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日月

(安意如著長篇小説)

鎖定
《日月》是中國當代作家安意如創作的長篇小説,首次出版於2012年1月。 [1] 
《日月》描寫了一個久居北京的藏地青年三十餘年人世沉浮的心靈史;講述了一個關於成長、超越、覺悟的故事。該書也是一曲融宿命與情感,歷史與現實於一體的人生詠歎,故事主人公索南次仁(尹長生)的此生,恰似倉央嘉措的今世。小説中,現代都市的浮華虛榮與雪域高原的純潔寧靜形成鮮明對比。作者在展開主人公的故事和命運的同時,亦將自己對於藏傳佛教哲理的感悟和理解貫穿其中。 [1] 
作品名稱
日月
作    者
安意如
創作年代
當代
文學體裁
長篇小説
首版時間
2012年1月
字    數
260千字(2012年版);280千字(2013年版)

日月內容簡介

《日月》是一個現代版的倉央嘉措的故事。主人公索南次仁(尹長生)少年時,欣然接受命運的安排,從西藏跟隨尹蓮來到城市,經歷着從無到有,人心叵測,在生命充滿掙扎後最終迴歸西藏的過程。時光荏苒,羞怯而充滿靈性的少年索南次仁成長為清冷的尹長生,也許他早已知道,那個叫尹蓮的女子——一朵隱藏的蓮花,曾抓着他的手帶他離開西藏,彼此之間會穿透生命。多年來,長生隱忍剋制的內心實則早已波濤洶湧,他對尹蓮的禁忌之愛冥冥中似早有安排,指引着他的入世以及隨時的離開。 [2] 

日月作品目錄

——
第一章
仙人撫我頂,結髮受長生
第二章
流月將波去,潮水帶星來
第三章
千山暮雪,隻影向誰去
第四章
年來多夢少年事,唯夢閒人不夢君
第五章
春來秋去忙如許,未到晨鐘夢已闌
第六章
山河歲月空惆悵,今生今世已惘然
日月為明,容光必照
後記
—— [3] 

日月創作背景

自2007年始,安意如4年內數次往返於北京和西藏間,對於西藏的感情,她説幾乎超越了她的生養之地,可以説是她精神的原鄉。她打趣説,如果有前世今生,自己肯定是少數民族,西藏雲南這些地方對她有天然的吸引力,“這種感情一旦被喚起,漸漸成為一種血脈裏沉湧、跌宕,終至靜默的情感。”以至於,她開口閉口都是“我們藏族人。”
有着超凡毅力的安意如,在海拔6000米高山上,居然沒有高原反應。她曾用3天時間走完川藏線,“跟我走的人,都會被我拖垮。”令人稱奇的是,她還獨自一人在山路上夜間搭車,也曾遭遇藏族小夥子的求婚。這些都是剛到西藏時的興奮勁,漸漸熟悉之後,她則在大昭寺附近找了家客棧,長期住了下來,每天日落的時候去轉轉經,聽喇嘛誦經。
藏族朋友的純樸給她留下了難忘的記憶,大昭寺門前滿臉笑容打坐的阿媽,穿着紅色袈裟的小喇嘛,讓她有了遠離都市的心境。她還和小乞丐建立了很好的友誼,給他們零錢,請他們吃飯。那些藏族姑娘,直到現在她也經常在網上買東西送給她們,“她們是真心的單純,不是像我們一樣‘賣萌’”。
在西藏遇到的人和事,一點一滴都融進了《日月》這部小説的血肉。而讓她萌發寫這部小説的初衷,卻是源於一個孩子。2007年8月的一天,安意如和朋友在一家四川人開的館子吃飯,一個小孩走進來,七八歲左右,來找她們要錢,“沿途我已經遇到很多這樣的小孩,我問他要不要一起吃飯,他説就要錢。”她説,“那個女老闆説不要理他,爸媽不知道去了哪裏,就他一個人。”
於是,她開始和他聊天,“他們要的是錢,不是糖果。很多孩子已經受到了現代商業文明的侵襲。”那一刻,她突然在想,“這樣一個聰敏過人的孩子,如果他到內地來接受教育會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當時我去的時候正好是大地震後,很多孩子被收養,我就想這些孩子的關係和收養家庭不一定如希望那樣。我想,這個孩子被我帶回內地的話,他是不是很適應大都市的生活,他留在這裏會不會更好?”
“數年中,故事慢慢形成,壓在我心裏沉甸甸的。”安意如説,經過數次修改,終於成形。 [8] 

日月人物介紹

尹長生(藏名索南次仁)
原是西藏甘丹寺的僧人收養的孤兒,後來被因失戀而從北京去西藏甘丹寺散心的尹蓮收養,他就這樣被尹蓮從西藏帶回了北京。尹長生來到了和他家鄉差別很大的北京,他到北京和尹蓮一家生活在一起,他上學交友,融入北京這個大都市,他工作經商,經歷情感挫折,最終,他重回西藏,尋根自己的故土和精神的原鄉。 [4] 
尹蓮(藏名貝瑪)
貝瑪,藏語的意思是“隱秘的蓮花”。她雖然生長於衣食無憂的高幹家庭,20歲之前都沒離開繁華都市,骨子裏卻有雪蓮一般的倔強和清傲。所以,當自幼眷戀的男子謝江南不告而別時,尹蓮藏起滿腔的疑問和不甘,一人獨走西藏。在甘丹寺,她被孤兒索南次仁似曾相識的温默眼神觸動心靈,一番周折後,她將他帶回北京撫養,改名尹長生,從此改變了他一生的軌跡。 [5] 

日月作品鑑賞

日月主題思想

資本壓迫
資本對人的壓迫是《日月》中一個反覆論述的主題:長生為了生意成功費盡心力,而生意則成為一種遊戲,迫使他捲入其中“不斷地通關,再通關”,卻沒有結束。正如小説中提到的:“生意成為他逃避現實、獲得成功的利器。彷彿,在生意上獲得的成功,可以驗證存在的價值及意義,可以彌補他不可言的缺憾,分散他的注意力”。然而他並不能擺脱“關於生命價值、存在意義探求的困惑”:雖然周圍“鶯歌燕舞,太平盛世”,長生卻“退懼不前,固守不變”,並且“在精神的層面墮入泥沼”。顯然,長生的“創傷”已經超越了個人,成為社會轉型期大眾精神迷茫的象徵。
而西藏在此則成為與資本相抗衡的療愈創傷的香格里拉。長生自述道:“回到雪域故鄉,感覺像重新投生在這人世間,藏人血液重新在我身體裏湧動,我有一種落葉歸根的感覺”。他迅速重新拾起藏傳佛教信仰,在參悟藏傳佛教的道理之後,長生認為商人的一生正對應“六道輪迴”,而物質財富使人殘酷貪婪,墮入“惡鬼道”“畜生道”“地獄道”。而漢族聚居的中國都市,則與西藏相對,成為作者安意如批判的對象。在小説中,這些城市大同小異,毫無特色。作者引用《西藏生死書》中的句子來評論過度現代化的後果:“這是多麼文明的國家啊!他們蓋了這麼棒的房子給屍體住,但你有沒有注意到他們也蓋了這麼棒的房子給活屍體住了。”回到西藏之後,長生也擔憂“現代商業文明對本族文明的侵蝕”,認為“人失去創造新神話的能.....沾沾自喜於所謂征服。” [15] 

日月藝術特色

乾淨安詳
《日月》不同於安意如以往解讀古典詩詞時偏於清麗柔弱的文字,而是乾淨安詳,有內在的堅定力量。獨具匠心的遣詞造句,使行文節奏和韻律輕靈流轉,讀來讓人賞味良久。小説大量使用倒敍和插敍手法,都市的喧囂浮華和雪域的寧靜遼遠輪番在讀者面前交織穿插,如同金黃和深藍的兩種絲線,一針一梭地編織出一個藏地青年的人生圖景。 [5] 
時尚元素
《日月》也是一場警句之筵。小説充滿了時尚的元素,藏地、倉央嘉措、墨脱……走的是成長小説的路子,然而故事完全被語言所覆蓋。安意如因古典詩詞賞析而出道,賞析説到底是分析闡釋的思維,與小説所需要的思維不太一樣。所以,在這部小説裏,打眼的還是安意如自個兒“對於藏傳佛教哲理的感悟和理解”。 [6] 
人生哲思與藏族文化
在眾多的西藏書寫中,《日月》出彩於作者將自己關於人生的哲思,關於藏文化的講述,融於緩緩流淌着的詩化語言當中。小説《日月》用藏區與都市雙線書寫的方式,不僅呈現了一幅曠遠的藏地美景,一首心靈契合的唯美情詩,同時呈現了文化的西藏。這不同於揹包客用雙腳丈量土地,記錄點滴感悟與觸動。作者更是用心靈,用信仰,用虔誠的敬畏之心仰觀遠脈的雪山,親吻聖潔的大地。神秘的宗教傳説,教派的紛爭,宗教的思想流於字裏行間。 [12] 

日月作品評價

安意如的《日月》好就好在她是用心去寫的,用4年行走西藏的情感加經驗積累寫就的,字裏行間看到的就是一個“真”字。(《揚子晚報》評) [7] 
以古典詩詞賞析獨樹一幟的才女作家安意如,在推出她首部用純美散文式語言寫成的當代題材長篇小説《日月》,標誌着她由一個古典散文作家向長篇小説作家的轉變和過渡。(《武漢晚報》評) [9] 
在這部26萬字的長篇小説裏,安意如用擅長的散文式語言講述了一個“現代版倉央嘉措”的故事,被稱作“告別慾望、重返心靈淨土的靈性之書”。(《新快報》評) [10] 
在最新作品《日月》中,安意如用擅長的散文式語言,講述一個久居北京的藏地青年30多年人世沉浮的心靈史。(《河南商報》評) [11] 

日月出版信息

2012年1月,《日月》由湖南文藝出版社首次出版。2013年6月,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再版。
書籍
出版時間
出版社
ISBN
參考資料
《日月》
2012年1月
湖南文藝出版社
978-7-5404-5248-3
[1] 
《日月》
2013年6月
天津人民出版社
978-7-201-08191-5
[13] 

日月作者簡介

安意如 安意如
安意如,1984年6月20日出生於安徽省宣城市,本名張莉,中國當代作家。代表作品有《人生若只如初見》《當時只道是尋常》《思無邪》《美人何處》《世有桃花》《日月》《再見故宮》《聊將錦瑟記流年:黃仲則詩傳》《安得盛世真風流:品味唐詩的極致之美》《千山之外》等。 [14]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