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日本單鰭電鰩

鎖定
日本單鰭電鰩(學名:Narke japonica)是單鰭電鰩科、單鰭電鰩屬魚類。體長達200毫米餘。體盤近圓形,寬比長為大。尾寬短,比頭和軀幹長稍短或幾相等,比體盤長稍長。側褶很發達,自背鰭起點下方至尾鰭基底後方。吻頗長,前端廣圓;吻軟骨柔軟。眼小,眼球部分突出。噴水孔小,橢圓形。胸鰭前延,到達鼻囊前緣的水平線,兩側相當寬廣地被吻軟骨及眶前軟骨隔開。腹鰭前角圓鈍,不突出;後緣斜直或圓凸;裏緣短,后角小。背鰭1個,中大,起點在於腹鰭基底之後。尾鰭寬大,上葉比下葉大,後緣與下緣斜圓形。皮膚柔軟。背面常呈灰褐、沙黃或赤褐色,有時具少數不規則暗色斑塊,有時發電器上具一白斑,各鰭邊緣及尾側白色。腹面淡白色,體盤外側和腹鰭後緣裏方,以及尾的後部褐色。
日本單鰭電鰩為暖温性近海底棲小型魚類。棲息於沿岸淺海域至大陸坡頂部,偶然進入鹹淡水。體能發電,防禦敵害。日間匍匐於水底,黃昏夜間變得活躍。攝食甲殼類、貝類及環節類等各種底棲動物。以頭表的電感受器準確探捕底棲動物,也進食遺骸。分佈於中國、日本、韓國、朝鮮沿海。在中國分佈於黃海、東海和台灣沿海、南海。
(概述圖參考來源: [1] 
外文名
Electric ray
中文學名
日本單鰭電鰩
拉丁學名
Narke japonica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軟骨魚綱
亞    綱
板鰓亞綱
電鰩目
亞    目
電鰩亞目
單鰭電鰩科
單鰭電鰩屬
日本單鰭電鰩
亞    種
[2] 
命名者及年代
Temminck & Schlegel,1850
保護級別
(IUCN 2009年 ver 3.1)——易危(VU) [3] 

日本單鰭電鰩動物學史

  • 分類學
日本單鰭電鰩(Narke japonica)是在1850年,由荷蘭動物學家特明克(Coenraad Jacob Temminck,1778-1858)與德國鳥類學家施萊格爾(Hermann Schlegel,1804-1884 ),在由德國植物學家西博爾德(Philipp Franz von Siebold,1796-1866)於日本主編的《日本之動物相》(Fauna Japonica)的魚類分冊中,根據採自日本的標本,以日本閃電電鰩(Torpedo(Astrape) japonica)之學名首次記載。 [4] 
日本單鰭電鰩學名的由源,屬名Narke是希臘語“narkē”及併合,意思是“麻木”、“麻痹”或“昏迷”,而種名japaonica是地名日本“japan”的古稱“japon”拉丁語化名。 [4] 
中國香港最早記錄,確認於1980年代於香港東西部海域考察,以及2005年《有毒、藥用及危險魚類圖鑑》中於1989年長洲魚市場獲得之標本個體。 [4] 
有關“單鰭電鰩屬(Narke)”的建立,是在1826年,由德國博物學家考普(Johann Jakob Kaup,1803-1873),在《哥達城最新物理與自然歷史雜誌》(Isis von Oken)第十九卷第一期的一文《兩棲類學及魚類學的稿件》(Beiträge zu Amphibiologie und Ichthiyologie)中,以1789年由歐洲瑞典植物學家林奈(Carolus Linnaeus,1707-1778)與德國博物、植物與昆蟲學家格梅林(Johann Friedrich Gmelin,1748–1804)所著《自然系統》(Systema Naturae)第13版中,採自南非的“開普鰩(Raja capensis)”,作模式種(type species)而建立。 [4] 
該種的先定同物異名(senior synonym)為Narke japonica、Torpedo japonica,暫無次定同物異名(junior synonym)。 [4] 
  • 別稱來源
在中國廣東華南沿海一帶捕魚為生的水上民族“蜑家”,將它們統稱為“震手鯆”,在日本則稱“痹鱝(Shibire-ei)”,兩者均生動反映了“電鰩類”放電使人觸電的特性。 [4] 

日本單鰭電鰩形態特徵

日本單鰭電鰩
日本單鰭電鰩(8張)
體長達200毫米餘。體盤近圓形,寬比長為大。尾寬短,比頭和軀幹長稍短或幾相等,比體盤長稍長。側褶很發達,自背鰭起點下方至尾鰭基底後方。吻頗長,前端廣圓;吻軟骨柔軟,眶前軟骨發達,前側位,分作多枝。眼小,眼球部分突出,位於噴水孔之前方里側。噴水孔小,橢圓形,邊緣光滑,明顯地突起,兩噴水孔外緣間的距離幾與吻長相等或比吻長為大。鼻孔小,前鼻瓣連合為一長方形口蓋,後緣遊離後延,伸達下唇;後鼻瓣具一平扁半環形薄膜,成為入水孔邊緣。口小,平橫,口前具一深溝,口能突出,口寬約等於口前吻長的1/2。唇軟厚而皺;上唇較狹,不外露(被前鼻瓣後端所掩蓋),分兩側和中央三部;下唇寬而連續。齒細小而平扁,粒狀,4-5行在使用,齒頭低平後突,上下頜各14縱行;齒面不外露。鰓孔狹小,直行排列,第五鰓孔間的距離約為第三鰓孔寬的5倍。 [5] 
胸鰭前延,到達鼻囊前緣的水平線,兩側相當寬廣地被吻軟骨及眶前軟骨隔開;前後緣連續,後部廣圓,有一短的裏緣和圓的后角。腹鰭前角圓鈍,不突出;後緣斜直或圓凸;裏緣短,后角小。背鰭1個,中大,起點在於腹鰭基底之後,前、後及裏緣分明,前後角圓形,與尾基的距離約與其基底長相等。尾鰭寬大,上葉比下葉大,後緣與下緣斜圓形。皮膚柔軟。 [5] 
背面常呈灰褐、沙黃或赤褐色,有時具少數不規則暗色斑塊,有時發電器上具一白斑,各鰭邊緣及尾側白色。腹面淡白色,體盤外側和腹鰭後緣裏方,以及尾的後部褐色。 [5] 

日本單鰭電鰩生活習性

日本單鰭電鰩為暖温性近海底棲小型魚類。棲息於沿岸淺海域至大陸坡頂部,偶然進入鹹淡水。體能發電,防禦敵害。日間匍匐於水底,黃昏夜間變得活躍。主要攝食甲殼類貝類及環節類等各種底棲動物。以頭表的電感受器準確探捕底棲動物,也進食遺骸。頭部兩側具備源自鰓肌的大型發電器官,受威脅即能發放約五十伏特的電流(電鰩特徵),作捕獵及嚇退敵害之用。 [4-5] 

日本單鰭電鰩分佈範圍

分佈於中國、日本、韓國、朝鮮沿海。在中國分佈於黃海、東海和台灣沿海、南海。 [3]  [5] 

日本單鰭電鰩繁殖方式

雄性在體長23-37釐米時性成熟,雌性在35釐米時性成熟。卵胎生,受精卵於雌體內孵化,每胎約五尾幼魚,於淺海發育。 [3-4]  [6] 

日本單鰭電鰩保護現狀

日本單鰭電鰩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09年 ver 3.1)——易危(VU)。 [3] 

日本單鰭電鰩種羣現狀

儘管關於該物種種羣狀況的具體信息很少,但鑑於該物種在一個已知捕撈壓力很大的地區的範圍顯然受到限制,很可能種羣數量已經大大減少。類似物種的數量出現了嚴重的下降,在那裏它們被大量捕撈。該物種被評估為易危,其依據是由於持續的高水平捕撈而造成的疑似數量下降。需要進一步研究該物種的生活史和捕獲水平。 [3] 
還沒有針對該物種的具體保護措施。需要進一步的調查來評估和監測丰度。還需要對魚類的生物學和漁業捕撈進行研究。需要制定和執行管理計劃(國家或區域計劃,例如根據糧農組織《養護和管理鯊魚國際行動計劃:IPOA鯊魚》),以促進其分佈區域所有軟骨魚類的養護和管理。 [3] 

日本單鰭電鰩主要價值

因體型小性格温順,具有觀賞價值,適宜在水族作為展示魚養殖。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