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旋復花

鎖定
旋復花(拉丁學名:Inula japonica Thunb.),又名:金佛草、六月菊。多年生草本,高30-70釐米。頭狀花序少數或多數,頂生,呈傘房狀排列。瘦果長橢圓形,被白色硬毛,冠毛白色。花期6-10月,果期9-11月。生於山坡、路旁田邊或水旁濕地。分佈東北、華北、西北及華東等地。根及葉治刀傷、疔毒,煎服可平喘鎮咳;花是健胃祛痰藥,也治胸中丕悶、胃部膨脹、暖氣、咳嗽、嘔逆等。
中文名
旋復花
別    名
金佛草
六月菊
拉丁學名
Inula japonica Thunb.
二名法
Inula japonica Thunb.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雙子葉植物綱
亞    綱
合瓣花亞綱
桔梗目
菊科
亞    科
管狀花亞科
旋覆花族
旋覆花屬
旋復花
分佈區域
東北華北西北華東
旋覆花組 Sect. Inula

旋復花形態特徵

旋復花 旋復花
植株
多年生草本。根狀莖短,橫走或斜升,有多少粗壯的鬚根。 [1] 
莖單生,有時2-3個簇生,直立,高30-70釐米,有時基部具不定根,基部徑3-10毫米,有細溝,被長伏毛,或下部有時脱毛,上部有上升或開展的分枝,全部有葉;節間長2-4釐米。 [1] 
旋復花
旋復花(2張)
基部葉常較小,在花期枯萎;中部葉長圓形,長圓狀披針形或披針形,長4-13釐米,寬1.5-3.5稀4釐米,基部多少狹窄,常有圓形半抱莖的小耳,無柄,頂端稍尖或漸尖,邊緣有小尖頭狀疏齒或全緣,上面有疏毛或近無毛,下面有疏伏毛和腺點;中脈和側脈有較密的長毛;上部葉漸狹小,線狀披針形。 [1] 
頭狀花序徑3-4釐米,多數或少數排列成疏散的傘房花序;花序梗細長。總苞半球形,徑13-17毫米,長7-8毫米;總苞片約6層,線狀披針形,近等長,但最外層常葉質而較長;外層基部革質,上部葉質,背面有伏毛或近無毛,有緣毛;內層除綠色中脈外幹膜質,漸尖,有腺點和緣毛。舌狀花黃色,較總苞長2-2.5倍;舌片線形,長10-13毫米;管狀花花冠長約5毫米,有三角披針形裂片;冠毛1層,白色有20餘個微糙毛,與管狀花近等長。 [1] 
瘦果長1-1.2毫米,圓柱形,有10條溝,頂端截形,被疏短毛。花期6-10月,果期9-11月。 [1] 

旋復花生長環境

生於山坡、路旁田邊或水旁濕地。分佈東北、華北、西北及華東等地。

旋復花分佈範圍

旋復花(旋覆花)
旋復花(旋覆花)(8張)
廣產於我國北部、東北部、中部、東部各省,極常見,在四川、貴州、福建、廣東也可見到。生於山坡路旁、濕潤草地、河岸和田埂上,海拔150-2400米。在蒙古、朝鮮、蘇聯西伯利亞、日本都有分佈。 [1] 

旋復花主要價值

旋復花可供藥用。根及葉治刀傷、疔毒,煎服可平喘鎮咳;花是健胃祛痰藥,也治胸中丕悶、胃部膨脹、暖氣、咳嗽、嘔逆等(《江蘇省藥材志》)。古方祛痰、除濕、利腸,又為治水腫的主要藥。 [1] 
《本草綱目》
釋名
金沸草、金錢花、滴滴金、盜瘐、夏菊、戴椹。 [2] 
氣味
(花)鹹、温、有小毒。 [2] 
主治
中風壅滯。用旋復花洗淨,焙過,研細,加煉蜜和成丸子,如梧子大。夜卧時以茶湯送下五至十丸。 [2] 
小兒眉癬(小兒眉毛眼睫,因生過癬後不能復生)。用旋復花、赤箭(即天麻苗)、防風,等分為末,洗淨患處,以油調塗。 [2] 
耳後生瘡(月蝕瘡)。用旋復花燒過研細。以羊油調塗患。 [2] 

旋復花形態辨別

本種是亞洲東部許多地區常見的種,與歐亞旋覆花 I. britanica L. 極近似,常被視為後者的一個變種 (var. japonica Franch.) 或亞種 (ssp. japonica Kitam.),僅以葉形和毛茸為區別。本種在植株的高低,葉形的寬狹,頭狀序的多少等方面,有極大的差異。通常分為一些不同的變種;但這變種之間有中間類型存在,故以合併為適宜。1. 常見的變型:莖較高,達70釐米,有4至十餘個頭狀花序,葉下面和總苞片被疏貼毛或短柔毛 (I. britanica L. var. japonica Franch.),分佈較廣(見上)。2. 少花的變型:莖較低矮,頭狀花序1-4個,常較大,葉下面及總苞片被疏貼毛或短柔毛 (I. chinensis Rupr. mss. ex Maxim., l. c. 149. 1859; ——I. britanica L. var. chinensis Regel, Tent. Fl. Ussur. 84. 1861; Franch. Arch. Mus. Hist. Nat. Par. 7: 164. 1884; Komar., l. c. 625. 1907 Walker, in Contr. U. S. Nat. Herb. 27: 670. 1941.). 分佈地區約同上。3. 多毛的變型:莖較低矮,頭狀花序1-4個,或莖較高大而頭狀花序較多數,葉下面,特別是沿脈和總苞外面被白色絹毛或長柔毛,曾被視為一個不同的種 (I. giraldii Diels, in Engl., Bot. Jahrb. 29: 613. 1900, et 36, Heft 5: 104. 1905.)。產陝西、湖北、湖南和華東一些地區。4. 多枝的變型:莖較高大,通常高70-100釐米,上部有多數分枝;葉長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頭狀花序多數,常12-30個,徑2-2.5釐米,總苞徑1-1.3釐米,葉下面和外層總苞片被密柔毛或絹毛 (I. britanica L. var. ramosa Komar., l. c. 626. 1907; Hand. -Mazz., l. c. 250. 1938.——I. britanica L. ssp. japonica Kitam. var. ramosa Kitam., l. c. 624. 1937.)。產我國東北部、北部、東部,也分佈於日本。此多枝的變型在全形上與線葉旋覆花 I. lineariaefolia Turcz. 稍相近似,但葉較寬,邊緣不反捲,總苞片的特徵也不相同,頭狀花序通常較大。此外,甘肅產的植物,葉較寬短,也應列入本種。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