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日南至

鎖定
日南至,指太陽南行到極致,太陽光直射南迴歸線。日南至(冬至)這天是北半球在一年中白天時間最短、黑夜時間最長的一天,自這天起太陽直射點往北迴歸線返回,北半球(我國位於北半球)的太陽高度逐漸回升,白晝逐日增長。
從節氣規律來説,立春是“陰陽”之氣中陽氣升發的始點,自立春起陰陽轉化,陽氣上升,立春標示新輪迴開啓、萬物更生。而日南至(冬至)這天是太陽回返的始點,自此起太陽高度回升、白晝逐日增長,古人也把冬至看作“大吉之日”。在時年八節當中,冬至的重要程度不亞於立春歲節。
中文名
日南至
出    處
新五代史·梁本紀第二》
含    義
太陽走到最南面,即冬至日
解    釋
南郊行謝天大禮

日南至天文意義

日南至,指太陽南行極致,又稱冬至,它是反映太陽光直射點在地球表面迴歸運動的節氣,冬至是太陽高度回升的起始,標示着太陽光直射運動進入新的循環。日南至這天,太陽南行到極致,是北半球一年中白天時間最短、黑夜時間最長的一天,自這天起太陽直射點往北返回,北半球各地(我國位於北半球)太陽光漸強,白晝逐日增長。這天是"日行南至、往北復返"的轉折點,對於北半球各地來説,太陽高度自此回升,太陽光逐漸增強,所以古人把這天看作“大吉之日”。
附註:一年之中冬至日為太陽直射地球緯度最南(南迴歸線南緯23.5度)的日期,其時日纏於黃道270度之北方摩羯座,當日日出於東南方,日沒於西南方,冬至為一年中白晝最短,黑夜最長,且正午時立竿測影之日影最長的一日,謂之日南至,此後白晝漸長,日影漸短。日光直射點漸向北移,至夏至日為太陽直射地球緯度最北(北迴歸線北緯23.5度),其時日纏於黃道90度之南方巨蟹座,當日日出於東北方,日沒於西北方,夏至為一年中白晝最長,黑夜最短,且正午時立竿測影之日影最短的一日,謂之日北至。此後白晝漸短,日影漸長,日光直射點又漸向南移。

日南至概念闡釋

冬至是反映太陽直射點回歸運動的節氣,標示太陽光直射運動進入新的循環。坊間流傳有“冬至一陽生”的説法。其實嚴格來講,“陽”有陰陽概念的陽與太陽的陽。冬至後,太陽高度回升,而非“陰陽”概念中的陽氣回升。“冬至一陽生”中的陽屬太陽的陽,並非陰陽的陽,兩者是不同的概念。冬至節氣反映的是太陽光直射點在地球表面的偏移規律,冬至節氣的到來標示着北半球各地這天太陽高度最小、白晝最短,並非是陰陽概念中的陰氣最盛的一天。“陰陽五行”屬於“干支”範疇,“陰陽”的消長,是以“干支”為推算依據,不是以太陽直射點偏移為推算依據。從節氣規律來説,立春是“陰陽”之氣中陽氣升發的始點,自立春起陰陽轉化,陽氣上升;而冬至是太陽回返的始點,自冬至起太陽北返,北半球各地的白晝逐日增長。冬至屬於反映太陽直射點運動規律的節氣,自冬至起太陽高度回升,太陽光漸強,白天越來越長。

日南至作品記述

日南至,語出《新五代史·梁本紀第二》中,"日南至"是指太陽走到最南面,即冬至日。夏至以後,日躔自北而南;冬至以後,又自南而北。故冬至日又稱“日南至”。
《左傳·僖公五年》:“春,王正月,辛亥朔,日南至。” 杜預 注:“ 周 正月,今十一月,冬至之日,日南極。”
唐 韓愈 《息國夫人墓誌銘》:“年若干, 元和 七年甲子日南至,以疾卒。”
《舊唐書·太宗紀下》:“十一月甲子朔,日南至,有事於圓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