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族長

(漢語詞彙)

鎖定
族長,亦稱“宗子”。宗族內部的管理和各項事務的主持一般都由族長擔綱。族長具有很大的宗法權力,小如家庭糾紛、婚喪喜慶;大如祭祖、祠廟管理等事務都要主持。他們所擁有的權力,便是族權。族民們為了自身或共同的利益,一般都推舉族內德高望重的男姓長者為族長。
中文名
族長
外文名
clan elder
讀    音
zú zhǎng
釋    義
一個宗族中行輩、地位最尊的人
相關文獻
《儀禮·士喪禮》

族長族長 - 釋義

族長詞目

族長

族長拼音

zú zhǎng

族長英文翻譯

1.clan elder; the head of a clan

族長基本解釋

族長zúzhǎng[the head of a clan;clan leader] 一個宗族中行輩、地位最尊的人

族長詳細解釋

(1). 周 代地方基層官名。《儀禮·士喪禮》:“族長涖卜,及宗人吉服立於門西、東面南上。” 鄭玄 注:“族長,有司掌族人親疏者也。
族長 族長
(2).泛指一族之尊長。《儒林外史》第六回:“族長 嚴振先 領着合族一班人來弔孝。”《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十八回:“這裏的族長,就是你大叔公,倡議要眾人分派;派到你名下,要出一百兩銀子。”
(3). 周 代地方基層單位“族”與“長”的並稱。《荀子·樂論》:“故樂在……鄉里族長之中,長少同聽之,則莫不和順。” 梁啓雄 釋:“是百家為族,二百五十家為長也,故與‘鄉’、‘裏’並言。”
(4)族長亦稱“宗長”,是封建社會中家族的首領。通常由家族內輩分最高、年齡最大且有權勢的人擔任。族長總管全族事務,是族人共同行為規範、宗規族約的主持人和監督人。

族長基本概念

族長歷史背景

宗族內發生糾紛由族長全權處理,對違犯族規的人,族長有權根據宗規族約給予制裁。協助族長工作的還有房長和柱首,房長按血緣關係由該房輩分最高、年齡最大者擔任。柱首,是處理一族內日常事務的人,如收租、籌辦祭祀活動等。 [1] 
祠堂 祠堂
歷史上,姓氏家族聚居比較普遍,表現為同姓居住同一地區,四世同堂或五世同堂多見 ,一個宗族即為一個自然村落,多由姓氏得村名。據《大村曹氏宗譜》記載,明正統年間,曹貴二避難到龍潭,見這裏山清水秀,便落腳謀生,在此生五子,其中有四子分為四個小家庭,四個小家庭再繁衍,便有了如今的四個自然村。家族一般都 建有祠堂,祠堂有“祠規”,亦即家法,族有族長,族長由家族中最有地位、最有聲望的人擔任,族長在家族中權勢至高無上。大家族都修家譜,每隔三五十年續修一次,同一家族中以字輩確定長幼尊卑,並記於家譜中。靖安廠(一作場)《唐氏宗譜》行輩字序為:本善有慶,為仁克昌,文學從尚,恭應乾良。由於字輩的確定,以至有白髮蒼蒼的老者還得稱穿開襠褲的幼童為老太爺。

族長權力

族長,亦稱“宗子”。族民們為了自身或共同的利益,一般都推舉族內德高望重的男姓長者為族長。族長具有很大的宗法權力,宗族內部的管理和各項事務的主持一般都由族長擔綱。小如家庭糾紛、婚喪喜慶;大如祭祖、祠廟管理等事務都要主持。他們所擁有的權力,便是族權。姓氏族長制源遠流長,至遲可追溯至宋代。宋代理學家提出恢復宗子法主張後,宗子的族長地位,在民間家族中被普遍承傳下來。如福建省安溪謝氏家族認為:“宗子所以主祭祀而統族人,務在立嫡不立庶也。宗子死,宗子之子立,無子則立宗子之弟,無弟則次房之嫡子立。既為宗子,必謹守禮法,以光先德,族人亦宜推讓,毋得輕忽。”(安溪《清溪謝氏宗譜》伴讀公示訓)侯官雲程林氏家族在《家範》中對宗子的作用闡述的更為詳細,曰:“治家當仿古立宗法,如始祖之嫡子則承始祖之祀,從此直下,嫡子世為大宗,合族宗之。是繼始祖之嫡,謂百世不遷之宗也,此謂大宗。始祖之庶子則不得以稱始祖,必待其卒而其嫡子繼之,則自別為稱;而親兄弟宗之,是謂繼稱之小宗……大宗所以統其宗族,合族有大事,必各稟小宗而後行,又諸小宗必總統於大宗之子,如此則宗族之內,人情相稟,人倫不亂,治家之要法也,子孫其遵而行之。”(侯官《雲程林氏家乘》卷十一《家範》)由此可見,各地許多家族除大宗之子(族長)統領最高決策權外,族內輩分高的長者也承擔了重大職責。

族長歷史時期

族長封建時期

舊時,一大宗族的分支稱“房”,各房均有房長。他既是本房的代表,又是族長的輔佐,尤其在祭祀事務上擁有很大的權力。如福建省福州葉氏家族,大宗共分七房,七房外子孫為小宗。該家族的《祭祀條規》載:“嗣後族中入主附祀,七房內(大宗)祀正龕,七房外(小宗)祀左龕。”(福州《三山葉氏祠錄》支祠條規)泉州梅洲陳氏家族則規定,主祭者由年長者與有功者輪充。這種家庭士紳與家族長輩的結合,大大加強了族長的權力。他們可以主持祭祖,代祖先立言,代祖先行事;還可以制訂和修改各種家訓族規,操縱家族事務,規約族人行為,並充當族人糾紛案裁判和法官。他們控制着族田和其他共有財產的管理權和分配權,控制着宗族與外部的聯繫。對於所謂觸犯家規的族人,族長有權決定各種處罰和懲治,甚至處死。因此,族長們實際上擁有主宰家族一切事務的最高權力。由於每個家族往往非單一族長所能支配,族長之下還有族房長、士紳學士、掌事的董首等等,構成龐大的宗族管理階層。

族長新中國成立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帶有濃厚封建色彩的宗族制度受到限制而削弱,族人公推族長的現象已極少見。許多鄉村雖沒有確定的族長,但有重要事情往往仍請長輩人拿主意。20世紀80年代以來,各地鄉村先後成立“老人會”,老人會成員多是本村宗族中名高德重長者,其職能仍很重要,往往參加村級重大事務的決定。他們利用影響力和號召力,協助村幹部工作。在一些鄉村,仍有名義上的族長,他們是經“抓鬮”產生的;一般由大家之長參加競爭,輩分並不講究,這種人俗稱“福頭”。其職能是安排族中如修族譜、興水利、做神節等事宜,並無族產可管,也無處置解決族內糾紛的權力。一些地方族長權並未在農村徹底消亡,一些偏遠落後的鄉村,封建宗族意識仍很嚴重,近些年一些地方宗族勢力有所抬頭。有的地方為了編修族譜推舉族長、房長,成立修譜組織,攤捐派款。

族長宗族事務

掌管宗族事務的人。後世一般由長房長子或長孫充任。族長對違反族規或封建道德的族人有懲治乃至生殺大權。《儀禮.士喪禮》:“族長位卜,及宗人吉服立於門西東面南上。”鄭玄注:“族長,有司掌族人親疏者也。”《儒林外史》第六回:“族長嚴振先,乃城中十二都的鄉約,平日最怕的是嚴大老官,今雖坐在這裏,只説道:‘我雖是族長,但這事以親房為主,老爺批處,我也只好拿這話回老爺。’”《紅樓夢》第四回:“雖説賈政訓子有方,治家有法,一則族大人多照管不到這些;二則現在族長乃是機房珍,彼系寧府長孫,又現襲職凡族中事自有他掌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