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旁觀者介入

鎖定
旁觀者介入,人們在緊急事件中,尤其是有人處於危險境地或有人實施犯罪行為時,表現出來的救助或干預行為。一種在緊急情境下的利他行為。在同樣的情況下采取袖手旁觀、無動於衷的態度和行為,則為旁觀者冷漠。 [1] 
中文名
旁觀者介入
性    質
心理學術語

目錄

旁觀者介入步驟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B.拉塔內和J.M.達利1970年共同創建了關於旁觀者介入的理論模型(見圖),認為旁觀者介入是個人的判斷決策過程,由幾個步驟構成:
①對緊急事態的注意。
②判斷該事件是否為緊急事件。
③判斷和決定自己是否有責任採取行動。
④決定介入的方式是自己直接介入,還是間接介入(找警察或其他人)。間接介入的風險和對介入者能力的要求比直接介入小。
⑤介入的實行。如果不能決定從一個階段進入下一階段,則介入過程就此停止,實際的介入就不會發生。在決策中,旁觀者時常需要進行社會比較,看別人怎麼做,旁觀者也要對自己行動的代價和自身利益進行評價,從而決定自己是否能承擔起個人的責任。
1968年拉塔內和達利提出,旁觀者冷漠現象的產生是因為有眾多人在場而分散了社會責任,因而旁觀者的人數越多,每一個人採取行動的可能性越小;只有一個人在場時,他採取行動的可能性最大。
R.D.克拉克和L.E.沃德1974年提出,由於情景中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不確定性,個人拿不準怎樣做更合適,想看看在場的其他旁觀者怎麼做。
大家都這樣想,結果旁觀者的人數越多,個人越猶豫不決,採取行動的可能性便越小。

旁觀者介入影響

綜合多項研究的結果,眾多旁觀者在場會產生以下影響:
①由於他人在場所產生的觀眾作用,給介入者帶來一定程度的受評顧慮,不敢妄動。
②由於他人的榜樣作用,從眾心理發生作用。
③責任擴散,在場旁觀者人數越多,個人責任感就被削弱得越多。
④知覺曲解。在緊急情景下,如果很多人都無動於衷,往往會使個人認為沒有緊急事件發生。但是,堅定的利他行為者會不計後果地介入事件而實現利他行為。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