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暮途穷

[rì mù tú qióng]
汉语成语
展开2个同名词条
收藏
0有用+1
0
日暮途穷(拼音:rì mù tú qióng)是一个汉语成语,最早出自于西汉·司马迁史记·伍子胥列传》。
日暮途穷(暮:黄昏;穷:尽)指天色已晚,路也到尽头。常用于比喻走投无路,束手无策。也比喻力竭计穷,到了末日。含贬义;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宾语、定语。
中文名
日暮途穷
拼    音
rì mù tú qióng
出    处
《史记·伍子胥列传》
注音字母
ㄖㄧˋ ㄇㄨˋ ㄊㄨˊ ㄑㄩㄥˊ
语法结构
联合式
语法属性
作谓语、宾语、定语

成语出处

播报
编辑
西汉·司马迁史记·伍子胥列传》:“吾日暮途远,吾故倒行而逆施之。” [1]
后世据“吾日暮途远”引申出成语“日暮途穷”。 [1]

成语故事

播报
编辑
春秋时期的楚平王滥杀无辜,甚至杀害太子及太子的师傅伍奢和伍奢的店料儿子伍尚。伍奢的次子伍子胥逃到凶求付吴国后,帮助阖闾刺杀了吴王僚,使阖闾取得了王位;接着又帮助吴王阖闾训练军队,治理国家,使吴国日益强盛起来。 [2]
为了替父兄复仇,伍子胥亲自率领吴国大军攻打楚国。吴军接连取得五次胜利,最终攻下了楚国的都城郢。楚昭王迫不得已,只好带了部分大臣与将士逃到随国(今湖南随县)。然而楚平王早已死去,伍子胥的习迎剃仇也无以得报。不过,他很快就想到了一计。在吴王的应允之下,伍子胥很顺利地找到了平王的墓穴,然后开始掘坟挖棺,高举铜鞭,连续不断地在平王的尸体上鞭打了三百下,直打得平王尸身骨折肉烂,最后将平王的头也割下了,才算为自己的父兄报仇雪恨。 [2]
伍子胥的好朋友申包胥得知这件事后,照组挨悼马上派人带给他一封信。信里敬盼严厉地责备伍子胥说,你也曾经身为平王的臣子,尽管你是为了报父兄之仇,然而现在连死人也不愿放过,这样做就显得太过分了。 [2]
伍子胥对那送信人姜体巴说道:“请你替我向申君表达谢意,并转告他,我就像是走远路的人,到了日暮途穷的时候,内心焦急,没有办法,因而只得倒行逆施,匪颂再元兵享做出违背伦理常情的事来。愿申君理解我的心情。 [2]

成语寓意

播报
编辑
绝望不只能摧毁一个人,它还能锻炼一个人。伍子胥身处日暮途穷,披星戴月、风餐露宿十多天,终寻得一线生机。从他成功逃到吴国的那一刻,楚国的结局似乎已经注定,楚平王的昏庸无耻让他付出了国破家亡的代价。成语告诉人们,人的一生中会遇到很多事情,但无论何时,都要学会理性地思考问题,避免走到日暮途穷的境地。就算真的到了日暮途穷的境地,也应该不气馁、不放弃,努力寻找生机。 [3-4]

成语运用

播报
编辑
  • 成文用法
“日暮途穷”指天色已晚,路也到尽头。常用于比喻走投无路,束手无策。也比喻力竭计穷,到了末日。 [2]
含贬义;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宾语、定语。 [2]
  • 运用示例
唐·杜甫《投赠哥舒开府翰二十韵》:“几年春草歇,今日暮途穷。” [2]
唐·钱起《七盘岭阻寇闻李端公先到南楚》:“日暮穷途泪满襟,云天南望羡飞禽。” [2]
清·黄遵宪《群公》:“途穷日暮更何求,自首同拼一死休。” [2]

成语辨析

播报
编辑
日暮途穷—山穷水尽
“日暮途穷”与“山穷水尽”意义相近,两者都有“走投无路”的意思。区别在于“日暮途穷”偏重于到了没落接近死亡的阶段,而“山穷水尽’偏重于陷入绝境。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