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日本評論

鎖定
《日本評論》1931年11月創刊於南京,屬於抗日宣傳刊物。日本研究會日本評論社主編髮行,會址位於南京將軍巷四號。1931年第1-16期為三日刊,1932年第1卷第1期起改為月刊,同時1932年也出版了三日刊第17-22期。從1932年第1卷第4期開始由上海光華書局印行。1937年6月出版至第10卷第5期後停刊,停刊原因不詳。1940年3月在上海復刊,繼續以第1卷第1期出版。該刊具體停刊時間及原因不詳。館藏1931年11月第1期至1945年3月第18卷第3期。《日本評論》的出版,對於當時幫助民眾深入瞭解日本,喚起國人的抗日熱情都起了積極作用,同時揭露了日本侵略中國的野心,加強了民眾的警惕,對整個抗戰的勝利貢獻出了自己的力量。因此,該刊對於研究“九一八事變”之後中國民眾對於抗日的態度及為此所做出的努力至關重要。
中文名
日本評論
類    別
抗日宣傳刊物
創刊時間
1931年
出版週期
三日刊,月刊

日本評論刊登內容

“九一八事變”後,日本帝國主義佔領了東三省,國難日益嚴重,因此,該刊專門以日本為研究對象,涉及日本的政治、經濟、社會、軍事、外交、文化、教育、實業、學術等多方面內容,期望以此來加強國人對日本的瞭解與警惕,促進抗日運動的科學化、民眾化、持久化。該刊提出應該“有計劃地殺敵”,主張對日本做全方位的分析,來尋求抵抗日本的方法。政治方面主要是對日本侵略意圖及政策的考察,代表性文章有《倭軍閥侵略東北之動機》、《日本政治動向檢討專輯》;經濟方面主要分析日本戰時經濟政策及日本國內所面臨的經濟問題,代表性文章有《經濟封鎖對於日本產業的打擊》、《東條內閣經濟政策之剖析》;社會方面主要是對日本社會風俗及其國民生活的論述,代表性文章有《日本戰時人口動態與人口政策》、《日本之青年軍事訓練》;軍事方面主要是分析日本的國防及其軍事工業,代表性文章為《日本軍需工業之發展》、《一九三六年之日本國防》;外交方面主要是對當時日本外交形勢及外交政策的考察,代表性文章為《太平洋問題與日本》、《日美之談判與戰爭》。此外,當時的一些社會知名人物也在該刊上發表文章,如郭沫若、薩孟武、高宗武、雷震、汪精衞等。除了研究日本外,該刊還對國內政治問題發表自己的看法,對政府的對日政策提出批評和建議。在改成月刊後,除了每期期刊整體篇幅大為增加外,還在每期開篇刊登若干幅有關日本內政外交的照片。

日本評論文化傳統

《發刊詞》
這小小的三日刊,今天開始和全國的民眾見面了。我們在這刊物裏面,寄託着熱烈的情緒,懷抱着無窮的願望,擔負着重大的使命。
日帝國主義者,已經是公開地向我們進攻,他們的槍彈和同胞的血肉飛作一團,他們的鐵蹄踐踏着我們的領土。這個消息震盪了全國抗日的怒潮。
“殺敵是我們惟一的出路”這是全國同胞的呼聲。是的,我們只有殺敵。但是,我們須是有計劃地殺敵,因為敵人是有計劃地向我們進攻。為要獲得我們最後的勝利,我們對於全國的抗日運動,提出熱烈懇切的三個希望,這也就是本刊所負的重要使命:
抗日運動之科學化 缺乏科學的精神是我們最普通的一個毛病。“打倒日本帝國主義”是我們一個緊切的口號。但只有一個籠統的口號是無濟於事的。因為我們對於日本沒有精密的研究,以致發生幾多的錯誤:其一,對於事情沒有正確的認識。其二,對於事情沒有應付的方法。其三,易於輕信與盲從。日本人虛張聲勢,自裝強大,在東亞高視闊步,壓迫弱小民族。不加深思的人們也就輕信着他們的強大。大家能不能仔細分析:他的經濟是不是困難,階級是不是分化,□□是不是跋扈,人民是不是驕惰,國際地位是不是孤□,我們一定要把他放在顯微鏡底下詳細視察,放在解剖室裏詳細解剖,然後再下一個判斷。
抗日運動之民眾化 抗日運動是全民族的運動,我們必定要有強固的民族意識,才有成功的把握。尤其是在國際戰爭爆發以後,必定是要全國的民眾,一致團結,予以經濟上及精神上的助力,然後前線的戰士有充分的勇氣,克服敵人。我們民眾的表現是怎樣?因為一個小小的謠言,便自己造出恐怖,使得一般人心浮動,這便充分表現抗日運動沒有深入民眾,這便顯現出自己的缺點。再看一般離都市較遠的地方,仍然是麻木不仁的狀態,只看得見個人意識,並看不出民族意識。我們今後的抗日運動,一定要深入到廣大的民眾之中,建築在穩固的基礎之上,才終久不會失敗。
抗日運動之持久化 日本人之企圖侵略,本來不是最近的事實,只要是看過了田中的奏章以及滿業權益擁護秘密會議記錄的人,一定是知道日本人聚精會神,天天在向我進攻。遠的不説,大家試屈指一算,二十一條的威脅,慘殺同胞顧正紅引起五卅慘案,濟南之大屠殺,唆使朝鮮之殺戮華僑,那一件不是驚心動魄。無論在那一次的慘案,我們只要是能堅持着我們的抵抗,堅持着經濟絕交,也會得着相當的結果。結局因為一個善忘的惡習,幾分鐘的熱血,把我們埋在國恥的殘碑之下。從此我們要造成抗日底運動中心,不斷地對於全國民眾加激以刺激,堅持地繼續着抗日運動。一直等到我們得着最後的勝利。
這是本刊所自勉的三點,並拿來貢獻於全國的民眾。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