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日耳曼文學

鎖定
日耳曼文學(德語:Germanistik),也稱作日耳曼語言文學,也稱為德國學(英語:German Studies), 是人文科學下屬的一門學科,是研究德語語言文學的專業學科,通常包括德國語言學和德國文學兩個研究領域 。 [1] 
中文名
日耳曼文學
別    名
日耳曼語言文學
簡    介
是研究德語語言文學的專業學科
歷史溯源
德語正式有文字是在 8世紀中葉

目錄

日耳曼文學簡介

日耳曼文學在現代通常與德國哲學、德國語言文學等同。現代日耳曼文學通常指代為德語語言學,新世紀德國語言文學以及中古德語文學,德國教育學的統稱。從1980年代起,日耳曼文學就分為國內日耳曼文學(Inlandsgermanistik)和國外日耳曼文學(Auslandsgermanistik)。同時,日耳曼文學也與德國文化相區分。

日耳曼文學歷史溯源

古日耳曼文學和僧侶文學 德國文學的歷史可追溯到古日耳曼時期。根據羅馬歷史學家塔西佗所著《日耳曼志》(98)和13世紀冰島的歌集“埃達”和冰島、挪威的“薩迦”的記載,古日耳曼人曾創造了自己的文學,主要是讚美神和英雄的敍事歌曲以及戰歌,它們反映了日耳曼民族在民族大遷移時期動盪的生活和戰爭。但這些文學系口頭相傳,大部已經消失。只有《梅爾塞堡咒語》和《希爾德布蘭特之歌》被後人用古高地德語記載下來,流傳至今,成為德國文學中最早的文獻。德語正式有文字是在 8世紀中葉。那時基督教傳入日耳曼人居住的地區,教會僧侶壟斷了全部文化。他們為了傳教,開始用口頭德語翻譯宗教文獻,這就產生了德語最早的文字。僧侶們也用這種文字寫作文學作品,如770至790年間寫成的《魏索布隆創世歌》和 9世紀初寫成的 《世界的末日》。830年左右還有用薩克森語寫的《救世主》。這些作品在形式上採用了古日耳曼人慣用的頭韻,內容主要是宣傳基督教思想,但保留了明顯的“異教”精神。因此,這個時期是“異教文學”向宗教僧侶文學的過渡時期。
到了 9世紀下半葉,奧特弗裏德用腳韻寫成了《基督》 (870),從此腳韻詩取代了頭韻詩。尤為重要的是,在這部作品中再也看不到任何“異教”精神。到了10世紀初,奧托一世即位,基督教完全成了封建統治的工具。這時僧侶們不再用德語寫作,全部改用拉丁文,古日耳曼人的“異教文學”傳統從此完全中斷。
騎士文學 德國文學經過 100多年的間斷之後,到11世紀中葉又開始了新的發展。隨着法國克呂尼宗教改革運動的傳入,產生了以否定生活、詛咒人世、崇尚苦行和追求死後昇天為內容的宗教文學。另一方面,由於封建階級內部結構的變化,騎士階級逐漸興起。到了12世紀,騎士階級在社會生活中佔據了重要地位,並代表世俗封建主的利益與宗教對抗。他們反對宗教的苦行主義,要求享受現世生活的歡樂。根據這種觀點,騎士們創立了與宗教文學相對抗的騎士文學。除此之外,還有口頭流傳的民間文學,這主要是處於社會下層的藝人所傳誦的古代英雄故事。
參考資料
  • 1.    Friederike Schmoee.Metyler Lexikon Sprache:Metzler,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