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日本禿頭鯊

鎖定
型態特徵:背鰭VI-I , 10;臀鰭I , 10;胸鰭19~20;縱列鱗57~61;橫列鱗15~17;背鰭前鱗14~18。 體延長,前部呈圓筒狀,後部側扁。眼小,上側位,眼間隔寬大,平坦微內凹。吻端圓鈍而前突,口下位,呈馬蹄形,上唇肥厚而較下唇突出。鰓孔較狹,延伸僅達胸鰭基部下緣附近。下頷具有一列彎曲大型錐狀齒,下頜前緣則有水平狀排列的唇齒。峽部寬大。
中文名
日本禿頭鯊
胸    鰭
19~20
縱列鱗
57~61
橫列鱗
15~17

日本禿頭鯊體態特徵

體被有櫛鱗,後部的鱗片略大於前部。除項部外,頭部均裸露無鱗。第一背鰭以第三、四棘最長,雄魚鰭棘明顯地長於雌魚。腹鰭特化成一強而有力的吸盤。 體色呈褐色或綠褐色。體被有10條深褐色寬的橫紋,其前五條橫紋向後下斜,後五條橫紋反向前下斜至腹側。眼下至上頜的末端處有一垂直的深色橫線。成魚體側的橫斑隨體色變深而略不明顯。背鰭呈淡棕色或深棕色,具有許多黑褐色的小斑點。尾鰭呈棕色,散佈有深色斑點。臀鰭及腹鰭呈灰棕色;雌魚的腹鰭外緣具有一黑色的縱紋。胸鰭呈棕色。幼魚各鰭透明,通常於第一背鰭的後部有一紅黑色的斑塊。

日本禿頭鯊棲所生態

日本禿頭鯊為典型的河海迴游魚種,屬於溯河產卵迴游魚類。其溯游能力很強,若無水庫或大型攔河堰的攔阻,其可溯游爬越攔沙壩或小型瀑布,上溯至溪河中上游水域,至離河口超過五十公里的上游區。本種魚類在溪流的中上游產卵,孵化後的仔魚具較長的浮游期,隨著溪流漂送到河口或海洋中生長;二、三個月後,待有溯游能力時,便成羣地回溯到溪河裏,往上游區的棲所溯游。成魚喜好棲息於湍急的瀨區及潭頭水域中,尤其喜歡在水質清澈的河段,以便利用溪底巖面上的附著性細微藻類為食。日本禿頭鯊又稱和尚魚,乃因其頭部外形圓滑,而且僅以底藻為食物來源,
台灣分佈:於全台灣未受嚴重污染的溪河流域中,皆有其分佈,以台灣東部較為普遍,惟今西部河川大都受到破壞及污染,所以台灣西部大部分族羣都已消失,但在屏東縣南部的一些小型溪流中,仍可見大量之溯河幼魚羣。
最大體長:通常為7~15 公分之魚體較為常見,最大體長可達20公分左右

日本禿頭鯊禁捕公告

2014年02月18日,據台灣“中央社”報道,捕撈日本禿頭鯊是台東沿海另類經濟活動,台東縣政府首次公告禁捕,為期2個月;同時,毛蟹也跟着禁捕。
台東縣政府農業處長吳慶榮表示,這幾年經常接到學術單位和民意代表反映,禿頭鯊的數量越來越少,希望能適時的管制捕撈,研究後決定2014年禁捕。
吳慶榮説,每年的梅雨季節過後是禿頭鯊主要的繁殖季節,因此從4月1日至5月31日禁捕撈,包括溪流和出海口,禁捕的溪流有太麻里溪、金崙溪、大竹溪、大武溪、安朔溪;另外毛蟹也同時禁捕。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