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日本醫蛭

鎖定
日本醫蛭是無吻蛭目醫蛭科醫蛭屬環節動物, [2]  又稱螞蟥。體長30—50毫米,寬4—5毫米;體狹長,近圓柱狀,體分27節103環;前後兩吸盤均發達;體背黃褐色,具5條內縱紋,腹面色淺。 [3] 
日本醫蛭分佈於日本,俄羅斯的遠東地區以及蒙古地區。 [4]  在中國分佈很廣,北起東北各省和內蒙古,西至四川和甘肅,南達台灣和廣東。棲息於水田及與之相通的溝渠、池塘和沼澤中,特別是常年積水或排水不良的漚田和坂心田中數量最多。 [5]  行動非常活潑。平時極少遊動,常常停留在水邊、水底或水生植物上,或鑽進水邊多腐植質的軟泥中。每年11月底開始潛入深土中越冬。 [4]  吸食魚、蛙、蚌、人及畜的血液。 [6]  在長江中下游地區,每年4月中下旬當平均氣温在13.1—15.4攝氏度時開始交配,產繭期5月中旬至6月中下旬。每個種蛭可產4—8個繭,每個繭中有3—22個受精卵,多數10個左右。 [5] 
日本醫蛭具有較高的醫用和科研價值,有破血逐瘀、通經消症之效。 [2]  [5] 
中文學名
日本醫蛭
動物界
環節動物門 Annelida
蛭綱 Clitellata
無吻蛭目 Arhynchobdellida
醫蛭科 Hirudinidae
醫蛭屬 Hirudo
日本醫蛭 H. nipponia

日本醫蛭外形特徵

日本醫蛭
日本醫蛭(5張)
日本醫蛭狹長稍扁,略呈圓柱形,長3—5cm,寬0.4—0.6cm,體環103。背部呈黃綠或黃褐色,背部和縱紋變化大,背中線和一條縱紋延伸到吸盤上,前吸盤較大,口內有3個顎,顎齒髮達,後吸盤呈碗狀,朝向腹面。生活於水田及沼澤中,吸人畜血液,再生能力極強,能由斷體再生成新體。冬季蟄伏。全國各地均有分佈。其乾燥晶稱為“水蛭”。
日本醫蛭 日本醫蛭
相關圖片
相關圖片(5張)
日本醫蛭體狹長,略呈圓柱狀,背腹稍扁平。前端鈍圓,在正常體態時頭部寬度小於最大。體長30-60mm(個別最大的長達90mm),體寬4.0-8.5mm,,尾吸盤直徑4.0-5.5mm,背面有5條黃白色的縱文,以中間一條最寬和最長,黃白色縱紋將灰綠色分隔成6倒縱紋,背中兩條最寬闊,北側兩對較細。灰綠色縱紋在每節中環上較寬且色淡,因此看上去似由繼續的 棒狀 紋組成。體背側及腹面均有黃白色,而在背側又各有一條很細的灰綠色縱紋,口孔很大口底有新月型的顎3枚。背中及兩側各有一枚,其遊離的角質縱嵴上各有一列鋭利的 細齒,齒數約55-67個。 大體寬,中段稍後最為粗。

日本醫蛭生活習性

日本醫蛭主要吮吸人畜血液。自然界中以魚類和其他動物血為主。日本醫蛭個體小,因以吸活體血為主,所以不易人工大面積飼養,在醫學上多以活體使用,不用來加工藥品。國外對醫蛭有大量需求,但必須是活體。

日本醫蛭化學成分

從日本醫蛭中分離並鑑定了8個化合物,其結構分別為:菜油甾醇(campesterol)(1),十六烷基甘油醚(2),(2S,3S,4E)-4,5-二脱氫十八鞘氨醇二十五烷酸脂肪酰胺(3),1-O-β-D-吡喃葡萄糖基-2-N-(二十二酰基)-E-4,5-二脱氫-3-羥基十八腦苷脂(4),丁二酸(5),次黃嘌呤(6),丙胺酸(7),異亮氨酸(8)。 [1] 
參考資料
  • 1.    日本醫蛭化學成分研究 李友賓; 相宇; 黃衞華; 姚楠 海峽藥學 2009-05-15
  • 2.    張克復主編,中國自然資源通典 甘肅卷,內蒙古教育出版社,2015.09,第597頁第598頁
  • 3.    蒲開夫,朱一凡,李行力主編,新疆百科知識辭典,陝西人民出版社,2008.11,第86頁
  • 4.    中國動物主題數據庫  .中國動物主題數據庫[引用日期2023-07-03]
  • 5.    石林春主編,水蛭的現代研究,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2020.06,第70頁
  • 6.    李文華,旭日干,中國自然資源通典 內蒙古卷,內蒙古教育出版社,2015,第46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