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日島

鎖定
日島位於威海市劉公島東南2000米的海面上。因從陸上清晨遠眺,衣島恰處東方日出方位,又因它是威海海灣最早見到日出的地方,所以得名“日島”。
日島原為露出海面的一片礁石,原名"衣島",遠遠望去,露出海面的一片礁石,像一堆衣服漂浮在海面上,“衣島”由此而得名。因其位於太陽昇起之處,且方言“衣”與“日”兩字同音,清朝初期便有了日島之稱。
1894年,日島曾發生過一場異常激烈的炮戰,而且是在甲午之戰中難得的一場勝仗,即日島保衞戰。 [1] 
中文名
日島
1894年
日島曾發生過一場異常激烈的炮戰
原    名
"衣島"
長    約
120米
位    置
威海市劉公島東南2000米

日島地理位置

日島 日島
日島位於距離劉公島正南2海里處,日島岸線只有0.88千米,日島原為露出海面的一片礁石,遠遠望去,好似衣裳漂浮海中,古稱為“衣島”,因在威海市區向東海灣遠眺,它恰處東方日出方位,再加上威海方言中的“衣”與“日”兩字同音,清初改叫日島。日島東西長約120米,南北寬約80米,島岸線不足千米,面積僅有一個足球場大小。 [1] 

日島歷史沿革

1887年北洋海軍從日島南岸運土加高,修建了日島炮台。日島的戰略位置極其重要。威海港南北兩岸山勢險峻,劉公島矗立其中,將港灣分為南北兩口,而日島又將南口一分為二。 [1] 
1888年,北洋海軍成軍,在威海灣沿岸和劉公島上部署炮台多所,以此構築“炮”、“艦”協防的海防屏障。日島因其位置特殊更受北洋大臣李鴻章的注意。在勘察各口岸海防奏摺中他特意提到在日島修建鐵甲炮台一座,並曾親自乘小輪勘視炮台基址。
1888年5月,李鴻章在勘察各口岸海防奏摺中提出在此修建鐵甲炮台一座。於是,北洋海軍從南岸載來砂石,在島上修築了一座地阱炮台。負責修築炮台防禦工事的北洋護軍從海灣南岸載來砂石將其加高,築成一個近圓形人造島嶼,並在島上修築地阱炮台,遠遠望去,如同天然形成。 [1] 

日島基礎設施

日島炮台設英國阿姆斯特朗廠製造的20釐米口徑的地阱炮兩門。該炮台北距劉公島東泓炮台2000米,南距威海灣南岸鹿角嘴炮台2500米,西距威海衞陸地一萬米。它的位置決定了在110多年前的甲午威海衞港保衞戰中的重要作用。但當年儘管駐島海軍將士屢挫進犯的日本軍艦,卻沒能挽救北洋水師全軍覆滅的命運,更無法扭轉清政府戰敗求和的屈辱歷史。 [1] 
日島炮台基本呈圓形,高出海平面約14米,整體築有炮位、掩體、火藥庫、護坡牆等。炮位有兩個大地阱,設置英國阿姆斯特朗廠製造的200毫米口徑地阱炮2門。島上還有口徑120毫米平射炮2門,口徑65毫米平射炮4門,由此成為較為重要的一座海上堡壘,可與劉公島6座炮台共同構成威海港最前沿的一道防線。如果這幾座炮台被毀,北洋艦隊將失去最後的陣地依託,由此可見其戰略位置多麼重要。在李鴻章奏校閲海軍事折中稱:“臣等於十七日至黃島,次日至日島實驗地阱大炮,於隔海里外置靶,一擊而中,瞬息升降,靈準非常。”此時的清廷也為威海衞沿海布有如此堅強防禦壁壘而深感海疆之安寧。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