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早期干預

鎖定
早期干預是指在高危兒的生命早期或出現神經行為發育異常的早期,根據嬰幼兒智力發育規律進行有組織有目的的、豐富環境的、適宜的教育活動,即:利用觸覺、視覺、聽覺、運動的本體感覺和前庭平衡覺,促進嬰幼兒智能、運動、情緒和社會能力發展,促進嬰幼兒發育里程碑的獲得,減少發育風險,減輕發育異常的嚴重程度。早期干預應既包括預防也包括康復,當發現有腦癱徵象、智能發育延遲或交流行為障礙時,早期干預就稱為“康復”。大腦有巨大的可塑性,年齡越小,可塑性越強,因此早期干預越早越好,最好從出生後開始。
中文名
早期干預
外文名
early intervention

早期干預基本介紹

早期干預是指在高危兒的生命早期或出現神經行為發育異常的早期,根據嬰幼兒智力發育規律進行有組織有目的的、豐富環境的、適宜的教育活動,即:利用觸覺、視覺、聽覺、運動的本體感覺和前庭平衡覺,促進嬰幼兒智能、運動、情緒和社會能力發展,促進嬰幼兒發育里程碑的獲得,減少發育風險,減輕發育異常的嚴重程度。早期干預應既包括預防也包括康復,當發現有腦癱徵象、智能發育延遲或交流行為障礙時,早期干預就稱為“康復”。大腦有巨大的可塑性,年齡越小,可塑性越強,因此早期干預越早越好,最好從出生後開始。

早期干預早期干預的核心要點

豐富温馨快樂的養育環境有利於大腦發育或損傷修復。因此,早期干預強調父母和家庭的參與以及迴應式的教育。早期干預主要是通過多感官刺激促進大腦發育,這些方法只有教給父母在家中進行才能得到最好的效果。早期干預應該在父母和嬰兒互動中進行,結合日常的護理、養育的過程進行早期干預是最自然和最有效的。父母的積極迴應及良好互動有助於建立安全的親子依戀關係,這是嬰幼兒情緒和認知行為發育的關鍵。嬰幼兒天生有動機發展自己,迴應式的教育充分發揮了動機在嬰幼兒學習中的重要作用,易於被嬰幼兒接受且效果顯著。

早期干預早期干預的方法

(一) 新生兒
1、提供支持性護理,包括適宜的温度、濕度、安靜的環境、舒適的體位、袋鼠式護理等。
2、適宜的多感官刺激
2.1 聽覺刺激 跟嬰兒温柔地説話、唱歌,讓嬰兒聽家人的聲音,放柔和的音樂及心跳的錄音等。
2.2 視覺刺激 讓嬰兒看父母的臉,或用可移動的具有鮮亮色彩的東西給嬰兒看。
2.3 觸覺刺激 被動屈曲肢體、撫摸和按摩以及變換嬰兒的姿勢等,鼻飼的患兒可練習非營養吸吮動作。
2.4前庭運動刺激 給以搖晃、振盪(如水囊牀)。
2.5本體覺刺激 通過做被動操和主動運動,發展運動功能。
以上干預措施可以排列不同的組合。新生兒在覺醒狀態時,在適當刺激下,嬰兒會做出積極穩定的反應。當受到過度刺激時,則表現為反應遲鈍、目光呆滯,甚至出現自主神經應激反應和功能障礙的體徵,如打嗝、打噴嚏、嘔吐和憋氣,嚴重的出現呼吸暫停、心動過緩及青紫。在這種情況下,干預應立即停止。
(二)嬰幼兒時期
1、育兒刺激和玩耍
早期育兒刺激包括食物、玩具和家務活動等。在智能發育的不同領域,如大運動、手的精細運動、語言認知能力、社會交往和生活自理能力等,根據正常嬰幼兒智能發育的規律,按不同年齡段,提供或創造豐富和適宜的環境,引導嬰幼兒主動參與針對性的訓練項目。比如0-3個月提供顏色鮮豔、各種聲音的玩具,促進嬰兒視覺和聽覺的發育;4-6個月提供易於抓握的玩具、軟硬合適的地墊,訓練嬰兒抓握及翻身的能力;7-9個月提供較複雜、細小的玩具,更寬敞的空間,訓練嬰兒精細抓握及爬行能力等;1歲以後進行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及提供同伴交往的機會等。

早期干預早期干預的研究

國內外有很多的文獻報道提示,早期干預可以提高高危兒的運動和智力水平,改善其遠期的發展結局。
1、窒息和早產兒早期干預研究成果
1991年,全國窒息、早產兒早期教育協作組對足月窒息兒進行早期干預研究。64名窒息兒為早期教育組,55名窒息兒為對照組(家庭常規育兒),另設65名正常新生兒為正常對照組。1歲半時,窒息兒早期教育組的智力發育指數比對組高14.6分,完全趕上正常兒組的水平,沒有一個智力低下。而窒息兒對照組的智力發育指數比正常兒低9分,其中 9%智力低下。
1992年,對早產兒進行早期干預研究。52名早產兒從新生兒期接受早期教育,51名早產兒為對照組(家庭常規教育),另設53名正常新生兒為正常對照組。2歲時,早產兒早期教育組的智力發育指數比早產兒對照組高14.6分,甚至超過了正常新生兒組,無一例智力低下。而早產兒對照組智力發育指數比正常兒組低8.9分,其中7.8% 智力低下(圖1)。以上研究結果顯示,早期教育可以預防窒息兒和早產兒的智力低下。
圖1 早產兒、窒息兒干預組和對照組智能發育指數(MDI)比較 圖1 早產兒、窒息兒干預組和對照組智能發育指數(MDI)比較
2、早期干預降低早產兒腦癱發生率的研究(早期干預降低早產兒腦癱發生率研究協作組(29單位)
2006年,全國研究協作組進行了早期干預降低早產兒腦癱發生率的研究。出生或者或就醫於29個協作單位存活的早產兒2684例,胎齡小於37周,除外先天畸形和遺傳代謝性疾病,分為兩組:研究開始前一年內出生和研究後出生的家長不願意參加早期干預指導的1390位早產兒為常規育兒組(常規組),研究開始後出生的家長積極參加早期干預指導的1294位早產兒為早期干預組(干預組),兩組嬰兒數目相近。干預組早產兒出生後於家中在早期教育的基礎上接受按摩、被動體操和比較強化主動運動訓練。常規組只接受常規保健指導。兩組嬰兒通過詳細統計對比,在孕母併發症、平均胎齡和出生體重、小於胎齡兒和適於胎齡兒的比例、單胎和多胎的比例、胎內窘迫、胎膜早破發生率、出生體重、阿氏評分、生後窒息等疾病,兩者之間有可比性。1歲時腦癱發生率干預組為9.4‰(13/1390),常規組為35.5‰(46/1294),干預組 腦癱發生率減少了約3/4,兩組差異有非常顯著性(p<0.0001)。研究的結論是:指導父母對早產兒出院後開始進行早期干預可將降低腦癱發生率(圖2)。
圖2 早期干預降低極低體重兒腦癱發生率臨牀研究 圖2 早期干預降低極低體重兒腦癱發生率臨牀研究
2011年又進行了降低32周以下出生小早產兒腦癱發生率的研究(衞生部科技教育司小兒腦性癱瘓流行特徵及規範化防治子課題 ),研究的方法同上,也取得了非常良好的效果,通過早期干預,腦癱的發生率降低了約2/3(圖3)。 [1] 
圖3 胎齡&amp;lt;32周和(或)出生體重小於1500g的早產兒干預 圖3 胎齡&lt;32周和(或)出生體重小於1500g的早產兒干預
參考資料
  • 1.    參考文獻 1.鮑秀蘭.0-3歲嬰幼兒早期教育和早期干預[M].北京:人民衞生出版社,2018.7 2.Kolb B,Mychasiuk R,Muhammad A,et al.Brain Plasticity in the Developing.Brain Progress in Brain Research,2013,207,0079-6123. 3.Catherine S,Lemonda T,Bornstein MH,et al. Maternal Responsiveness and Children's Achievement of Language Milestones,Child Development, 2001,72(3):748-767. 4.窒息新生兒早期干預協作組,早期干預促進窒息新生兒智能發育的觀察,中華兒科雜誌,1996,34(1):41-43. 5.早產兒早期干預協作組,早期干預促進早產兒智能發育,中華兒科雜誌,1998,36(10):598-600. 6.早期干預降低早產兒腦性癱瘓研究協作組.降低早產兒腦性癱瘓發生率的臨牀研究,中華兒科雜誌,2005,43(4);244-247. 7.鮑秀蘭,王丹華,孫淑英,等,早期干預降低早產兒腦癱發生率的研完,中國兒童保健雜誌,2005,14(1):42-45. 8.劉維民,鮑秀蘭,馬磊,等,早期干預降低極低出生體重兒腦癱發生率的臨牀研究,中國兒童保健雜誌,2015,23(4):360-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