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旱震理論

鎖定
旱震理論是指大震之前必大旱。其學術創立者為旱震理論專家耿慶國。他認為,6級以上大地震的震中區,震前1至3年半時間內往往是旱區。旱區面積大,則震級大。在旱後第3年發震時,震級要比旱後第1年內發震增大半級。 [1] 
旱震理論沒有得到普遍認可,也有媒體對其進行駁斥。 [4-5] 
中文名
旱震理論
釋    義
大震之前必大旱
創立者
耿慶國
提出時間
1972年

目錄

旱震理論簡介

1972年耿慶國提出“旱震關係大地震中期預報方法”,在中國地震界處於非主流派。爭議很多。耿慶國預報了1975年的海城地震,特別是1976年的唐山地震。在1980年代出版了專著《中國旱震關係》(科學出版社)。
1984年7月,《中國科學》(B輯)第7期發表了耿慶國的代表性論文《旱震關係與大地震中期預報》。1985年,海洋出版社出版了他的專著《中國旱震關係研究》,傅承義院士為《中國旱震關係研究》寫了“代序”。 [1] 

旱震理論其他觀點

作者倪桂林在《乾旱與強震》一文中寫道:“旱區的出現可能為孕震體輸送了一部分能量,同時加快了孕震體能量積累速度。” [2] 
作者 葉民權在《乾旱與強震活動關係的研究實例》中寫道:通過新疆柯坪—烏恰地區歷年降水量與M_s≥6.0強震關係的研究發現,該地區M_s≥6.0地震大部分(85.7%)是在震前1—2年的乾旱背景下發生的;震級隨旱區面積大小而增減.運用鑑定震兆信息量R值方法,對該地區降水因子預報地震的預報效能進行評定,效果良好. 研究表明,震前1—3年大面積的乾旱與強烈地震的發生有着某種內在的聯繫.旱震關係,是強震中期綜合預報的依據之一。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