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旱塘村

(廣東省深圳市龍崗區橫崗街道保安社區下轄村)

鎖定
旱塘村,位於橫崗街道中部,距街道辦事處1.5千米。與獨竹村相鄰。始建於清代,李姓先祖廣東興寧、賴姓先粗從廣東紫金遷移至此定居而形成。村中原有一清泉,流經水塘,讓水塘中充滿活水,得名龍塘村,後因泉水枯竭,流入水塘的水越來越少,水塘變為旱塘,改名旱塘村。村邊有大嶺鼓山,海拔400米。
中文名
旱塘村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廣東省深圳市龍崗區橫崗街道保安社區
地理位置
橫崗街道中部
清朝,屬歸善縣。1912年,屬惠陽縣。1949年10月,屬惠陽縣第二區;1951年11月,屬第三區;1957年12月,屬橫崗鄉;1958年11月,屬寶安縣龍崗公社;1961年7月,屬橫崗公社;1979年1月,屬深圳市龍崗區橫崗公社;1981年10月,屬深圳市寶安縣橫崗公社;1983年7月,屬橫崗區;1986年10月,屬橫崗鎮;1993年1月,屬深圳市龍崗區橫崗鎮;2004年,屬橫崗街道保安社區。
世居村民主要為李姓和賴姓。第一大姓為李姓,早年從福建遷移至廣東梅州興寧;清代由興寧遷移至此地。第二大姓為賴姓,早年從河南輾轉江西、福建遷移至廣東紫金;清乾隆年間從廣東紫金遷移至此地。2015年末,户籍人口64人,其中男性33人,女性31人;80歲以上1人,84歲(女);實際在村人口42人。非户籍外來人口約4000人。祖籍該村的香港同胞60人。祖籍該村的華人華僑12人,主要分佈在法國、加拿大。世居村民為漢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
改革開放前,該村以農業生產為主,種植水稻、花生等,養殖豬、鴨。改革開放後,隨着城市化推進,傳統農業逐斷消失。現集體經濟以工、商業物業開發,廠房出租及管理為主。村民以務工和房屋出租為主,部分村民創業、經商。村民主要收入來源為商業經營,工資性收入、房屋出租和集體經濟分紅。傳統節慶食品有春節的米餅、糕粄、年糕等。龍崗大道、紅棉三路、廣達路、興旺路,地鐵3號線經過該村。20世紀50年代通電,1957年通電話,60年代初通自來水,1996年通互聯網,2000年實現全村村道水泥硬底化,村內有旱塘學校,2015年有9個年級,18個班,在校學生763人、教職員工48人。還有老人活動中心和早塘公園等。
傳統民居為客家民居,現已無存。村口有旱塘村牌坊。清明節期間,村民到祖墓祭祖,一些同宗海外華僑也回村參加。村民有“入夥”的傳統習俗。新屋落成遷進新居,要舉行祭祀儀式。在廳堂桌上擺上供品,祭天、祭地、祭祖宗,然後依次做廚房祭、寢室祭。接着,鳴放長串爆竹,煤油燈(火種)需在新居內燃三天三夜。“入夥”日,新居一片喜慶,親戚朋友道賀,中午主人宴請來賓。酒席開始前鳴放爆竹,營造熱鬧紅火氣氛,以祝福新居吉利、人財兩旺、家道興隆。親戚、好友及鄰居中,當年如有紅、白之事或正在建宅者則不宜進入。改革開放後,隨着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幾乎家家建新屋,人們對喬遷禮儀更加重視。由於交通便利,遠道親朋均在邀請之列,故規模也大,慶賀喜筵少則几席,多者數十席。新居寬敞,可擺放筵席桌椅,因此多數村民就在新宅設宴。 [1] 
參考資料
  • 1.    深圳市史志辦公室. 深圳村落概覽 第2輯 5 龍崗卷. 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 2020.439-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