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日本歌鴝

鎖定
日本歌鴝(學名:Erithacus akahige):體型小似麻雀,但羽毛顏色較為美麗。嘴細長,嘴須不發達;翅短圓,上體草黃褐;雄鳥喉部橙棕色,十分明顯,雌鳥卻轉為淡橙黃色。第一枚初級飛羽短狹;尾長約為跗蹠長度的二倍;跗蹠黑褐色,形粗長而健。特別是雄性,擅長歌鳴。棲止鳴叫時,頭部仰起,尾則上下襬動,姿態活躍,鳴聲嘹亮,歷久不息,非常動聽。棲息於灌木叢,常留於近水的覆蓋茂密處。走似跳,不時地停下抬頭及閃尾,站勢直,飛行快速,徑直躲入覆蓋下。多取食於地面,一般以昆蟲為食。分佈於中國、日本、韓國、和俄羅斯。
外文名
Japanese Robin
別    名
歌鴝
中文學名
日本歌鴝
拉丁學名
Erithacus akahige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鳥綱
雀形目
鶇科
歌鴝屬
日本歌鴝
亞    種
2亞種
命名者及時間
Temminck, 1835
保護級別
無危(LC)IUCN標準 [1] 

日本歌鴝形態特徵

日本歌鴝雄性成鳥:額、頭和頸的兩側,頦、喉及上胸等概深橙棕色,非常顯明奪目,頦部中央微有一條黑色細紋;上體包括兩翅表面均草黃褐色,此色在頭頂上與額的橙棕色相混;尾慄紅;下胸及兩脅灰色;上胸和下胸之間有道狹窄黑帶;腹和尾下覆羽均白。下體前部橙棕,後部中央白而兩脅灰,彼此相襯益彰。 [2] 
雌性成鳥:上體似雄而稍淡,尾轉為淡紅褐色;雄鳥的橙棕色變為淡橙黃,胸無黑帶;兩脅均褐。
虹膜近黑;嘴暗褐;腳和趾棕灰。
大小量度:體長140毫米,♀133毫米;嘴峯♂12-13毫米,♀12-13毫米;翅♂74-78毫米,♀71-76毫米;尾♂49-56毫米,♀50-56毫米;跗蹠♂27-31毫米,♀27-29毫米。(注:♂雄性;♀雌性) [2] 

日本歌鴝棲息環境

棲息于山地混交林闊葉林中,林木稀疏和林下灌木密集的地方,主要在地上和接近地面的灌木或樹樁上活動。 [2] 

日本歌鴝生活習性

棲息在樹林中,也常常到地面上覓食,性情機警,只要稍稍受驚,就會立刻飛上樹枝。棲於低處等待捕食昆蟲蠕蟲,但從高處發出鳴聲。洞穴營巢。主要是鞘翅目昆蟲,還有螞蟻、蜘蛛等。捕食蠕蟲、毛蟲、甲蟲、蒼蠅蝸牛象鼻蟲、蜘蛛、白蟻和黃蜂,有時也啄食漿果和水果。 [2] 
性活躍,但羞怯。在地上走動時,常邊走邊將尾向上舉得豎直,並不時發出似長哨聲的鳴叫,叫聲相當單調,但長而高吭,傳得很遠。食物全部為蟲類,稀有冬候,見於中國南方的森林及林地,也作留鳥見於中國南方。鳴聲獨特,單個高音接以甜潤的顫音peen-karararararara。 [2] 

日本歌鴝分佈範圍

分佈於中國內地、中國香港地區、日本、韓國、朝鮮、俄羅斯聯邦、泰國和越南。繁殖在日本北部。冬時南遷中國,經河北、江蘇沙衞山,而在兩廣、福建西北部越冬,偶見於台灣和香港。 [1] 
日本歌鴝分佈圖 日本歌鴝分佈圖

日本歌鴝繁殖方式

繁殖期五至七月,營巢在林中或河岸巖坡洞穴中,用枯草掩蓋,極為隱蔽。巢呈碗狀,外壁由枯草莖、草葉、樹葉、枯枝及苔蘚等構成;內壁由葉柄和細草等編織而成;巢內墊以乾草葉和鬚根。營巢由雌鳥承擔。巢築成後的第二天就開始產卵,每天一枚,每窩產卵5-6枚。卵為卵圓形,呈天藍或藍綠色,光滑無斑,僅鈍端有一淡色環帶。孵卵亦由雌鳥承擔。孵化期12-15天。 [2] 

日本歌鴝亞種分化

日本歌鴝(2亞種)

中文名稱
學名
1.
Erithacus akahige akahige
2.
日本歌鴝普伊豆亞種
Erithacus akahige tanensis
[3] 

日本歌鴝保護現狀

日本歌鴝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無危(LC)。 [1] 
已被列入《有重要生態、科學、社會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5] 

日本歌鴝種羣現狀

該物種分佈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佈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羣規模,分佈區域碎片化),種羣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