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早期外國人辦的外文報刊

鎖定
早期外國人辦的外文報刊,1822~1894年外國人在中國創辦的外文報刊,在鴉片戰爭前後情況有所不同。 [1] 
中文名
早期外國人辦的外文報刊
語    種
英語
創刊時間
1822年
辦刊成果
鴉片戰爭前 外國人辦的外文報刊,1840年鴉片戰爭前集中在澳門、廣州出版。
首先問世的是葡萄牙人在澳門創辦的一批葡文報刊,其中最早的是1822年9月創刊的葡萄牙執政黨的機關報《蜜蜂華報》。這些葡文報刊多為葡萄牙不同政治派系所辦,彼此鬥爭激烈,旋辦旋停。繼之而起的是英、美商人創辦的一批英文報刊,廣州有5種,澳門有1種。
其中影響最大的是英國鴉片商馬地臣於1827年11月創辦的《廣州紀錄報》,這是在華英文報刊的第1種。
其次為英商自由貿易派於1835年9月創辦的《廣州週報》。
美國人於1831年7月創辦了他們在華的第1家英文報紙《中國差報與廣州鈔報》。這些報紙主要刊登行情、船期和廣告,也登中外新聞和言論。
《廣州週報》注重刊載有關中國的材料,受到林則徐的重視。該報於1836年10月13日發佈的一期號外,是中國境內第1次出現的報紙號外。這些報紙誣衊中國人愚昧落後,批評清政府的閉關政策。
影響最大的英文雜誌,是美國傳教士裨治文等於1832年5月創辦的《中國叢報》。前後出版20年,主要向西方國家提供中國及鄰近國家的情報,除大量發表有關中國各方面情況的文章外,也經常就對華政策問題進行討論。至1839年夏,隨着中英關係日趨緊張,這些在廣州出版的報刊先後遷往澳門。
鴉片戰爭後 1840年以後,外文報刊在中國大量發展。至1894年,新出版的外文報刊,除葡文報外,累計有100種左右,絕大多數是英文報,辦報人多是英國人。其餘是法文、德文、日文報刊。出版地點也由原來的廣州、澳門,向香港、上海、天津和中國內地城市擴展。
在香港,最早出版的是1841年5月創刊的《香港公報》。1842年,《中國之友》創刊。翌年,《廣州紀錄報》改名《香港紀錄報》,遷港繼續出版。
1845年,《德臣報》創刊。
1857年,香港第1家日報《孖剌報》創刊。它們當時都是在香港輿論界具有重大影響的報紙。這些報紙均為商辦,除正張外,多出有海外版、廣告、航運和物價行情等專頁,為在華外商和本土商人提供經濟信息。都積極鼓吹在中國開拓新的市場。19世紀60年代中期以後,報紙發展轉慢。至1881年,《香港電訊報》(又譯《士蔑西報》)創刊,它和《德臣報》、《孖剌報》一起,成為後一階段香港的三大英文報紙。
在上海,1850年8月《北華捷報》創刊。它是上海第1張近代報刊。19世紀60年代中期,外文報刊在上海迅速發展起來,至19世紀80年代即超過香港,居全國首位。1864年,《字林西報》創刊(《北華捷報》轉為該報附刊)。它是上海租界工部局的喉舌和英國在華利益的代言人,是一份歷史悠久、影響很大的報紙。隨後又出版了一批英文報刊,其中歷時較長、影響較大的有《上海差報》(俗稱《晉源報》)、《華洋通聞》和《文匯報》等。
19世紀70年代起,法文、德文、日文報刊相繼興起。第1張法文報紙為1870年創辦的《上海新聞》,第1張德文報紙為1886年創辦的《德文新報》,第1張日文報紙為1890年創辦的《上海新報》。至此,上海成為在華外文報紙的出版中心。在天津,19世紀80年代開始出現外文報紙。1886年,英國人A.密基創辦了華北第1張英文報紙《中國時報》。1894年英商裴令漢購得該報產權,創辦了《京津泰晤士報》。它是英國在華北的喉舌。1938年9月被侵華日軍禁止發行而停刊。
此外,在漢口、福州、廈門、煙台等地,也出版了一批英文報刊,如《漢口時報》(1866)、《福州每日廣告報》(1873)、《廈門航運報道》(1872)、《芝罘快報》(1894)等。這些外國人辦的外文報刊,大多為該國在華利益服務,鼓吹乾涉中國內政,當時曾遭到包括王韜、鄭觀應等報人在內的中國新聞界的反對。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