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日本鹿兒島航天中心

鎖定
日本鹿兒島航天中心(the Kagoshima Space Center),現名為內之浦宇宙空間觀測所(the Uchinoura Space Center),位於日本九州鹿兒島縣境內。隸屬於日本宇宙科學研究所(現為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是日本探空火箭科學衞星運載火箭發射場。 [1] 
中文名
日本鹿兒島航天中心
外文名
the Kagoshima Space Center(KSC)
別    名
內之浦宇宙空間觀測所
隸    屬
日本宇宙科學研究所
興建時間
1962年2月
所屬國家
日本
地理位置
北緯31°15',東經131°05'
佔地面積
0.71 km²
投用時間
1963年12月
隸屬單位
日本宇宙科學研究所

日本鹿兒島航天中心基地簡介

日本鹿兒島航天中心
日本鹿兒島航天中心(3張)
日本鹿兒島航天中心是日本宇宙科學研究所(現為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所有的火箭發射中心,位於鹿兒島縣內之浦町,本火箭發射中心也是世界罕見的山地發射台。在此發射的火箭主要是做為科學探測用途,以及相對小型的固體燃料火箭。 [1] 
鹿兒島航天中心位於北緯31°14′,東經131°04′45'',佔地面積約0.71km²(見圖)。各種專用設施建在不同海拔高度的山頂坪上。 在海拔320m的高地上設有靶場控制中心、遙測接收機(配有18m的拋物面天線)、衞星無線電跟蹤站和有效載荷總裝車間。“蘭姆達”火箭發射場海拔277m,設有幾座“卡帕”和S火箭機動發射台,還包括一個炸藥處理室。以前設在這裏的“蘭姆達”火箭發射台已遷到“繆”火箭發射場。 [2] 
日本鹿兒島航天中心現名為內之浦宇宙空間觀測所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在2003年整編後改稱的。 [1] 

日本鹿兒島航天中心歷史沿革

1962年2月,日本航空航天研究所在鹿兒島縣的內之浦附近選中一個多山丘而人口稀少的地區作場址,並開始興建。
1963年12月,航天終止開始投入使用。
1965年,鹿兒島航天中心已擁有發射“卡帕”和“蘭姆達”固體燃料探空火箭的全套設施。
1970年2月11日,用“蘭姆達4S-5”火箭把日本的第一顆技術衞星(質量24kg,被命名為大隅號)送入337/5141km的軌道。
以後,科學衞星的發射率大約每年一顆。
自1964年以後,發射場進行了擴建,用來發射推力更大的“繆”運載火箭。 [2] 

日本鹿兒島航天中心基地組成

“繆”火箭發射場
“繆”火箭發射場
“繆”火箭發射場(3張)
“繆”火箭發射場是鹿兒島航天中心最大的發射場,海拔220m,面積25000m²。它擁有“繆”火箭服務塔、總裝車間、發射控制掩體(離發射台約80m)、衞星測試車間、動平衡測試車間以及推進劑貯存庫。“繆”火箭服務塔架為36m高、10層鋼製結構,重350噸。整個服務塔架可沿直徑為10米的圓形軌道迴轉。火箭在塔內的發射架上垂直組裝好,然後,服務塔便轉到發射方向。隨後,發射架與火箭移出塔架並傾斜到一個合適的發射仰角(75°~80 °)準備發射。 [2] 
內之浦發射台很特別的一點是發射台採用斜向發射台(而不是一般常見的直立發射台),這是為了萬一火箭發生意外的時候,靠海的這個發射台發射的火箭會直接落海,而能將影響地面造成傷亡的程度減到最小。 [1] 
KS中心
發射器和S-520火箭 發射器和S-520火箭
KS中心,即探空火箭發射場,海拔276米,面積7000平方米。是SS-520,S-520和S-310型觀測火箭的點火發平台。1970年2月11日在這個發射場用“蘭姆達4S-5”火箭把日本的第一顆技術衞星(質量24kg,被命名為大隅號)送入337/5141km的軌道。 [3] 
其他組成
鹿兒島航天中心
鹿兒島航天中心(2張)
鹿兒島航天中心,除“繆”火箭發射場和KS中心外,還有控制中心、遙測中心、衞星跟蹤中心。 [2] 
其中,控制中心主要發出發射控制指令,例如指導探空火箭(如SS-520,S-520,S-310)從KS中心點火發射;此外,還可以對雷達數據集中管理,並顯示火箭飛行路徑。 [3] 
在航天中心多處高地上都設有天線,主要負責跟蹤和接收從科學衞星迴來的遙測信號(S波段和X波段)。 [1] 

日本鹿兒島航天中心歷史事件

1970年2月11日,在鹿兒島航天中心,用4級固體運轉火箭L-4S-5火箭成功地發射了日本第1顆人造衞星“大隅”號(國際編號1970-011A)。 [2] 
之後,利用M-3S火箭先後在1980年2月、1981年2月、1984年2月成功地發射了“青-4號”、“火鳥”、“天馬”、“太空”等4顆科學衞星。利用M-3S I型火箭自1985年1月到1993年2月先後成功地發射了七顆科學衞星和行星探測器。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