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日本軍國主義

鎖定
日本統治集團為實行侵略,瘋狂擴軍備戰,將國家完全置於軍事控制之下的黷武思想、政策和制度。明治維新後,日本進入資本主義社會。1890年正式生效的明治憲法規定軍部脱離內閣獨立行使軍權,是在法律上確認軍國主義的重要標誌。從此,日本開始在國內實行軍事獨裁,崇尚“武士道”精神,宣揚“武運長久”、“武力至上”,軍部在國家政權中佔據特殊地位,握有重權。在國外則推行侵略擴張的“大陸政策”,對相鄰的中國和朝鮮加緊掠奪,不斷髮動侵略戰爭。在 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日本軍國主義進一步與法西斯主義融為一體,實現了對國家的全面統治。1940年7月,日本近衞內閣公佈“基本國策大綱”,提出 “大東亞共榮圈”的口號,締結德意日軍事同盟,加速了日本軍國主義的進程。1945年8月,日本天皇宣佈無條件投降後,軍國主義被徹底擊敗。根據《波茨坦宣言》的規定,在日本解散一切軍國主義團體,徹底剷除滋生軍國主義的土壤,實行民主改革,頒佈新憲法,規定日本“永遠不得以國家權力發動戰爭,不得以武力威脅或行使武力作為解決國際爭端的手段”,“日本不保持陸、海、空軍以及其他戰鬥力,不承認國家的交戰權。”從國內製度和國際監督兩方面保證不得復活日本軍國主義。 [1] 
中文名
日本軍國主義
時    代
明治維新
實    現
對外擴張侵略的一種反動思潮
地    區
日本

日本軍國主義基本信息

是日本在“明治維新”後形成的對軍隊實行“武士道精神”、對外擴張侵略的一種反動思潮。

日本軍國主義簡介

日本軍國主義的發展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孕育形成階段,從明治政府成立起到西南戰爭結束的1877年。在這期間,日本確立和鞏固了以天皇為中心的中央集權政府,建立起軍國主義的經濟基礎,建立了軍國主義的武裝和警察、監獄,並開始對外實行侵略擴張。
第二階段是近代日本軍國主義體制完全確立階段。以陸軍卿山縣有朋發佈《軍人訓誡》和《參謀本部條例》的1878年至日本發動甲午戰爭的1894年。這一時期,日本在政治、軍事、經濟、文化思想各領域均確立起軍國主義體制。
第三階段是發展與演變階段。從甲午戰爭後的1895年至法西斯軍國主義敗亡的1945年。日本近代軍國主義確立後,幾乎是每5年就對外用兵一次,直至徹底敗亡。1936年法西斯上台,則是近代日本軍國主義的極端表現形式。
日本軍國主義仍然有殘留,右翼勢力極力抹殺在二戰中犯下的滔天大罪,美化侵略,參拜神社等。招致了亞洲國家以及全世界的極力反對。

日本軍國主義根源

日本武士道是日本軍國主義的思想淵源,武士道既是日本武士的人生觀和世界觀,又是武士應盡的義務和職責,包括效忠君主、崇尚武藝和絕對服從等封建道德規範及行為準則。武士道對日本政治和社會生活各方面的影響極其深遠,使日本具有了軍國主義思想文化傳統。
日本近代軍國主義淵源於古代中世紀的日本武士、武家當政及武士道精神。日本武士產生於8、9世紀,並隨着封建經濟發展和階級關係變化,於11世紀開始登上政治舞台。

日本軍國主義組成

日本軍國主義幽靈再現 日本軍國主義幽靈再現
以1192年武士集團首領源賴朝被大權旁落的天皇“任命”為“徵夷大將軍”,建立鎌倉幕府(在鎌倉地區建立的大將軍府)為標誌,武士階級掌握了從地方到中央的國家各級政權。鎌倉幕府是日本第一個武家當政的政權,從此,專事征戰殺伐的武士階級成為統治階級達676年。1336年足利尊氏建立的室町幕府為第二個武家政權,而德川家康於1603年建立的江户幕府則是第三個也是最後一個武家政權。日本的武士階級以作戰殺伐為職業,成為古代中世紀的軍國主義的鼓吹者,也自然是軍國主義體制和政策的制定者和推行者。日本武士階級還在長達近700年的幕府時代,逐漸發展和形成了武士道。武士道,即武士精神,它既是武士的人生觀、世界觀,又是武士應盡義務和職責等封建道德規範及行為準則。導源於神道、佛教、儒學的日本武士道,經歷了江户時代的新型武士道和明治維新後轉化為近代軍人精神的武士道三大階段,成為近代日本軍國主義的重要組成部分。
此外,日本的對外侵略思想亦可謂“源遠流長”。早在日本古代,就已有關於神功皇后的神話傳説,即傳説她於公元210年征討新羅(朝鮮南部古國),三次用兵大獲全勝。後來統治者均大肆宣揚神功皇后開疆拓土之戰功,推崇有加。

日本軍國主義發展歷史

日本軍國主義幽靈再現 日本軍國主義幽靈再現
到16世紀末,日本實際統治者豐臣秀吉首次提出征討朝鮮、進佔中國、印度,稱霸亞洲的狂妄計劃,並於1592、1596年兩次出兵侵朝。豐臣的擴張思想和侵略野心之大,集日本統治者之大成,達到空前程度。
豐臣之後,日本的統治者及許多思想家,不斷鼓吹其計劃、宣揚其思想,致使日本對外侵略思想在300多年間延綿不絕且日益猖獗。從18世紀八九十年代起,力倡“海防論”、“開國論”、“海外雄飛論”及“攘夷論”的日本經世學家及維新運動的先驅者們,如林子平、本多利明、佐藤信淵、藤田幽谷、會澤安吉田松陰等代表性人物,都大肆鼓吹對外擴張思想。這些成為近代日本軍國主義重要的思想來源。
同時,日本軍國主義也存在着深刻的社會基礎。

日本軍國主義背景介紹

日本軍國主義改革不徹底

日本侵華 日本侵華
明治維新這場日本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的不徹底性。政治上掌握統治大權的多是封建武士出身者,武士道精神被繼承和發展。舊武士等級不復存在,一批資產階級化的“新武士”(士族)活躍在各領域且是主導力量。1871年時,中央9省(部)官吏87%是士族,至1880年時,中央及地方官吏的74%仍是士族。統治集團中的骨幹多是武士出身者,最著名的“維新三傑”大久保利通、西鄉隆盛、木户孝允以及壟斷日本政權近50年的伊藤博文、山縣有朋、松方正義等均為舊武士出身。到大正時代的首相原敬、加藤高明,昭和時代軍部法西斯魁首東條英機、宇垣一成,板垣徵四郎等也都是士族出身。士族及士族出身者極自然地成為推動日本軍國主義產生髮展的主要社會力量。
在經濟原因方面,由於地税改革和士族授產等改革,使農村土地制度(寄生地主制)留有濃厚封建殘餘,農村成為“國內殖民地”,因而國內市場狹小。又使大批士族無法生存而對明治政權不滿,統治階級則以對外侵略擴張將心懷不滿的農民、士族的不滿情緒引向海外征戰,使他們成為軍國日本的基本社會力量。

日本軍國主義起步較晚

日本資本主義起步晚,卻迅速發展為軍事封建帝國主義。日本實現民族獨立,擺脱淪為殖民地半殖民地危機,是以對東北亞弱小鄰國進行領土擴張和武裝侵略為重要手段的。正是將自己迅速轉化為壓迫民族才迎來了日本的迅速崛起。
明治政府推行“富國強兵”、“殖產興業”和“文明開化”三大政策,“富國強兵”是主體,是諸政策之首。“強兵富國”路線的推行,使日本工業化的實現即產業革命的完成均與侵略中、朝的甲午戰爭、日俄戰爭緊密相連。待日本急速向壟斷資本主義過渡,更與侵略戰爭捆在一起,日本軍事封建帝國主義的本質和特點,使日本被納入軍事、戰爭軌道,進入從戰爭走向更大戰爭的惡性循環之中。

日本軍國主義無有制約

日本國內外均無制約和阻遏軍國主義發展的形勢和力量。日本國內曾有三次民主運動高潮,即自由民權運動、大正民主運動和護憲三派鬥爭、反法西斯鬥爭,但均遭失敗;日本對外侵略時,屢屢冒險卻均較輕易得手,更刺激其向軍國主義道路迅跑。

日本軍國主義發展

日本軍國主義的發展,完全是靠進行不間斷的瘋狂的侵略戰爭來推動的。1894年挑起中日甲午戰爭,1900年作為八國聯軍的主力侵犯中國,1904年發動日俄戰爭,1914年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又出兵西伯利亞,1931年蓄謀發動了九一八事變,1937年悍然發動了全面侵華戰爭,1941年挑起太平洋戰爭。日本通過這些侵略戰爭,獲得了鉅額賠款,掠奪了被佔領國家的大量財富,攫取了大片土地,其“大東亞共榮圈”的夢想似乎即將實現。1931年,日本加強了國內統治,進入法西斯主義階段。在這個階段,日本軍國主義的體制最完整,表現最狂妄,日本軍國主義發展到頂峯,接着面臨的就是深淵。在中國人民和世界各國人民的聯合打擊下,日本軍國主義在1945年9月徹底垮台了。
日本軍國主義的形成、發展是與日本崛起同步的。大體分為三個階段。
近代日本軍國主義的第一階段是孕育形成階段,大體從1868年明治政府成立起至西南戰爭結束的1877年。在這10年中,日本確立和鞏固了以天皇為中心的中央集權政府,建立起軍國主義的經濟基礎,軍國主義的武裝和警察、監獄,並開始對外實行侵略擴張,標誌日本近代軍國主義初步形成了。
第二階段是近代日本軍國主義體制完全確立階段。大體從陸軍卿(國防部長)山縣有朋發佈《軍人訓誡》和《參謀本部條例》的1878年至簽訂《日英新通商航海條約》,發動侵中、侵朝的甲午戰爭的1894年。其間,1881年建立憲兵制度併發布《軍人敕諭》,1889年頒佈《大日本帝國憲法》,1890年發佈《教育敕語》,1893年軍部的形成等均為其路標。日本在政治、軍事、經濟、文化思想各領域確立起軍國主義體制。
第三階段是發展與演變階段。大致從甲午戰爭後的1895年至法西斯軍國主義確立的1936年或直到其敗亡的1945年。日本近代軍國主義確立後就不斷地從戰爭走向戰爭,幾乎是每五年就對外用兵一次,直至其徹底敗亡。1936年“二·二六”政變標誌法西斯上台,則是近代日本軍國主義的極端表現形式。法西斯主義確立,則是日本軍國主義的最高形態。

日本軍國主義特點

一、軍事封建帝國主義。日本軍國主義的軍事性和封建性的特點貫穿着近代日本軍國主義的整個歷史時期。
二、世界上最典型的軍國主義。普魯士德國和日本是兩個典型的軍國主義國家。近代日本軍國主義是在學習普魯士德國軍國主義的基礎上形成的,集中了東西方軍國主義的特點,故而成為世界上最典型的軍國主義。
三、近代天皇制軍國主義。近代天皇制本身就是日本軍國主義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這個體制中,天皇是“兵馬大元帥”,士兵必須一心一意為天皇賣命。
四、軍隊統帥權獨立,保障軍事發展不受軍外勢力左右,軍部則可輕易制約軍外勢力,因而更加飛揚跋扈。
五、軍國主義教育的系統化、體制化,採取一切措施強化軍國主義意識形態
六、建立了軍人極權主義統治體制,成為法西斯主義。

日本軍國主義影響

日本軍國主義同德國法西斯主義一樣,是帶給世界人民深重災難的一種意識形態。從明治維新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一直奉行軍國主義戰略,四處侵略擴張,尤其在二戰中,日本給亞洲國家和人民造成極大的傷害。儘管二戰結束後美國佔領當局對日本進行了和平改造,但軍國主義勢力並沒有得到徹底根除。戰後以來,日本軍國主義在日本國內政治右傾化思潮中表現明顯,這些右翼勢力活躍在日本政界和社會的各個領域,否認和美化日本的侵略戰爭歷史,企圖通過教科書事件和修改戰後日本憲法等為軍國主義招魂。日本右翼勢力猖獗、軍國主義陰魂不散有其深刻的根源,它威脅到日本平民的安寧生活,是當代日本社會一顆難以根除的毒瘤。
首先,日本軍國主義有其濃重的歷史根源。日本是一個軍事封建色彩十分濃厚的島國,有着一脈相承的皇國戰略思維傳統。日本歷代的以擴張、侵略為主的理論為軍國主義的形成提供了理論基礎,而日本長期的內戰與對外擴張實踐為孕育軍國主義的肥沃的歷史土壤。擴張政策與戰略的結合產生了日本軍國主義,在歷史的實踐中,這種軍國主義不斷得到深化與提升,其固有的歷史特性使其在二戰結束後雖遭到失敗卻難以從根本上被清除。
其次,日本軍國主義有其深厚的社會根源。一方面,天皇制的確立為日本軍國主義提供了制度基礎,而神道教將日本軍國主義推廣,使其深入到日本人內心之中,成為宣揚軍國主義的精神工具。
兩者的結合使軍國主義廣為傳播並得到一般日本民眾認可。另一方面,千百年來深刻在日本民族心靈上的武士道成為軍國主義猖獗至極的助推力量。畸形發展的武士道精神已與日本軍國主義融為一體,成為危及和平的危險因素。
最後,日本的民族特性決定了軍國主義的存在。可以説,日本軍國主義與日本民族主義有着密切的關係。唯我獨尊的特徵使日本人產生民族優越感和“日本中心論”觀念。這種民族特性本身就帶有擴張的自大性質,因此,民族主義走向極端容易導致軍國主義的形成。
綜上所述,日本的軍國主義藴含了太多的日本特色於其中,已成為影響日本的一種綜合性的歷史積澱,這在短時期內是難以消除和改變的。它就像飄蕩在靖國神社周圍的幽魂一樣,在日本上空久久不能散去!
參考資料
  • 1.    章紹嗣,田子渝,陳金安 主編.中國抗日戰爭大辭典.武漢:武漢出版社.1995.第54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