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旱區農業與生態修復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鎖定
根據教育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建設與管理暫行辦法》的要求,啓動建設的工程中心項目建設期為兩年,建設任務完成後教育部驗收並正式授牌。
中文名
旱區農業與生態修復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隸    屬
教育部科技司
性    質
科研
建設期
兩年
驗收時間
2010年12月15日

旱區農業與生態修復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中心簡介

[1] 
2010年12月15日,教育部科技司組織專家在蘭州對旱區農業與生態修復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建設項目進行了驗收。教育部科技司楊明海處長,驗收組組長中國科學院院士薛羣基研究員、副組長中國農業大學周禾教授等專家教授,我校副校長何曉東出席了驗收會。我校科技處有關負責人、旱區農業與生態修復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全體人員參加了會議。 專家組聽取了由旱區農業與生態修復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龍瑞軍教授作的中心建設總結報告,通過現場考察研究平台、觀看中試基地錄像片、現場質疑和充分討論後一致同意通過驗收。 [2]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是我國高等學校科技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高等學校加強資源共享、促進學科建設與發展、組織工程技術研究與開發、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培養和聚集高層次科技創新人才和管理人才、組織科技合作與交流的重要基地和平台。

旱區農業與生態修復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建設方向

蘭州大學旱區農業與生態修復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建設緊密圍繞西部乾旱、高寒地區的可持續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這一舉世矚目的重大課題,致力於研究乾旱半乾旱生態系統可持續管理的生態學原理與技術體系;草原生態、草地農業及生物多樣性產生、維持機制與生態恢復技術措施; 旱寒生境生物抗逆機理與生物資源的合理利用。
蘭州大學旱區農業與生態修復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致力於為解決乾旱、半乾旱地區,特別是西北地區面臨的糧食生產、生物資源持續利用等國家經濟建設攸關的關鍵性重大問題和工程技術措施,改善西部生態環境,促進科技、經濟、社會的和諧發展做出貢獻。 [1] 

旱區農業與生態修復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發展歷程

2009年2月,由乾旱與草地生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旱區農業與生態修復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牽頭,聯合中國治理荒漠基金會、甘肅省治理荒漠化基金會、中國科學院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召開的荒漠化治理與產業化發展論壇在蘭州大學舉行,相關企業界代表也參加了論壇。
論壇分主題發言、討論互動與行動規劃三個單元進行,主要圍繞以石羊河流域為代表的內陸河流域荒漠化防治和產業化發展的有關議題進行了一系列討論,重點討論了荒漠化治理的公益性與產業發展的關係、運用產業化途徑破解荒漠化治理的瓶頸,並達成了廣泛共識與合作意向。代表們一致認為,荒漠化治理功在千秋,商機無限;發展產業化、運作市場化將是荒漠化治理的必由之路。中國治理荒漠化基金會副秘書長、理事長助理熊定國博士,甘肅省治理荒漠化基金會周權副會長(執行),中國科學院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王愛勤研究員,國家新聞出版署顧永高局長,乾旱與草地生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旱區農業與生態修復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李鳳民主任等作了主題發言。本次論壇為蘭州大學旱區農業與生態修復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全方位參與荒漠化治理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契機。 [3] 
2011年4月-5月,應蘭州大學旱區農業與生態修復教育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李鳳民教授和中心常務副主任、龍瑞軍教授的邀請,阿富汗阿加汗基金會“乾旱農業與草地管理技術”交流團在蘭州大學旱區農業與生態修復教育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開展了技術交流與觀摩學習活動。
交流團先後在定西、天祝、臨夏和秦王川等地進行了實地學習觀摩。考察了旱作農業、種草養畜、庭院經濟、沼氣生產、規模養殖、温室生產和集雨工程等技術,還參觀了農機具、農業生產資料市場,對小型鋪膜機、手持播種機非常感興趣;考察了高山草原建設與管理、犛牛養殖管理技術、家畜冬春補飼技術、塑料暖棚建造技術等,並與牧户進行了座談;參觀了皮革、地毯、牛羊肉品加工廠和民族服飾用品生產廠、以及當地活畜交易市場;訪問了位於秦王川的甘肅天潤馬鈴薯種薯繁育公司及大棚蔬菜生產基地。阿富汗與甘肅省具有相似的地理地貌和氣候特點,客人們一致認為,蘭州大學長期研究和推動的旱作農業技術以及循環經濟模式對阿富汗具有重要的借鑑作用。
通過野外考察、觀摩、學習和室內專家報告、交流與討論,訪問團成員一致認為甘肅乾旱與半乾旱地區農牧業循環經濟發展中的一些獨特實用技術對阿富汗以及中亞地區農牧業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參考價值和借鑑作用。
為此,龍瑞軍教授與訪問團負責人Andrew Billingsley先生和易紹良博士就雙方開展進一步的培訓和科研等問題確定了較詳細的合作與交流項目和意向。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