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族曾祖父

鎖定
1.族曾祖父本義,指的是曾祖父的親兄弟,是祖父的伯叔父,是父親的伯叔祖父(即從祖祖父)。
2.族曾祖父裹義,指的是比“本義族曾祖父”血緣關係更遠的曾祖父輩男子。
中文名
族曾祖父
拼    音
zú zēnɡ zǔ fù
外文名
grandfather's uncle
注    音
ㄗㄨˊ ㄗㄥ ㄗㄨˇ ㄈㄨˋ
簡    稱
族曾祖
現今稱謂
伯曾祖父、叔曾祖父
上古稱謂
族曾王父、族曾祖父、族曾祖
中古稱謂
從曾祖父、從曾祖
相關稱謂
族曾祖母
同類稱謂
外族曾祖父
對稱稱謂
族曾孫、族曾孫婦

族曾祖父本義含義

族曾祖父本義,指的是曾祖父親兄弟,是祖父的伯叔父,是父親的伯叔祖父(即從祖祖父)。
曾祖父親兄弟上古漢語稱為族曾王父(“族曾”+“王父”的意思);
曾祖父親兄弟上古漢語稱為族曾祖父(“”+“曾祖父”的意思),簡稱為族曾祖(“”+“曾祖”的意思);
曾祖父親兄弟代稱為從曾祖父(“”+“曾祖父”的意思),簡稱為從曾祖(“”+“曾祖”的意思);
曾祖父親兄弟代稱為伯曽祖父和叔曽祖父,簡稱為伯曾祖和叔曾祖;
曾祖父親兄弟,稱為伯曽祖父和叔曽祖父
曾祖父上古漢語稱為族曾王父族曾祖父(簡稱為族曾祖),代稱為從曾祖父(簡稱為從曾祖)、伯曽祖父(簡稱為伯曾祖),稱為伯曽祖父;
曾祖父上古漢語稱為族曾王父族曾祖父(簡稱為族曾祖),代稱為從曾祖父(簡稱為從曾祖)、叔曽祖父(簡稱為叔曾祖),稱為叔曽祖父
曾祖父和本義族曾祖父是同父親關係(即親兄弟),曾祖父和本義族曾祖父父親都是高祖父
親屬關係在五服之內,本義族曾祖父死後的喪服緦麻

族曾祖父本義示例

爾雅·釋親》:“王父為曾祖王父,王父為曾祖王母。” [1] 
·房玄齡褚遂良許敬宗李淳風敬播令狐德棻等《晉書·列傳第四十五·荀崧傳[蕤(ruí)、羨]》:“崧【荀崧志操清純,雅好文學。(tiáo)(chèn)時,族曾祖(族曾祖本義)顗【荀顗(yǐ)】見而奇之,以為必興頵(jūn)門。” [2] 
潁川郡荀氏世系表
不詳
荀緝


不詳

不詳




不詳
無子



無子



不詳
不詳
注:人名後加⊕,表示存在過繼、收養等關係。
附:
1.荀爽,又名荀諝(xū)。
2.荀彪,生父是荀緝,嗣父是荀適。
·杜佑通典·卷第九十二·五十二·沿革五十二·凶禮十四·五服年月降殺之五·緦麻成人服三月》:“制,為曾祖父母(族曾祖父本義)、族祖父母族父母族昆弟。” [3] 
北宋·歐陽修宋祁範鎮呂夏卿宋敏求梅堯臣等《新唐書·志第十·禮樂十》:“成人正服:為族兄弟,為族曾祖父(族曾祖父本義)報,為族祖父報,為族父報,為外孫,為曾孫玄孫,為從母兄弟姊妹,為,為,為族曾祖姑在室者報,為族祖姑在室者報,為族姑在室者報。” [4] 
南宋·魏了翁儀禮要義·卷三十三·喪服經傳六》:“《》雲‘曾祖父母(族曾祖父本義)’者,己之曾祖親兄弟也。雲‘族祖父母’者,己之祖父從父昆弟也。雲‘族父母’者,己之從祖昆弟也。雲‘族昆弟’者,己之三從兄弟。皆名為。” [5] 
南宋·楊復《儀禮圖·卷十一·曾祖父母(族曾祖父本義)族祖父母族父母族昆弟》:“族曾祖父(族曾祖父本義)者,曾祖昆弟也。族祖父者,亦髙祖之,則髙祖有服明矣。《》曰云‘曾祖父母(族曾祖父本義)’者,己之曾祖親兄弟也。雲‘族祖父母’者,曾祖父母(族曾祖父本義)之、己之祖父從父昆弟也。雲‘族父母’者,族祖父母、己之從祖昆弟也。雲‘族昆弟’者,族父母、己之三從兄弟。皆名為。” [6] 
大明律集解名例·服制》:“緦麻三月:為眾孫曾祖父母為曾孫玄孫同),祖母嫡孫眾孫,為乳母,為曾祖父母(族曾祖父本義)(即曾祖兄弟曾祖兄弟),為伯叔父母(即再從兄弟再從兄弟),為族兄弟姊妹在室者(即己三從兄弟姊妹所與同高祖者),為族曾祖姑在室者(即曾祖姊妹),為族祖姑在室者(即同堂姊妹),為族姑在室者(即再從姊妹),為伯叔祖父母(即同堂兄弟同堂兄弟),為兄弟曾孫兄弟曾孫女在室者,為兄弟孫女出嫁者,為同堂兄弟同堂兄弟孫女在室者,為再從兄弟在室者,為從祖姑堂姑及己之再從姊妹出嫁者(從祖姑之親姊妹堂姑姊妹),為同堂姊妹出嫁者,為(即姊妹),為(即兄弟),為兩姨兄弟(即姊妹),為父母,為,為外孫男女同(即子女),為兄弟(即侄孫),為同堂兄弟(即堂侄),為同堂兄弟高曾祖父母,伯叔祖父母從祖姑在室者,伯叔父母堂姑在室者(堂姑伯叔祖父母所生也),同堂兄弟姊妹同堂兄弟再從兄弟在室同,同堂兄弟出嫁者,同堂兄弟(即堂侄),同堂兄弟孫女在室者,兄弟(即侄孫),兄弟孫女出嫁者,兄弟曾孫(即曾侄孫)同,出嫁本宗伯叔祖父母從祖姑在室者,出嫁本宗再從伯叔父母堂姑出嫁者,出嫁本宗堂兄弟在室者同。” [7] 
·郝敬儀禮節解·卷十一》:“以下緦麻三月之人。曾祖父母(族曾祖父本義)者,曾祖昆弟也。族祖父母者,曾祖父母(族曾祖父本義)之祖父從父昆弟也。族父母者,族祖父母之子,父之從祖昆弟也。族昆弟者,族父母,己之三從兄弟也。”
·張爾岐儀禮鄭注句讀·卷十一》:“曾祖父母(族曾祖父本義)者,己之曾祖親兄弟也。族祖父母者,己之祖父從父昆弟也。族父母者,己之從祖昆弟也。族昆弟者,己之三從兄弟也。皆名為。” [8] 
·徐乾學讀禮通考·卷十五·喪期十五·緦麻三月上》:“注:族曾祖父(族曾祖父本義)者,曾祖昆弟也。族祖父者,亦髙祖之,則高祖有服明矣。䟽(shū):此即《禮記大傳》雲:‘四世而,服之窮也。’名為四,緦麻者也。曾祖父母(族曾祖父本義)者,己之曾祖親兄弟也。族祖父母者,己之祖父從父昆弟也。族父母者,己之從祖昆弟也。族昆弟者,己之三從兄弟。皆名為。” [9] 
·徐乾學讀禮通考·卷十五·喪期十五·緦麻三月上》:“乾學案:族曾祖父(族曾祖父本義)者,髙祖之、己之從曾祖(從曾祖本義)也。族祖父者,髙祖之族曾祖父(族曾祖父本義)之也。族父者,髙祖之曾孫族祖父也。族昆弟者,髙祖之玄孫族父也。相承四代,於我皆也。” [10] 
·姚際恆儀禮通論·卷十一下》:“曾祖父母(族曾祖父本義)者,曾祖昆弟,世所謂曾祖伯叔父母也。族祖父母者,即曾祖父母(族曾祖父本義)之從父昆弟弟,世所謂從祖伯叔父母也。族父母者,即族祖父祖之再從兄弟,世所謂再從伯叔父母也。族昆弟者,即族父母、己之三從兄弟也。”
·姜兆錫儀禮經傳·外編·卷二》:“曾祖父母(族曾祖父本義)者,曾祖親兄弟也。族祖父母者,祖父之從昆弟也。族父母者,再從昆弟也。族昆弟者,己之三從兄弟也。皆名為者。” [11] 
·鄂爾泰紀昀福隆安等《欽定八旗通志·卷十三·旗分志十三·鑲白旗滿洲佐領下》:“圖爾泰故,以其伯曽祖之四世圖比管理。” [12] 
王力古代漢語·古漢語通論(二十一)》:“祖父伯叔族曾祖父(族曾祖父本義),稱為族曾王父;其是族曾祖母,稱為族曾王母。” [13] 
王力古代漢語·古漢語通論(二十一)》:“男子族曾祖父(族曾祖父本義),族曾祖母,族祖父族祖母族父族母族兄弟,為外孫),外甥婿父母舅父等都是緦麻。” [14] 
史鈞生《扶風教育界的一代宗師——懷念叔曾祖史積誠》:“叔曾祖名書勳,字積誠,生於一八八六年十月十七日,卒於一九六三年十月二十二日,享年七十七歲。” [15] 
史鈞生《扶風教育界的一代宗師——懷念叔曾祖史積誠》:“叔曾祖不僅一生忠誠躬行教育,傾其滿腔心血,鞠躬盡瘁不遺餘力,而且思想進步,積極革命。” [16] 
史鈞生《扶風教育界的一代宗師——懷念叔曾祖史積誠》:“叔曾祖不僅是一個學富五車知識分子,視教育事業為生命的教育工作者,又是一個無私無畏的革命者,敢擔風險,不怕犧牲。” [17] 
史鈞生《扶風教育界的一代宗師——懷念叔曾祖史積誠》:“叔曾祖一生為教育事業和革命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在教師節到來之際以文字讚美其功德,使人們記着他,把他的高尚精神發揚光大,特別是他的子孫們能永遠懷念他,把他的可貴品德一代代傳承下去,為革命事業、教育事業不斷作出貢獻。” [18] 

族曾祖父裹義含義

族曾祖父裹義,指的是比“本義族曾祖父血緣關係更遠的曾祖父男子
親屬關係在五服之外,裹義族曾祖父死後無服

族曾祖父兩義區別

“本義族曾祖父”和自己的曾祖父是共父親兄弟關係,而“裹義族曾祖父”和自己的曾祖父是共祖父以上(含共祖父)的兄弟關係。

族曾祖父含義演變過程1

表1-1:上古漢語親屬稱謂表
族高王父



親同姓




族祖王父
族兄子/
族弟子
族兄孫/
族弟孫
族兄曾孫/
族弟曾孫

曾祖王父
從祖昆弟
從祖兄子/
從祖弟子
從祖兄孫/
從祖弟孫
從祖兄曾孫/
從祖弟曾孫

從父昆弟
從父兄子/
從父弟子
從父兄孫/
從父弟孫
從父兄曾孫/
從父弟曾孫

兄孫/弟孫
兄曾孫/
弟曾孫
兄玄孫/
弟玄孫
表1-2:上古漢語親屬稱謂表
族高祖父



親同姓














注:
1.以上兩表是上古漢語較為原始的親屬稱謂,中古漢語對親屬的稱謂變得多元化、複雜化了,因此,表中的族曾祖父、族祖父、從祖父、族父、族兄弟、從子、族子、從孫、族孫、族曾孫,都是本義而不是裹義或新義。
2.據表可知,在上古漢語親屬稱謂中,自己的從孫的父親是自己的兄子/弟子,自己的族孫的父親是自己的從子,不要想當然地認為是自己的族孫的父親是自己的族子。
親屬稱謂表2-1:晉代以後親屬稱謂表
族高祖父



親同姓














親屬稱謂表2-2:晉代以後親屬稱謂表
從高祖父
再從曾祖父
親同姓




再從祖父



族玄孫
從兄弟
再從曾孫
再從玄孫
從曾孫
從玄孫
親屬稱謂表3-1:唐代以後親屬稱謂表
從高祖父
再從曽祖父
三從祖父
三從父
四從兄弟
四從子



再從祖父
三從子
四從孫
四從曾孫
四從玄孫
三從孫
三從曾孫
三從玄孫
再從曾孫
再從玄孫
從曾孫
從玄孫
親屬稱謂表4-1:五代以後親屬稱謂表
從高祖父
再從曽祖父
親同姓




再從祖父




族玄孫
再從曾孫
再從玄孫
從曾孫
從玄孫
親屬稱謂表4-2:五代以後親屬稱謂表
從高祖父
再從曽祖父
三從祖父
三從父
四從兄弟




再從祖父
四從子
四從孫
四從曾孫
四從玄孫
三從子
三從孫
三從曾孫
三從玄孫
從兄弟
再從曾孫
再從玄孫
從曾孫
從玄孫

族曾祖父含義演變過程2

表1-3:上古漢語親屬稱謂表
族高祖父



親同姓




族伯叔祖父
族伯叔父




從祖伯叔父



伯叔父



注:
1.上表是上古漢語較為原始的親屬稱謂,中古漢語對親屬的稱謂變得多元化、複雜化了,因此,表中的族曾祖父、族伯叔祖父、族伯叔父、族兄弟、從子、族子、從孫、族孫、族曾孫,都是本義而不是裹義或新義。
2.據表可知,在上古漢語親屬稱謂中,自己的從孫的父親是自己的兄子/弟子,自己的族孫的父親是自己的從子,不要想當然地認為是自己的族孫的父親是自己的族子。
親屬稱謂表2-3:晉代以後親屬稱謂表
伯叔高祖父
從伯叔
曽祖父
再從伯
叔祖父
族伯叔父
親同姓




伯叔曽祖父
從伯叔祖父
再從伯叔父
族侄
族侄孫
族侄曾孫
族侄玄孫
伯叔祖父
從伯叔父
再從侄孫
再從侄曾孫
再從侄玄孫
伯叔父
從兄弟
從侄曾孫
從侄玄孫
侄玄孫
親屬稱謂表2-4:晉代以後親屬稱謂表
伯叔高祖父
同堂伯
叔曽祖父
再從伯
叔祖父
族伯叔父
親同姓




伯叔曽祖父
同堂伯
叔祖父
再從伯叔父
族侄
族侄孫
族侄曾孫
族侄玄孫
伯叔祖父
同堂伯叔父
再從侄孫
再從侄曾孫
再從侄玄孫
伯叔父
同堂侄
同堂侄孫
同堂侄曾孫
同堂侄玄孫
侄玄孫
親屬稱謂表3-2:唐代以後親屬稱謂表
伯叔高祖父
從伯叔
曽祖父
再從伯
叔祖父
三從伯叔父
四從兄弟
四從侄
四從侄孫
四從侄曾孫
四從侄玄孫
伯叔曽祖父
從伯叔祖父
再從伯叔父
三從侄
三從侄孫
三從侄曾孫
三從侄玄孫
伯叔祖父
從伯叔父
再從侄孫
再從侄曾孫
再從侄玄孫
伯叔父
從兄弟
從侄曾孫
從侄玄孫
侄玄孫
親屬稱謂表3-3:唐代以後親屬稱謂表
伯叔高祖父
堂伯叔
曽祖父
從堂伯
叔祖父
族伯叔父
親同姓




伯叔曽祖父
堂伯叔祖父
從堂伯叔父
族侄
族侄孫
族侄曾孫
族侄玄孫
伯叔祖父
堂伯叔父
從堂侄
從堂侄孫
從堂侄曾孫
從堂侄玄孫
伯叔父
堂侄曾孫
堂侄玄孫
侄玄孫
親屬稱謂表5-1:近代、現代漢語親屬稱謂表
伯叔高祖父
堂伯叔
曽祖父
從伯叔祖父
族伯叔父





伯叔曽祖父
堂伯叔祖父
從伯叔父
族侄
族侄孫
族侄曾孫
族侄玄孫
伯叔祖父
堂伯叔父
從兄弟
從侄曾孫
從侄玄孫
伯叔父
堂侄曾孫
堂侄玄孫
侄玄孫

族曾祖父爭議

·包世臣藝舟雙楫·述書·上篇》:“族曾祖槐植三獨違世尚,學唐碑。” [19] 
參考資料
  • 1.    《爾雅·釋親》:王父之考為曾祖王父,王父之妣為曾祖王母。
  • 2.    《晉書·卷七十五·列傳第四十五》:荀崧,字景猷,潁川臨潁人,魏太尉彧之玄孫也。父頵,羽林右監、安陵鄉侯,與王濟、何劭為拜親之友。崧志操清純,雅好文學。齠齔時,族曾祖顗見而奇之,以為必興頵門。弱冠,太原王濟甚相器重,以方其外祖陳郡袁侃,謂侃弟奧曰:“近見荀監子,清虛名理,當不及父,德性純粹,是賢兄輩人也。”其為名流所賞如此。泰始中,詔以崧代兄襲父爵,補濮陽王允文學。與王敦、顧榮、陸機等友善,趙王倫引為相國參軍。倫篡,轉護軍司馬、給事中,稍遷尚書吏部郎、太弟中庶子,累遷侍中、中護軍。
  • 3.    《通典·卷第九十二·禮五十二·沿革五十二·凶禮十四》:周制,為族曾祖父母、族祖父母、族父母、族昆弟。鄭玄曰:“祖父之從父昆弟之親。族祖父母者,亦高祖之孫,則高祖有服明矣。”馬融曰:“族祖父,祖之從父昆弟也。族父,從祖昆弟之親也。族祖父,亦高祖之孫。”為從祖父、從祖姑姊妹適人者,報。馬融曰:“從祖姑姊妹,於己再從,在室小功,適人降一等,故緦也。”庶孫之婦。馬融曰:“祖父母為嫡孫之婦小功,庶孫婦降一等,故服緦。”外孫。馬融曰:“女子子之子。”庶子為父後者為其母緦,以其與尊者為一體,不敢服其私親也。馬融曰:“承父之體,四時祭祀,不敢申私親服,廢尊者之祭,故服緦也。”有死於宮中者,則為之三月不舉祭,因是以服緦也。鄭玄曰:“君卒,庶子為母大功。大夫卒,庶子為母三年。士雖在,庶子為母皆如眾人。”馬融曰:“緣先人在時,哀傷臣僕有死宮中者,為缺一時不舉祭,因是服緦也。”士為庶母緦,以名服也。大夫以上庶母無服。馬融曰:“以有母名,為之服緦也。”雷次宗曰:“為五服之凡不稱其人者,皆士也。若有天子諸侯下及庶人,則指其稱位,未有言‘士為’者。此獨言士何乎?蓋大夫以上庶母無服,庶人無妾則無庶母,為庶母者,唯士而已,故詭常例,以着唯獨一人也。”
  • 4.    《新唐書·卷二十·志第十·禮樂十》:緦麻三月殤。正服:為從父兄弟姊妹之中殤、下殤,為庶孫之中殤、下殤,為從祖叔父之長殤,為從祖兄弟之長殤,為舅及從母之長殤,為從父兄弟之子之長殤,為兄弟之孫長殤,為從祖姑、姊妹之長殤。降服:為人後者為其兄弟之中殤、下殤,為侄之中殤、下殤,出嫁姑為之報,為人後者為其姑、姊妹之中殤、下殤。義服:為人後者為從父兄弟之長殤,為夫之叔父之中殤、下殤,為夫之姑、姊妹之長殤。成人正服:為族兄弟,為族曾祖父報,為族祖父報,為族父報,為外孫,為曾孫、玄孫,為從母兄弟姊妹,為姑之子,為舅之子,為族曾祖姑在室者報,為族祖姑在室者報,為族姑在室者報。降服:為從祖姑、姊妹適人者報,女子子適人者為從祖父報,庶子為父後者為其母,為從祖姑適人者報,為人後者為外祖父母,為兄弟之孫女適人者報。義服:為族曾祖母報,為族祖母報,為族母報,為庶孫之婦,女子子適人者為從祖伯叔母,為庶母,為乳母,為婿,為妻之父母,為夫之曾祖高祖父母,為夫之從祖祖父母報,為夫之從祖父母報,為夫之外祖父母報,為從祖兄弟之子,為夫之從父兄弟之妻,為夫之從父姊妹在室及適人者,為夫之舅及從母報。改葬:子為父母,妻妾為其夫,其冠服杖屨皆依《儀禮》。皇家所絕傍親無服者,皇弟、皇子為之皆降一等。
  • 5.    《儀禮要義·卷三十三·喪服經傳六》:《禮記大傳》雲:“四世而緦,服之窮也。”名為四,緦麻者也。《經》雲“族曾祖父母”者,己之曾祖親兄弟也。雲“族祖父母”者,己之祖父從父昆弟也。雲“族父母”者,己之父從祖昆弟也。雲“族昆弟”者,己之三從兄弟。皆名為族。族,屬也。骨肉相連屬,以其親盡,恐相疏,故以族言之耳。雲“祖父之從父昆弟之親”者,欲推出高祖有服之意也。以己之祖父與族祖父相與為從昆弟,族祖父與己之祖俱是高祖之孫,此四緦麻又與己同出高祖,己上至高祖為四世,旁亦四世,旁四世既有服,於高祖有服明矣。鄭言此者,舊有人解,見《齊衰三月章》直見曾祖父母,不言高祖,以為無服,故鄭從下鄉上推之,高祖有服可知。上章不言者,鄭彼注高祖、曾祖皆有小功之差,服同,故舉一以見二也。然則又云族祖父者,鄭意以族祖父者,上連祖父之從父昆弟為義句也,故下亦高祖之孫也,明己之祖父,即高祖之正孫,族祖父,高祖之旁孫也。
  • 6.    《儀禮圖·卷十一》:族曾祖父者,曾祖昆弟之親也。族祖父者,亦髙祖之孫,則髙祖有服明矣。《疏》曰云“族曾祖父母”者,己之曾祖親兄弟也。雲“族祖父母”者,族曾祖父母之子、己之祖父從父昆弟也。雲“族父母”者,族祖父母之子、己之父從祖昆弟也。雲“族昆弟”者,族父母之子、己之三從兄弟。皆名為族。族,屬也。骨肉相連屬,以其親盡,恐相疏,故以族言之。此即《大傳》雲“四世而緦,服之窮也,名為四緦麻。”《春秋傳》曰:“同族於禰廟杜”,預雲:“謂髙祖以下”。
  • 7.    大明律集解名例  .大明律集解名例國學經典,國學經典政書類文章大明律集解名例[引用日期2015-02-14]
  • 8.    清·張爾歧《儀禮鄭注句讀·卷十一》:“族曾祖父母(族曾祖父本義)者,己之曾祖親兄弟也。族祖父母者,己之祖父從父昆弟也。族父母者,己之父從祖昆弟也。族昆弟者,己之三從兄弟也。皆名為族。族,屬也。”
  • 9.    《讀禮通考·卷十五·喪期十五》:注:族曽祖父者,曽祖昆弟之親也。族祖父者,亦髙祖之孫,則高祖有服明矣。䟽:此即《禮記大傳》雲:“四世而緦,服之窮也。”名為四,緦麻者也。族曽祖父母者,己之曾祖親兄弟也。族祖父母者,己之祖父從父昆弟也。族父母者,己之父從祖昆弟也。族昆弟者,己之三從兄弟。皆名為族。族,屬也。骨肉相連屬,以其親盡,恐相疏,故以族言之耳。雲“祖父之從父昆弟之親”者,欲推出高祖有服之意也。以己之祖父與族祖父相與為從昆弟,族祖父與己之祖俱是高祖之孫,此四緦麻又與己同出高祖,己上至高祖為四世,旁亦四世,旁四世既有服,於高祖有服明矣。鄭言此者,《齊衰三月章》直見曾祖父母,不言高祖,以為無服,故鄭從下鄉上推之,高祖有服可知。
  • 10.    《讀禮通考·卷十五·喪期十五》:乾學案:族曽祖父者,髙祖之子、己之從曽祖也。族祖父者,髙祖之孫、族曽祖父之子也。族父者,髙祖之曽孫、族祖父之子也。族昆弟者,髙祖之玄孫、族父之子也。相承四代,於我皆緦也。又案:鄭注云:“曽祖昆弟之親,是謂為曽祖之親兄弟。”馬融雲:“從祖昆弟之親,則謂為從祖昆弟之父耳。”二親字各不同。
  • 11.    清·姜兆錫《儀禮經傳·外編·卷二》:“族曾祖父母(族曾祖父本義)者,曾祖之親兄弟也。族祖父母者,祖父之從昆弟也。族父母者,父之再從昆弟也。族昆弟者,己之三從兄弟也。皆名為族者。族,屬也。以其親盡,恐相疏,故以族言之耳。”
  • 12.    《欽定八旗通志·卷十三·旗分志十三·鑲白旗滿洲佐領下》:清·鄂爾泰、紀昀、福隆安等《欽定八旗通志·卷十三·旗分志十三·鑲白旗滿洲佐領下》:第四參領第十四佐領亦系國初編立。始以阿格巴顏之長子札爾固齊、漢文稱遊牧阿蘭柱管理。阿蘭柱故,以其弟三等阿思哈尼哈番布蘭柱管理。布蘭柱從徵陣亡,以其弟二等阿達哈哈番布爾堪管理。布爾堪故,以其兄阿蘭柱之子、二等阿達哈哈番譚泰管理。譚泰故,以布爾堪之子固山額真、後改固山按班赫葉管理。赫葉故,以其弟穆蘭之子拖沙喇哈番兼前鋒參領布索管理。科布索故,以其子拖沙喇哈番圖爾泰管理。圖爾泰故,以其伯曽祖之四世孫圖比管理。圖比故,以其子堆音齊管理。堆音齊升任,以其兄三達子管理。三達子故,以其子五十八管理。五十八故,以其子富成管理。
  • 13.    《古代漢語·古漢語通論(二十一)》:祖父的伯叔是族曾祖父,稱為族曾王父;其妻是族曾祖母,稱為族曾王母。族曾祖父之子是族祖父,稱為族祖王父。族祖父之子為族父。族父之子為族兄弟,這是同高祖的兄弟。
  • 14.    《古代漢語·古漢語通論(二十一)》:緦麻是五服中最輕的一種,比小功服更精細,喪期是三個月。男子為族曾祖父,族曾祖母,族祖父,族祖母,族父,族母,族兄弟,為外孫(女之子),外甥,婿,妻之父母,舅父等都是緦麻。
  • 15.    《扶風教育界的一代宗師——懷念叔曾祖史積誠》:叔曾祖名書勳,字積誠,生於一八八六年十月十七日,卒於一九六三年十月二十二日,享年七十七歲。他精通十三經,國學知識淵博,一生為教育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在省、市、縣教育史志均有名。1907年入三原弘道高等學堂,畢業後考入國民大學(後改為中國公學)並從國學大師章太炎先生鑽研國學,入室隨身研習音韻訓詁,説文解字,在杭州韜光寺用近半年時間通讀了《四庫全書》,國學知識更上層樓。民國初年高級知識分子奇缺,舉薦其入仕途做高官者不乏其人,機會很多,但他淡定處之,致力教育,矢志不移。1916年正月由京返鄉,1917年聘為扶風高等小學校長直任職到1939年,又上下呼籲,東奔西走募捐籌款建立了扶風初級中學(任校長)。1942年又應國民黨軍長離職返鄉的紳士馮華堂之邀辦起了親民職業中學(任校長),1923年和老友豆彤臣、朱靜齋等聯手創辦了西安新民中學(即現在的西安市九十中)後交與國民政府。他力批封建制度,極力倡導改革,提倡女子上學,鼎力促成了扶風縣女子小學成立,在各保建立保學、各鄉鎮設立農民夜校,掃除文盲,為扶風乃至陝西的教育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桃李滿天下,功德譽三秦。
  • 16.    《扶風教育界的一代宗師——懷念叔曾祖史積誠》:叔曾祖不僅一生忠誠躬行教育,傾其滿腔心血,鞠躬盡瘁,不遺餘力,而且思想進步,積極革命。1912年經辛亥革命的“西北巨柱”主要領導人井勿幕介紹加入同盟會,並積極奔走,不怕犧牲,組織學生成立敢死隊,掃除省境滿清封建殘餘和袁世凱的復辟勢力,建有功績。共產黨開展革命後,他真心向往,鼎力支持,以自己影響威望營救和保護扶風地下縣委多位負責同志,不僅保護了這些革命先輩的生命安全,進而確保了地下組織工作正常開展。中共扶風地下縣委副書記牟富生被捕入獄後,他和扶風教育界知名人士呂志正挺身而出,冒着風險積極營救,各處奔波,四處做工作,由他們作保牟被釋放,脱離虎口,奔赴陝北。中共扶風地下縣委副書記韓象緯被國民黨反動派通緝,躲在叔曾祖房內,晚上同睡一個炕上,待半夜時分叔曾祖叫醒熟睡中的韓象緯,給以盤費讓其從扶風縣城城牆溜下,躲過追捕,化險為夷。中共扶風地下縣委宣傳部長白清貞在扶風中學上學期間就從事黨的秘密活動,一天五更時分外出張貼傳單被敵特便衣發現,窮追不捨,學生跑得快、學校環境熟,敵人沒有直接抓住,偽縣長隨帶警特包圍學校,讓學生集合在操場上逐人搜查,白清貞身上還有未貼出的傳單,眼看難逃魔爪,叔曾祖這時剛在班際之間小道上走動,情急之中白清貞突然抓着叔曾祖衣袖抖了一下,叔曾祖一回神,白清貞將傳單很快遞於叔曾祖手中,他便即刻裝入長衫的衣袋之中。敵特殺氣騰騰而來,兩手空空悻悻而歸,狼子野心未能得逞。1999年冬,叔曾祖德教牌重立儀式上已耄耋之年的白老對這件事依然記憶猶新,對恩師無畏險象,坦然救護大恩感激不已,熱淚盈眶。
  • 17.    《扶風教育界的一代宗師——懷念叔曾祖史積誠》:叔曾祖不僅是一個學富五車的知識分子,視教育事業為生命的教育工作者,又是一個無私無畏的革命者,敢擔風險,不怕犧牲。同時他還是一個嫉惡如仇、渾身是膽的正義鬥士。在營救牟富生時,敵偽鎮長楊志超講了許多不利營救,甚至影射叔曾祖的惡言諷語遭到叔曾祖厲言質問和嚴詞斥責,楊為之語塞,尷尬離去。由於扶風中學成了敵偽關注的地下黨活動點,加之叔曾祖又多次營救地下黨負責同志,敵人由不悦發展為對他懷疑,一是無直接把柄,二是叔曾祖在全省影響大,這些人對他無可奈何,便藉故滋事、泄憤。一次偽縣政府召集會議,叔曾祖因故晚去了一會兒,偽縣長張世倫便藉機訓責,示其淫威。叔曾祖壓住心中怒火,尋機智鬥此敵。説來也巧,不長時間又開同樣會議大家都到,獨張縣長遲來,叔曾祖便問其為何姍姍來遲,張縣長被問得臉紅,支吾其詞,失了顏面,惱羞成怒,出言不遜。叔曾祖對這一蠻橫之徒毫不示弱,將手中茶杯向張縣長打去,憤然離座,拂袖而去,此事在扶風一時傳為佳話,表現了叔曾祖的凜然正氣、錚錚鐵骨和不畏邪惡的精神。
  • 18.    《扶風教育界的一代宗師——懷念叔曾祖史積誠》:叔曾祖一生為教育事業和革命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在教師節到來之際以文字讚美其功德,使人們記着他,把他的高尚精神發揚光大,特別是他的子孫們能永遠懷念他,把他的可貴品德一代代傳承下去,為革命事業、教育事業不斷作出貢獻。
  • 19.    《藝舟雙楫·述書·上篇》:乾隆己酉之歲,餘年已十五,家無藏帖,習時俗應試書,十年,下筆尚不能平直,以書拙聞於鄉里。族曾祖槐植三獨違世尚,學唐碑。餘從問筆法,授以《書法通解》四冊。其書首重執筆,遂仿其所圖提肘撥鐙七字之勢,肘既虛懸,氣急手戰,不能成字。乃倒管循幾習之,雖誦讀時不間,寢則植指以畫席。至甲寅,手乃漸定,而筆終稚鈍。乃學懷素草書《千文》,欲以變其舊習,三年無所得,遂棄去。嘉慶己未冬,見邑人翟金蘭同甫作書而善之,記其筆勢,問當何業?同甫授以東坡《西湖詩帖》,曰:“學此以肥為主,肥易掩醜也。”餘用其言,習兩月,書逼似同甫。明年春,從商丘陳懋本季馴假古帖十餘種,其尤者為南唐拓《畫贊》、《洛神》,大觀拓神龍《蘭亭》。餘已悉同甫之法,乃自求之於古,以硬黃摹《蘭亭》數十過,更以朱界九宮移其字,每日習四字,每字連書百數,轉鋒佈勢必盡合於本乃已。百日,拓《蘭亭》字畢,乃見古人抽毫出入、序畫先後與近人迥殊,遂以《蘭亭》法求《畫贊》、《洛神》,仿之又百日,乃見趙宋以後書褊急便側,少士君子之風。餘既心儀遒麗之旨,知點畫細如絲髮皆須全身力到,始嘆前此十年學成提肘不為虛費也。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