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旅客運輸

(交通運輸部門為滿足人們旅行需要所提供的服務)

鎖定
旅客運輸以充分滿足人民羣眾在經濟文化生活上的旅行需要,安全、快速、準確、舒適地將旅客運送到目的地。為基本任務。是交通運輸部門為滿足人們旅行需要所提供的服務。它包括人員、行李、包裹和郵件運輸, 具有生產性質。
2024年2月29日,國家統計局發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2023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23年,旅客運輸總量93億人次,比上年增長66.5%。旅客運輸週轉量28610億人公里,增長121.4% [2] 
中文名
旅客運輸
外文名
passenger traffic
系統構成
軌道交通、非軌道交通

旅客運輸特點

旅客運輸是現代交通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旅客運輸的目的是為人們進行經濟、文化等的社交活動和生活提供必要的出行條件。旅客運輸的特點是:
(1)旅客運輸的主要服務對象是旅客,其次是行李、包裹和郵件。通過售票工作,把旅客組織起來並最大限度地滿足他們在旅行中的物質文化生活需求,集人、車、路、站於一體,主要以提供勞務的形式為旅客服務。 ;
(2)旅客運輸生產向社會提供的是無形產品—一旅客的空間位移。它被旅客本身所消耗,其使用價值具有不確定性,其創造的社會經濟效益遠大於自身的經濟效益。
(3)旅客運輸在時間上有較大的波動性。季、月、周、日和一日內各小時之間常會出現急劇的起伏變化。為此,對客運技術設備、客運能力車輛等必須留有一定的後備,在不同的客運量峯值期採用不同的客運組織方式。
(4)客運站舍的位置宜設在客流易於集散處,使旅客便於換乘不同的交通方式。
(5)旅客運輸不同於貨物運輸,旅客在旅行中有不同的物質文化生活需求,如飲食、盥洗、休息、適宜的通風、照明,温度等,旅客運輸企業不僅應滿足這些需求,而且應積汲改善,創造良好的旅行環境並提供優質的服務,使旅客心情愉悦。
世界各國的發展經驗證明,發達的旅客運輸可促進國民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且旅客運輸必須超前發展,它在社會和經濟發展中處於先行的地位。 [1] 

旅客運輸任務

旅客運輸是一項服務性很強的工作。在我國現有條件下,必須按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發展規律,從一切為人民的立場出發,通過採用先進的技術裝備和科學的管理方法,周密地組織旅客運輸,以最大限度地滿足人民羣眾的旅行需求,把旅客安全、迅速、便捷、舒適、經濟地運送到目的地。旅客運輸的主要任務是:
(1)認真貫徹執行黨和國家的有關方針、政策、法令及交通運輸的各項規章制度.同時要通過客運工作與人民羣眾廣泛接觸的機會,熱情宣傳黨和國家的各項方針政策。
(2)制訂旅客運輸發展規劃,不斷開闢、拓寬客運市場,建立和完善適應經濟發展的客運網。
(3)充分發揮現有的交通設施作用,合理配置運力,千方百計提高客運交通總供給。
(4)為旅客服務,對旅客負責,以旅客需求為導向,積極開展營銷活動,努力提高客運服務質量,做到想旅客所想,急旅客所急,幫旅客所需,保證優質服務。
(5)組織不同客運方式間的聯運,搞跨省跨區的聯合經營,開展旅客直達運輸。
(6)加強科學管理,提高經營水平,在搞好旅行服務的前提下,提高客運企業的經濟效益,積極為社會主義建設積累資金。
(7)根據黨和國家在一定時期的中心工作以及國民經濟發展的要求,完成各種臨時性的緊急任務。
(8)加強對客運職工的業務技術培訓及政治思想工作,不斷提高職工素質和企業整體素質,為實現旅客運輸系統的現代化而努力創造條件。
總之,客運企業要在黨的方針、政策指引下,根據客運市場經濟的發展規律,以旅客需求為中心,服從並服務於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需要,從基本國情出發,以運輸市場的需要為依據,優化運輸體系結構,合理配置資源。依靠科技進步,提高勞動者素質,加快客運事業的發展,滿足全體國民出行的需求。 [1] 

旅客運輸構成

社會系統可以看作時勞動、文化和居住組織的實體,這些實體在地域上時分散的。它們之間的相互聯繫通過交通運輸系統來實現。根據運輸對象的不同,交通運輸系統可以分為兩個子系統:客運系統和貨運系統。就交通運輸業的總體而言,現代交通運輸業由鐵路、水運、公路、航空和管道五種基本運輸方式構成。我國的客運交通系統主要由鐵路、水運、公路和航空等四種現代化運輸方式組成,客運交通系統的具體構成如圖1所示。
圖1 圖1
圖1中高速鐵路是指列車時速在200km以上的鐵路運輸線,高速公路是指汽車時速在120km以上的專用公路。所謂輕軌鐵路,實際是地面電車的改良和泛稱,在性能上它具有乘坐舒適、功率大、噪音小且能耗低等特點。輕軌列車分單車、連掛和多節三種形式。按線路分又可劃分為普通道路和專用線路。與地面交通完全分離的高架鐵路,其規模小於普通鐵路,而且是輕型、高性能的,故也屬輕軌範疇。磁懸浮鐵路是利用電磁原理使火車懸浮於地面鋼軌之上,由車上和地面的導線線圈的相互感應作用推動火車前進。時速一般在500km左右,它是介於鐵路火車時速300km和航空運輸時速1000km之間的一個高速、安全、舒適、無公害的最理想的地面交通方式。第一條長距離磁懸浮鐵路於1994年9月開始在德國的柏林——漢堡間修建。此外在日本、美國、英國都有正式運營的短距離磁懸浮鐵路。
各種客運交通方式有各自的優勢和其適用範圍,但在不同的具體環境條件下,其長處和短處的相對關係會發生變化。因此,不同地區、不同條件下,不可能有統一的客運交通模式,只能根據具體情況,選擇不同的運輸方式進行組合,才能組成優化的客運交通網。 [1] 

旅客運輸主要指標

衡量旅客運輸的主要指標有:
旅客發送人數——在一定時間內,鐵路始發的旅客人數;
旅客運送人數——在一定時間內,鐵路運送旅客人數,包括旅客發送人數、接運通過旅客人數和接雲到達旅客人數。顯然,全國旅客運送人數也就是旅客發送人數。
旅客週轉量——在一定時期內完成的旅客人公里數。
旅客平均行程(旅客平均運輸距離)——在一定時間內,平均運送旅客的平均距離。即,旅客週轉量與旅客運送人數之比。
車底週轉時間——旅客列車的車列自始發站發出之時起,到下次再由原始發站發出之時止,所經過的全部時間。即,車底旅行時間、車底在始發站停留時間與車底在折返站停留時間之和。
客車平均日車公里——某一車底內的每輛客車或全部客車中的每輛運用車的晝夜平均走行公里數。即,客車總公里數與客車運用車數之比,單位是公里/車。
客車載客人數——一定時間內平均每一客車公里平均完成的人公里數,反映了客車容量利用的程度。
客座利用率——每一客座公里所完成的人公里。即,客車載客人數與平均定員數之比。
旅客列車始發正點率——由區段站按照運行圖規定的時間開出的旅客列車數與全部開出的旅客列車數之比。
旅客列車運行正點率——在區段內按照運行圖規定的時間正點運行的旅客列車數與全部運行的旅客列車數的比值。

旅客運輸數據

2024年2月29日,國家統計局發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2023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23年,旅客運輸總量93億人次,比上年增長66.5%。旅客運輸週轉量28610億人公里,增長121.4%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