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日本憲法與公共哲學

鎖定
《日本憲法與公共哲學》是汕頭大學比較法學叢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日)千葉真、(日)小林正彌。該書以市民公共性的概念代之以國家這一概念,在此基礎上重新構建關於市民公共性的現代理論。
書    名
日本憲法與公共哲學
作    者
(日)千葉真
(日)小林正彌 [1] 
譯    者
白巴根 [1] 
出版社
法律出版社
開    本
16 開
ISBN
9787503697999 [1] 
叢書名
汕頭大學比較法學叢書

目錄

日本憲法與公共哲學內容簡介

《日本憲法與公共哲學》追求和平主義憲法的理論與實踐,確認作為法與政治的主人公的國民的能動地位,與時俱進,開拓進取,通過明確其權限與責任,為符合國際化時代的憲法研究提供了全新的思路。通過憲法和公共哲學的對話,試圖達成國家權力與人權之間的協調,這是《日本憲法與公共哲學》的落腳點和最終目標。

日本憲法與公共哲學目錄

中文版序
譯者序
第一部 日本憲法的和平主義
第一章 日本憲法和平主義的歷史意義與現實意義
一、“和平憲法”制定的“普遍性”與“內在性”
二、“和平憲法”的維護(對軍事化的批判和抵抗)與發展(和平的創造和建設)
三、結束語——祈願繼承和發揚新時代的“和平憲法學”
第二章 作為“去安全保障化”的日本憲法
一、“安全保障化”與“去安全保障化”
二、日本憲法第9條第2項是什麼
第三章 日本憲法第9條與廢除戰爭之路
一、憲法第9條的思想背景
二、廢除戰爭與放棄戰爭
三、廢除戰爭之路
四、結論
第四章 從公共哲學的視角看和平憲法
一、戰後的日本——緊張狀態下的三種公共哲學
二、作為公共哲學的和平憲法
三、結束語
專欄一尚未完成的革命——日本憲法
專欄二絕對和平主義與憲法
第二部 憲法與政治——護憲論與改革論的背景
第五章 憲法第9條的和平主義與國家主義——政治學的考察
前言
一、兩個論點
二、憲法第9條的和平主義
三、憲法第9條與國家主義
四、結束語
第六章 作為文本或實踐的憲法
一、立憲主義與自由主義
二、民主與當事人性
三、社會契約論的功罪
四、普遍性的功罪
五、修憲論的陷阱
六、憲法是什麼
七、憲法政治
八、“每天的憲法政治”
九、第9條與憲法
第七章 從國際公共政策角度考量和平憲法、國際法、聯合國
一、超越混沌的時代
二、和平憲法
三、國際法——從世界的現實出發重新評價國際法
四、聯合國——改革的理念與前景
五、結束語
專欄三 改憲論與“去軍事化的思維方式”
專欄四 安全的重新構建與和平憲法
專欄五 作為政治外交課題的憲法第9條的精神
第三部 為實現和平公共哲學而努力
第八章 深層和平與友愛世界主義——重塑南原和平公共哲學
一、作為戰後和平公共哲學原點的南原繁
二、南原的和平公共哲學——社羣主義的先驅
三、南原公共哲學的重塑——理想主義的現實主義
四、和平公共哲學的新概念——公共靈性和公共性的全球區域和平
五、深層和平的概念——深層的環境與和平
六、基於兩種全球正義論的和平論
七、綜合性的多層友愛和平哲學
八、友愛和平主義——邁向“友愛公共世界”的變革
第九章 個人之尊重、公共福利及和平——從後自由主義公共哲學觀點的分析
一、公共哲學的基本規範和對現行憲法的立場
二、“公共福利”的後自由主義解釋——“個人之尊重、權利(權理)”和“公共福利”的相互補充性
三、作為全球性公共善的和平與“和”的公共哲學——全球視野下的地方性公共哲學的活憲論
第十章 教育改革和教育的公共性
一、公共性的諸相和教育的公共性
二、歷經四分之一世紀的改革和改革至上主義
三、2006年教育基本法、教育改革關聯三法案和“市民的公共性”
四、新自由主義的改革和“社會的公共性”
第十一章 對抗全球化殖民主義與全球化法西斯主義——以確立新的公共倫理為目標
一、全球化法西斯主義和“新的威脅”
二、新保守主義霸權之下的全球化諸國家
三、危機管理國家的危機與“人的安全保障”
四、安全共同體與安全困境
五、由“合”的“人的安全保障”補充“選擇”的人權
六、再次的文藝復興
專欄六 作為理念的公共性問題與爭論的狀況
專欄七 公共哲學與自由主義
後記
譯後

日本憲法與公共哲學前言

這本標題為《和平憲法與公共哲學》的書可以説是具有三個特徵。這三個特徵同時是與本書所設定的三個課題有機地關聯在一起的。在今天日本的政治生活當中,正在形成一種憲法修改的機運。在這種氣氛下,我們應該如何理解經常被稱為“和平憲法”的日本憲法的過去、現狀以及未來(姑且假定存在未來),並賦予其相應的意義?我們可以認為本書正是致力於探討這一問題的,這是本書的第一個特徵。儘管迅速出現了修憲的動向,但本書在總體上認為日本憲法具有不容忽視的現代以及面向未來的意義,並對此具體予以了確認。當然,顯而易見的是,在日本憲法的制定過程中存在着一些歷史性的侷限,在實施過程當中亦出現了許多問題。此外,本書的各章與各專欄當然也沒有形成一個天衣無縫的整體,諸位作者在憲法評價上的立場與態度彼此之間確實存在着分歧。儘管如此,本書中這些或直接或間接探討日本憲法的歷史以及當代意義的各篇論文,從整體上説都重新確認了和平憲法具有經久不衰的意義。這一點表明了本書的第一個特徵。
本書的第二個特徵是, [2]  本書儘量避免僅僅從憲法學的角度討論憲法;相反,本書盡力從跨學科、多領域的角度展開有關憲法的討論。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