沿海地區並沒有石頭這一自然資源,所以土磚便是人們造房的材料,所謂土磚即把泥土在太陽下烤乾後製成的磚。但是由於全球温度的升高,這一地區的雨水和風導致城內建築開始逐漸被侵蝕,這個全球著名的土磚城結構正在被破壞。
最大的土城遺蹟
昌昌全城的建築,都是用土坯砌成,是世界上至今保留下來的最大一座土城遺蹟。昌昌城在16世紀遭西班牙殖民者的掠奪和破壞,但從遺址仍可看出其特有的建築風格。城牆高達7米,最高的可達15米,周長440米,牆基厚達3米。這些城牆都是用大塊的土坯砌成,砌得很嚴實,而且考慮到抗禦地震的需要,大都砌成品字形。這些土坯用粘土、沙礫和貝殼末燒製而成,非常堅固。1970年秘魯發生大地震時,後人修復的牆都遭到了破壞,而原來的遺址卻安然未動,顯示了當時奇穆人的高超建築藝術。在遺址中,有一處方形的場地,方圓約300多平方米,四周都是斷垣殘壁,但牆的底部卻保存得很完整,而且雕刻着不少海洋生物的圖案。其中尤以海狗舞蹈的雕刻最多、最生動,奇穆人很崇拜這種動物。
昌昌古城遺址的建築很有規劃。城內街道縱橫交錯,沿街建有住房、宮殿、廟宇、花園、作坊、金字塔、牢房和水渠等,還有一排排密集的糧倉。昌昌城址分為10座自成一體的“城堡”,它的佈局反映一種嚴謹的政治、社會觀念。公元1470年左右,在經歷了一場漫長的戰爭後,印加王公圖帕克·尤潘奇將昌昌國王敏昌卡曼俘虜到了庫斯科。國王之子楚穆·卡巫繼位,作為印加帝國的代表統治這個已經由強變弱,四分五裂的王國。70年後,昌昌城被徹底遺棄。昌昌城址佔地廣闊,佈局奇特是最引人注目之處。
奇穆帝國以昌昌為首都,15世紀達到鼎盛,不久便被印加人征服。這裏是西班牙人到來前美洲最大的城市,它的城堡內佈局被嚴格地劃分為9個宮殿,顯示出政治和社會方面嚴格的等級制度。全城佔地約36平方公里,中心地帶6.5平方公里,包括10個長方形的城堡。每個城堡平均長約400米,寬約200米,四周有高9-12米的圍牆,牆基厚3米。對其中的一個城堡作了詳細研究。城堡北面有一狹小入口,堡內以高牆分為北、中、南三部分。北入口處為一略呈方形的大院,兩側是廚房和一些小院落,南側有許多土坯房屋,有的牆上有淺浮雕的鳥、魚、漩渦紋、格子紋等圖案。中部近入口處也是一個小院,周圍有一些小院落和可能是貯藏室的小房間,另有一個巨大的陵墓。南部主要是蓄水池。這些城堡大概是統治者及其親隨的生活區,一般居民則住在城堡之外。有研究者認為,這些城堡不是同一時期建造的,其年代前後相接。已知城堡數目與奇穆君主的數目(10個)正好吻合,因此人們認為可能這些君主各有一個城堡作為王宮,在他死後又成為他的陵墓。類似的習俗後來也流行於印加文化的庫斯科。在10個城堡的西側和南側發現了4個手工業區。手工製作業似乎主要有木器加工業、紡織業和金銀製作業。
在昌昌城裏許多不同地區都出現排列成矩形的各種建築物,這無疑是邏輯與秩序的象徵。在其他一些有趣的建築物中,更突出的是:赫瓦卡·艾斯米拉達(綠寶石廟)和赫瓦卡·阿克歐愛麗斯(彩虹廟)。前者是1923年才被發現的。此後兩年曾遭暴雨的摧殘。該廟宇是金字塔形狀的,有兩個寺院平台,周圍有珍貴的浮雕,雕的是海底生物與魚類。另一座塔形寺廟是彩虹廟,周圍高牆環抱,牆上精心雕刻着各種各樣的生物。
這些矩形建築物,四周圍有高大厚實的泥磚牆。這些城牆的目的似乎並不是為了防禦。奇穆國的防線是在其邊疆——例如是在延伸到福塔萊薩流域低地地區的帕拉蒙加,該地大約位於流經奇穆國境內諸河流域的最東南部。 昌昌城是“城市化”時代安第斯世界最大的城市,實際上也是利馬城興起前人們所知道的最大城市。但是“城市化”時代安第斯世界最令人敬仰的神殿是在奎茲曼科地區的帕查卡馬克,該地名即得名於該地受到崇拜的神。帕查卡馬克是一位普世神,他的神廟受到來自各地的朝聖者的朝拜。
考古研究
19世紀中葉,美國人E.G.斯奎爾首次對昌昌城矩形調查,20世紀初美國人類學家A.L.克羅伯也做過調查,隨後又進行了大規模的調查和發掘。
昌昌城的中心是廟宇般的查珠第城堡,有一個至今保存特別完好的議事廳。24個座席圍着矩形庭院的土牆,看上去很像是個進行辯論會議廳。此廳內部傳聲效果不同尋常,坐在不同座位上的人哪怕用低聲輕輕説話,都能被聽得很清楚(這種傳聲效果,至今仍能得以體現)。一些建築,其中也包括這個議事廳,周圍都修築了防禦性的土圍牆。除此而外,周圍還有巴拉科斯水庫、一些居住區和舉行宗教儀式的平台等。
這塊場地當年是市場和奇穆人舉行慶祝集會或集體跳舞的場所。昌昌古城遺址的建築很有規劃。城內街道縱橫交錯,沿街建有住房、宮殿、廟宇、花園、作坊、金字塔、牢房和水渠等,還有一排排密集的糧倉。許多牆上都有浮雕,圖案大多為魚、魚鷹和漁網之類、幾乎全部與捕魚有關。在一堵宮牆上刻的就是一張大魚網的圖案。有的牆上還雕刻着各種水鳥的形象,有的飛,有的睡,有的浮在水上,有的潛水捕魚。最有意思的是一幅表現馴鸕鷀的雕刻:一隻鸕鷀捉到一條大魚,正仰着頭,伸長了脖子,想一口吞下,可就是吞不下,原來脖子上被人結着一根繩。這巧妙的藝術構思,反映了當時奇穆人的真實生活。在一座廟宇的四周牆壁上,有365個圓形的圖案,這代表月亮印每年的365天。奇穆人把月神當作最高之神。這種信仰也與捕魚有關,因為月圓之夜,正是近海魚羣最多的時候。由於氣候乾旱,奇穆人在昌昌城修有出色的水利工程。他們把安第斯山的水源引來灌溉和飲用,城中有水利工程和水井。井口是長方形的池子,沿池壁有石砌的盤旋斜道,到達池底的水井,至今水仍清澈。井邊長滿了蘆葦,這是整個土城唯一的綠色。昌昌城出土文物豐富。每一建築組合有一國王陵墓,在一座國王的小墓窖中發現有13具年輕的殉葬婦女的遺骸。出土文物中有糧食、陶器、金銀珠寶及木乃伊,還發掘出一隻金狗。
對於這一時期如同對於以前的歷史時期一樣,考古學家們在用基督紀元的年代確定中美洲歷史事件的年代方面意見是一致的;但是,對於這一時期安第斯歷史事件的年代卻未取得一致意見。前文已經提到安第斯歷史各階段相對的年代序列是沒有疑問的,但是用公元紀年體系來表示的認約公元前400年到約公元1438年的絕對年代,即依據放射性碳測定年代和依據地層學估算的年代之間卻存在着很大差異。依據放射性碳測定的年代體系,安第斯歷史“興盛”時期在公元500年左右結束,蒂亞瓦納科文化在公元900年正走向它的末日。因而安第斯歷史的這兩個階段已在第48章予以論述,雖然根據地層學的年代體系,“興盛”時期到900年還未結束,整個蒂亞瓦納科文化的衰落是在1000-1300年間。 [3-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