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文字)

鎖定
旅(拼音:lǚ)是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 [1]  。此字始見於商代甲骨文及商代金文 [2]  ,其古字形像眾人聚集在旗下,本義指軍隊。引申指軍隊編制單位,五百人為一旅。《説文·㫃部》:“軍之五百人為旅”。也有説兩千人的,《國語·齊語》:“故二千人為旅”。也指“旅”的將官。“旅”還引申出眾多、駐紮、軍令等與軍隊有關的義項。由於軍隊經常出征,所以又引申出路途、旅遊、旅行、旅人等義項。 [3] 
中文名
拼    音
部    首
五    筆
YTEY [4] 
倉    頡
YSOHV [4] 
鄭    碼
SYMR [4] 
筆    順
點、橫、橫折鈎、撇、撇、橫、撇、豎提、撇、捺
字    級
一級(編號:2046)
平水韻
上聲六語 [5] 
注音字母
ㄌㄩˇ
筆畫數
4+6
統一碼
65C5 [4] 
四角號碼
0823₂
造字法
會意字
結    構
合體字,左右結構
異體字
𣥐、𣥏、𢬜、𢰈、𣃨、𣄆

字源解説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2]
會意字。圖1是商代“父辛卣”裏早期金文的“旅”字,圖形中間像一杆軍旗(“”),旗杆頂部還有一些裝飾物,旗子是豎長方形的;旗下有三人,古時常用“三”表示多數。整個字就表示眾人聚集在旗下。旗幟在古代是軍隊的標誌,所以“旅”字所代表的就是軍旅。在圖2的金文中還加上了“車”旁,表示作戰的“戎車”之意,更加突出了軍旅的形象。車上載旗,大約有些像《周禮·春官·司常》所説的“斿車載旌”一類,只不過“載旌”的是兵車罷了。
圖3是甲骨文的“旅”字。因為甲骨文用刀在堅甲硬骨上契刻不便,所以字形大大簡化並且變形。原來旗杆頂的裝飾物變成了三叉形,旗幟本身也省作兩根斜線了。圖4的西周金文就是由甲骨文發展而來的。有的文字還加上了表示行動的“辵”(圖7-9)。發展小篆(圖11)階段,旗杆訛變為“方”字旁,旗面變得像個“人”字頭了。發展到漢隸(圖13-15)階段,旗杆頂部變為一點一橫;旗下二人,已一變人旁,一變撇捺人了。發展到楷書階段,旗杆依然是“方”,但旗面卻變成橫人頭“𠂉”,旗下二人又進一步變化。現代的“旅”字是屢經訛變而來,且早已看不出來羣聚纛下擁旗而進的形跡了。 [2]  [6] 
“旅”的本義是軍隊。再引申為軍隊的編制單位。《説文解字》:“旅,軍之五百人為旅。”是説五百人的軍隊為一“旅”。現代軍隊的編制“旅”是隸屬於師或集團軍(軍),下轄若干個營(或團),與古代不同。
因為軍隊常常行軍走路,遠征作戰,因此引申出“寄居、客處”的含義;軍人出門在外,身份就如同客人一樣,所以“旅”便引申出“旅行”“旅途”等意思。 [19] 

詳細釋義

讀音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名詞
指軍隊。
army
《詩經·大雅·皇矣》:“王赫斯怒,爰整其旅。”
韓非子·存韓》:“進而擊趙不能取,退而攻韓弗能拔,則陷鋭之卒懃於野戰,負任之旅罷於內攻。”
軍旅;勁旅
軍隊編制單位。上古一般以五百人為旅,齊制二千人為旅。現代指師以下的單位。
brigade
周禮·地官·小司徒》:“乃會萬民之卒伍而用之。五人為伍,五伍為兩,四兩為卒,五卒為旅。”
旅長;一成一旅
離家在外的人;旅行的人。
traveller
左傳·宣公十二年》:“老有嘉惠,旅有施捨。”
孟子·公孫丑上》:“關,譏而不徵,則天下之旅皆悦而願出於其路矣。”
行旅;商旅
〈文言〉眾;眾人。
disciples
《左傳·昭公三年》:“小人之利也,敢煩裏旅。”
漢·劉向《九嘆·離世》:“去郢東遷,餘誰慕兮?讒夫黨旅,其以茲故兮?”
旅力;旅見
〈文言〉道路。

尚書·禹貢》:“蔡、蒙旅平(蔡、蒙:山名)。”

〈文言〉次序。
order
儀禮·燕禮》:“賓以旅酬於西階上。”鄭玄注:“旅,序也。以次序勸卿大夫飲酒。”

周易》六十四卦之一,卦形為艮下離上。參看“旅卦



〈文言〉旅館,旅舍。
hotel
《詩經·大雅·公劉》:“止旅迺密,芮鞫之即。”

〈文言〉官名。

《左傳·襄公二十五年》:“百官之正、長、師、旅及處守者,皆有賂。”

〈文言〉通“”。脊骨
backbone
《詩經·小雅·北山》:“旅力方剛,經營四方。”
《周禮·考工記·函人》:“權其上旅與其下旅。”

〈文言〉通“”。同伴;伴侶。

《詩經·周頌·有客》:“敦琢其旅。”

動詞
在外地做客;旅行。
travel; journey
晉·潘岳《西征賦》:“歲次玄枵,月旅蕤賓。”
旅途;旅客;旅居;旅遊;旅行;寄旅
〈文言〉寄居外地,旅居。
travel
《左傳·莊公二十二年》:“羈旅之臣,幸若獲宥……君之惠也。”
旅骨;旅冢;旅寄
〈文言〉陳列。

《詩經·小雅·賓之初筵》:“籩豆有楚,餚核維旅。”
《左傳·襄公二十三年》“及旅,而召公鉏”。(公鉏:人名)

〈文言〉陳列祭品祭祀。

《周禮·春官·大宗伯》:“國有大故,則旅上帝及四望。”

〈文言〉陳述。

《尚書·召誥》:“太保乃以庶邦冢君,出取幣,乃復入,錫周公曰:拜手稽首,旅王若公。”

〈文言〉不種而生,野生。
wild
左思《魏都賦》:“翼翼京室,眈眈帝宇,巢焚原燎,變為煨燼,故荊棘旅庭也。”
《樂府詩集·十五從軍徵》:“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文言〉奉養。

《漢書·武帝紀》:“故旅耆老,復孝敬。”

〈文言〉通“侶”。結為伴侶。

漢·陳琳《為袁紹檄豫州文》:“恐邊遠州郡,過聽而給與,彊寇弱主,違眾旅叛,舉以喪名,為天下笑,則明哲不取也。”

〈文言〉通“”。地名。

《詩經·大雅·皇矣》:“以按徂旅。”

副詞
〈文言〉俱,共同。
together;
completely
《禮記·樂記》:“今夫古樂,進旅退旅,和正以廣。”
(參考資料:《古代漢語詞典》 [7]  《現代漢語詞典》 [8]  《漢語大字典》 [9] 

古籍訓釋

説文解字

【卷七】【㫃部】旅 lǚ 力舉切
之五百人為旅。從㫃從從。從,具也。
𣥏,古文旅。古文以為魯衞之魯
【註釋】①軍:王筠《説文解字句讀》:“軍字泛言,猶營伍也。”②魯:魯、旅上古同魚部,來紐。 [10] 

説文解字注

“旅,軍之五百人”注:大司徒。五人為伍,五伍為兩,四兩為卒,五卒為旅,五旅為師,五師為軍。以起軍旅。注云:此皆先王所因農事而定軍令者也,欲其恩足相恤,義足相救,服容相別,音聲相識。引申為凡眾之稱。《小雅》:旅力方剛。傳雲:旅,眾也。又引申之義為陳。《小雅》:餚核維旅。傳雲:旅、陳也。又凡言羈旅,義取乎廬。廬,寄也。故大雅廬旅猶處處、言言、語語也。又古假為盧弓之盧,俗乃制玈字。
“從㫃,從從”注:句。從㫃者,旌旗所以屬人耳目。
“從,具也”注:説從從之意。力舉切。五部。
“𣥏,古文旅”注:《左傳》:仲子生而有文在其手。曰為魯夫人。《正義》曰:隸書起於秦末,手文必非隸書。石經古文虞作𣥐,魯作𣥐。手文容或似之。者字以為聲。
“古文以為魯衞之魯”注:此言古文假借也,《周本紀》:周公受禾東土,魯天子之命。即書序旅天子之命。旅者,陳也。 [11] 

廣韻

力舉切,上語來 ‖ 旅聲魚部(lǚ)
師旅。《説文》曰:“軍五百人也。”亦姓,《漢功臣表》有旅𠨞,封昌平侯。俗作𢬜。 [12] 

康熙字典

【卯集下】【方字部】旅;部外筆畫:6
古文:𣥏、𣃨、魯、𣥐
唐韻》力舉切。《集韻》《韻會》兩舉切,並音呂。《説文》:軍之五百人為旅。《書·大禹謨》:班師振旅。傳:師入曰振旅,言整眾。《詩·小雅》:我師我旅。箋:五百人為旅。《周禮·地官·小司徒》:五卒為旅。注:旅,五百人。
又《博雅》:旅。客也。《易·復卦》:商旅不行。
又《旅卦》疏:旅者,客寄之名,羈旅之稱,失其本居而寄他方,謂之為旅。《詩·大雅》:於時廬旅。箋:廬舍其賓旅。《左傳·莊二十二年》:羈旅之臣。注:旅,客也。
又《書·禹貢》:蔡蒙旅平。傳:祭山曰旅。《周禮·天官·掌次》:王大旅上帝。注:大旅上帝祭於圜丘。國有故而祭,亦曰旅。
又《書·牧誓》:亞旅。傳:亞,次也。旅,眾也。眾大夫其位次卿。《左傳·文十五年》:請承命於亞旅。注:亞旅,上大夫也。
又《書·旅獒》:西旅底貢厥獒。傳:西戎之長。
又《詩·小雅》:旅力方剛。傳:旅,眾也。《儀禮·士冠禮》:旅佔卒。注:旅,眾也。
又《詩·小雅》:餚核惟旅。傳:旅,陳也。
又《詩·周頌》:侯亞侯旅。傳:旅,子弟也。
又《周禮·天官·小宰》:掌官府之徵令,四曰旅,掌官常以治數。注:旅闢下士也。
又《周禮·地官·司徒》:旅師。注:旅,猶處也。又《周禮·冬官·考工記·函人》:權其上旅,與其下旅。注:上旅謂要以上,下旅謂要以下。疏:謂札葉為旅者,以札眾多,故言旅。
又《儀禮·鄉飲酒禮》:司正升相旅,曰:某子受酬。注:旅,序也。
又《禮·郊特牲》:台門而旅樹。注:旅,道也。
又《禮·樂記》:進旅退旅。注:旅,猶俱也。
又《後漢·光武紀》:至是野谷旅生。注:不因播種而生,故曰旅。今字作穭,音呂。古字通。
又姓。《前漢·功臣表》:昌平侯旅卿。
又《集韻》:凌如切,音臚。陳也。 [13] 
《説文解字》書影 《説文解字》書影
《廣韻》書影 《廣韻》書影
《康熙字典》書影 《康熙字典》書影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楷體) 字形對比(楷體) [4]

書寫提示

❶左窄右寬,頂部“方”低,左部底部低。❷“方”,第二筆橫從橫中線起筆,略向上斜。❸右半部“𠂉”在右上格,撇尖接豎中線;第三筆撇收于田字格中心,㇙(豎提)沿豎中線下行提出,末筆捺與第三筆短撇相接不相交,捺腳超出上部。 [14] 

書法欣賞

音韻集成

中上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ɡl
i̯o
王力系統
l
ǐa
董同龢系統
l
jaɡ
周法高系統
l
iaɣ
李方桂系統
gl
jagx
西漢


東漢



jo


jo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魚虞模
jo

北魏後期北齊
魚虞模
jo

齊梁陳北周隋
jwo

隋唐
高本漢系統
l
i̯wo

王力系統
l
ǐo

董同龢系統
l
jo

周法高系統
l
io

李方桂系統
l
jwo


參考資料: [15-16] 

韻書集成


字頭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上聲
八語
開口呼
次濁
力舉切
ljo
集韻
平聲
上平九魚
合口呼
次濁
淩如切
liɔ
上聲
八語
合口呼
次濁
兩舉切
liɔ
禮部韻略


上聲




兩舉切

增韻


上聲




兩舉切

中原音韻

上聲
魚模
撮口呼

次濁

liu
中州音韻


上聲
魚模




郎矩切

洪武正韻

上聲
四語


次濁
兩與切
ly
分韻撮要

陽上
第四諸主着






參考資料: [17]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聲母和韻母用國際音標標註;各方言點的字音以當地城區中老年人口音為依據,僅作參考
方言類別
方言點
聲母及韻母
調值
調類
備註
官話(北京官話)
北京
ly
214
上聲

官話(冀魯官話)
濟南
ly
55
上聲

官話(中原官話)
西安
ly
53
上聲

官話(西南官話)
武漢
ny
42
上聲
文讀
ni
42
上聲
白讀
官話(西南官話)
成都
ny
53
上聲

官話(江淮官話)
合肥
ly
24
上聲

官話(江淮官話)
揚州
ly
42
上聲

晉語
太原
ly
53
上聲

吳語
蘇州
li
31
陽去

吳語
温州
løy
34
陽上

湘語
長沙
li
41
上聲

湘語
雙峯
ly
31
上聲

贛語
南昌
li
213
上聲

客家話
梅縣
li
31
上聲

粵語
廣州
løy
23
陽上

粵語
陽江
lei
21
上聲

閩語(閩南片)
廈門
lu
51
上聲

閩語(閩南片)
潮州
li
35
陽上

閩語(閩東片)
福州
ly
31
上聲

閩語(閩北片)
建甌
ly
21
上聲

(參考資料:《漢語方音字彙》 [18]  、漢典 [17] 
參考資料
  • 1.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0-01-20]
  • 2.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615
  • 3.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新華多功能字典:商務印書館,2008:464
  • 4.      .漢典
  • 5.    平水韻 六語  .搜韻[引用日期2020-01-20]
  • 6.    陳政 著.字源談趣 800個常用漢字之由來[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6.07:319-320
  • 7.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古代漢語詞典 第2版[M]:商務印書館,2014.03:945-946
  • 8.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現代漢語詞典 第6版[M]:商務印書館,2012.06:847-848
  • 9.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字典[M]: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2010.04:2335
  • 10.    [東漢]許慎/原著;湯可敬/撰.説文解字今釋:嶽麓書社,1997:924
  • 11.    辭書查詢  .復旦大學中華文明數據中心[引用日期2020-01-20]
  • 12.    餘乃永校注.新校互注宋本廣韻[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07:256
  • 13.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08:431-432
  • 14.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219
  • 15.    上古音  .漢典[引用日期2020-01-22]
  • 16.    中古音  .漢典[引用日期2020-01-22]
  • 17.    韻書  .漢典[引用日期2020-01-20]
  • 18.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彙(第二版重排本).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06:132
  • 19.    子默 著.讀懂漢字 人類生活篇 解析漢字字形的來源與演變[M]:中譯出版社,2017.11:68-69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