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文字)

鎖定
昌(拼音:chāng)是漢語通用規範一級漢字(常用字) [1]  。此字始見於商代甲骨文 [2]  ,從口從日,學界有以為是唱的本字。昌的常用義是興旺、繁榮,古籍中或用為美好。昌也用作姓氏。
(基本信息主要來源:《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 [3]  、漢典網 [4] 
中文名
拼    音
chāng
部    首
五    筆
JJF
倉    頡
AA
鄭    碼
KKVV
筆    順
豎、橫折、橫、橫、豎、橫折、橫、橫(25112511)
字    級
一級(編號:1084) [1] 
平水韻
下平聲·七陽 [5] 
四角碼
6060₀
總筆畫數
4+4
注音字母
ㄔㄤ
異體字
𣅊、𣆫
造字法
會意字
Unicode
660C
字形結構
合體字,上下結構

文字源流

字形演變流程圖 字形演變流程圖
會意字。昌字,甲骨文作圖A,與《説文解字》籀文同(圖7),上部從日,下部從口會意。它的本義應是日出時叫人起牀的聲音,也就是“唱”字的原型。裘錫圭先生説:“‘唱’最初很可能指日方出時呼喚大家起身幹事的叫聲。這種叫聲大概多數有一定的調子,是歌唱的一個源頭。”後來“口”字變為“曰”。囗是話發聲的器官,曰表示發出有聲的言語,二者有共性,故篆文將口變為曰作昌,或者蓋因“昌言”一詞所致,《説文》訓昌為“美言”,常本“昌言”。但昌只有美好義,“美言”是增義為訓。 [6-7] 
呼喊起牀時,太陽已經出來了,天色明亮,故昌字引申出明亮義。此義先秦兩漢古籍未見用例。後世著者大概受《説文》影響,撰文時賦予昌以光明義。光明象徵興旺,故昌字引申為興盛,這是“昌”最常用的含義。凡光明、興盛則美好,故昌又引申為美好義。 [7] 

詳細釋義

讀音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chāng
形容詞
明,光明。
light
《説文‧日部》:“昌,一曰日光也。
昌盛;昌明;昌隆
美好的樣子。
great;fine
《詩經‧齊風·猗嗟》:“猗嗟昌兮,頎而長兮。”

興盛;興旺。
flourishing
《尚書‧洪範》:“人之有能有為,使羞其行,而邦其昌。”
《新唐書‧李晟傳》:“熒惑退,國家之利,速用兵者昌。”

顯明。

明·徐渭《燕子磯觀音閣》詩:“若無一片鏡,妙麗苦不昌。”

善,正當。
good
《尚書‧皋陶謨》:“禹拜昌言曰:‘俞!’”
昌言
通“猖”。狂妄放縱。

屈原《離騷》:“何桀紂之昌披兮,夫唯捷徑以窘步。”

動詞
使其興旺。

《詩經‧周頌·雝》:“燕及皇天,克昌厥後。”

名詞
指有生命之物。
living things
《莊子‧在宥》:“今夫百昌皆生於土而反於土。”
明·王廷相《慎言‧道體》:“氣得濕而化質,生物之塗也,百昌皆然矣。”

通“菖”。菖蒲。
sweet flag
《周禮‧天官‧醢人》:“朝事之豆,其實韭苴、醓醢,昌本、麋臡,菁菹、鹿臡,茆菹、麇臡。”
chàng
動詞
通“倡(唱)”。倡導。

清·惲敬《光孝寺碑銘》:“大鑒之前,皆精微簡直,而大鑒有以昌導之。”

同“唱”。吟唱。

宋·葉紹翁《四朝聞見錄‧胡紘李沐》:“趙知忠定不事修飾,故易敝巾、垢衫、敗屣以見,且能昌誦忠定大廷對策。”

(表格信息來源:《漢語大詞典》 [8]  《現代漢語詞典》 [9]  《漢語大字典》 [10] 

古籍解釋

説文解字

【卷七上】【日部】尺良切(chāng)
美言也。從日從曰。一曰日光也。《詩》曰:“東方昌矣。”
𣅊,籀文昌。
【註釋】從日:王筠《説文解字釋例》:“字從日者,乃譬況之義,猶今言月光玉潔矣。”按:曰,詞也。從日從曰,喻言詞之光明如日。《詩》:指《齊風·雞鳴》。原文:“東方明矣,朝(指上朝的臣子)既昌(多)矣。”許氏合兩句為一句。徐鍇《説文解字系傳》:“昌即明也。” [11] 

説文解字注

美言也。《咎繇謨》曰:“禹拜昌言。”今文《尚書》作“黨”。趙注《孟子》引《尚書》:“禹拜黨言”。《逸周書·祭公解》:“拜手稽首黨言。”《張平子碑》:“黨言允諧。”《劉寬碑》:“對策嘉黨。”皆“昌言”字之叚借也。至於“讜言”,亦見漢人文字。《字林》:“讜言,美言也。”此又因黨言而為之言傍,謂之正俗字可。
從日,從曰。會意,取“縣諸日月不刊”之意也。不入曰部者,日至尊也。尺良切,十部。
一曰日光也。裴松之引《易運期讖》曰:“兩日並光,日居午。”兩日,昌字。圖讖説字多不合本義。裴引《孝經中黃讖》,𣍘為“日載東”,曹字亦本從曰,非從日。蓋昌之本義訓美言,引伸之為凡光盛之偁,則亦有訓為日光者。日光祗為餘義,例所不載。“一曰日光也”五字,恐魏時因許昌之説而妄增之。
《詩》曰:“東方昌矣。”《齋風》:“東方明矣,既昌矣。”傳曰:“東方明則夫人纚筓而朝,朝已昌盛,則君聽朝。”雲“朝已昌盛”與美言之義相應。許並二句為一句,當由轉寫筆誤。 [12] 

廣韻

尺良切,平陽昌 ‖ 昌聲陽部(chāng)
昌,盛也。《説文》曰:“美言也。一曰日光也。”又姓,後漢有東海相昌狶。尺良切。八。 [13] 

康熙字典

【辰集上】【日字部】昌;康熙筆畫:8;部外筆畫:4
《廣韻》尺良切。《集韻》《韻會》蚩良切。《正韻》齒良切。並音倡。
《説文》:美言也。《爾雅·釋詁》:昌,當也。《書·大禹謨》:禹拜昌言曰。傳:昌,當也。
又《博雅》:盛也。《書·仲虺之誥》:邦乃其昌。傳:國乃昌盛。
又《詩·鄭風》:子之昌兮。傳:昌,盛壯貌。
又《詩·齊風》:猗嗟昌兮。箋:昌,狡好貌。
又《説文》:一曰日光也。《詩》曰:東方昌矣。○按,《詩·齊風·雞鳴》作東方明矣,朝既昌矣。與《説文》:所引不同。
又物也。《莊子·在宥篇》:今夫百昌,皆生於土而反於土。注:司馬雲:百昌猶百物也。
又《儀禮·公食大夫禮》:昌本。注:昌,蒲。本,菹也。
又《史記·天官書》:斗魁戴匡六星曰文昌宮。注:文者,精所聚。昌者,揚天紀,輔拂並居,以成天象。
又《集韻》:尺亮切,音唱。倡,或作昌。 [14]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楷體) 字形對比(楷體)

書寫提示

“昌”字書寫提示 “昌”字書寫提示
上“曰”小下“曰”大,兩“曰”都扁、寬。上“曰”居上半格正中,底部在橫中線上方。下“曰”居下半格正中,㇕(橫折)的橫段從橫中線下側起筆,向右上斜,折點抵橫中線。 [3] 

書法欣賞

音韻集成

中上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ȶʰ
i̯aŋ
王力系統
ȶʰ
ǐaŋ
董同龢系統
ȶʰ
jaŋ
周法高系統
jaŋ
李方桂系統
th
jang
西漢





jang


jang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陽唐

jɑŋ
北魏後期北齊
陽唐

jɑŋ
齊梁陳北周隋
陽唐

jɑŋ
隋唐
擬音/高本漢系統

tɕʰ
i̯aŋ
擬音/王力系統

tɕʰ
ǐaŋ
擬音/董同龢系統

tɕʰ
jɑŋ
擬音/周法高系統

tɕʰ
iɑŋ
擬音/李方桂系統

tśh
jang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網 [15] 

韻書集成

韻書
字頭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平聲
下平十陽

開口呼
三等
次清
尺良切
tɕʰjɑŋ
集韻
平聲
下平十陽

開口呼
三等
次清
出(蚩)良切
tɕʰiɑŋ
去聲
四十一漾

開口呼
三等
次清
尺亮切
tɕʰiɑŋ
禮部韻略


平聲





齒良切

增韻


平聲





齒良切



去聲





尺亮切

中原音韻

陰平
江陽
穿

開口呼

次清

ʈʂʼiaŋ
中州音韻


平聲
江陽





痴傷切

洪武正韻

平聲
十七陽
穿


次清
齒良切
tʃ‘iaŋ

去聲
十七漾
穿


次清
尺亮切
tʃ‘iaŋ
分韻撮要

陰平
第九張掌帳着
穿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網 [15] 

方音集匯

注意:發音用國際音標標註,僅作參考,可能與當地實際發音存在差異
方言類別
方言點
發音
調值
調類
官話(北京官話)
tʂʰaŋ
55
陰平
官話(冀魯官話)
濟南
tʂʰaŋ
213
陰平
官話(中原官話)
西安
tʂʰaŋ
53
上聲
官話(西南官話)
武漢
tsʰaŋ
55
陰平
官話(西南官話)
成都
tsʰaŋ
44
陰平
官話(江淮官話)
合肥
tʂʰɑ̃
212
陰平
官話(江淮官話)
揚州
tsʰaŋ
21
陰平
晉語
太原
tsʰɒ̃
11
平聲
吳語
蘇州
tsʰaŋ
44
陰平
吳語
温州
tɕʰi
44
陰平
湘語
長沙
tsʰan
33
陰平
湘語
雙峯
tʰɒŋ
55
陰平
贛語
南昌
tsʰɔŋ
44
陰平
客家話
梅縣
tsʰɔŋ
44
陰平
粵語
廣州
tʃʰœŋ
53
陰平
粵語
陽江
tʃʰiɛŋ
33
陰平
閩語(閩南語)
廈門
tsʰiɔŋ
55
陰平
閩語(閩南語)
潮州
tsʰiaŋ
33
陰平
閩語(閩東語)
福州
tsʰuɔŋ
44
陰平
閩語(閩北語)
建甌
tsʰiɔŋ
54
平聲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 [15]  、《漢語方音字彙》 [16] 
參考資料
  • 1.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0-07-25]
  • 2.    劉釗 編纂.新甲骨文編[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4.12:402.
  • 3.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37
  • 4.      .漢典[引用日期2018-09-27]
  • 5.    平水韻 七陽  .搜韻網[引用日期2020-07-25]
  • 6.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2:605
  • 7.    何金松著.漢字文化解讀[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417-418
  • 8.    中國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編纂處編纂.漢語大詞典 第5卷[M]: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86.11:588.
  • 9.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 第6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144
  • 10.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 漢語大字典 第2版縮印本 上[M]. 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 2018.01:780.
  • 11.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911.
  • 12.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註譯本》編委會編.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注全譯本 第3卷[M]. 北京:中國書店, 2010.12:1041-1042.
  • 13.    餘乃永校注. 新校互注宋本廣韻[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0.07:173
  • 14.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 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8.08:491.
  • 15.    昌的音韻方言  .漢典網[引用日期2020-07-25]
  • 16.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彙(第二版重排本).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06:313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