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旋紋

(半山時期的彩陶紋飾)

鎖定
旋紋是彩陶紋飾。又稱“渦紋”、“旋渦紋”。呈螺旋狀。在馬家窯文化馬家窯類型彩陶中即已出現,成為這一時期的代表性紋飾,也是半山時期的主要紋飾之一。
中文名
旋紋
別    名
渦紋
旋渦紋
旋紋一般是以四個旋點為中心,個別的有六個或更多旋心,旋紋均作逆時針方向旋轉。半山時期,旋心由多道黑色鋸齒帶與紅帶相間線條或寬帶連接,組成二方連續的圖案,更增加了視覺的旋動效果。馬家窯早期的旋紋,旋心很小,多四方連續,無附加紋飾,結構簡單,旋心內飾圓點。半山早期的旋心較小,旋心之間有兩至三條旋線連接。半山中期旋心擴大,旋心中飾有十字紋、三角紋、圓點紋等花紋。半山晚期的旋紋,以四個旋心為中心,旋線簡單,旋心變得更大,內飾斜十字紋、網紋、圓點紋、葉形紋、斜方格紋、米字紋等。到晚期以四大圈為旋心的旋紋,逐漸發展為馬廠類型彩陶的四大圓圈紋,連接四大圓圈之間的旋紋消失。半山與馬廠類型彩陶主體旋紋的區別僅在於有無旋線連接大旋心。旋紋一般裝飾在大形器物(壺、罐)的主要部位(肩到腹部),有的盆、缽內彩也裝飾此紋。戰國時期的原始瓷器上也常見。 [1] 
參考資料
  • 1.    許紹銀,許可編,中國陶瓷辭典 首部中國陶瓷百科全書,中國文史出版社,2013.05,第35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