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施閏章

鎖定
施閏章(1618年-1683年),字尚白,一字屺雲,號愚山,一號媿蘿居士,又號蠖齋,晚號矩齋, [61]  詩與宋琬齊名,有“南施北宋”之譽。 [62]  江南寧國府宣城縣(今屬安徽)人。中國清代詩人、官員。 [61] 
順治六年(1649)進士,授刑部觀政。順治八年(1651年)春夏,赴官刑部,秋奉使廣西,遭亂歸裏。順治十二年(1655年)春,赴京補刑部廣西司員外郎。出任山東提學道僉事,視學山東。擢江西布政司參議,分守湖西道參議,深得民心,人稱“施佛子”。康熙十八年(1679年),詔舉博學鴻儒,授翰林院侍講,纂修《明史》。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轉侍讀,不久病逝於京邸。 [61] 
施閏章以詩名噪清初詩壇。其詩學思想繼承“詩言志”的詩學傳統。主張“詩有本”“言有物”,詩歌創作要析“理”“合聖賢之言”“文以載道”,重“情”,反對浮華空泛之作。其詩大致可以分為前後兩期。前期主要包括他奉使桂林、提學山東、分守湖西時及其以前所創作的古體詩,風格上受元結、杜甫影響,具有很強的現實精神。後期所作以五言近體詩為主。這些詩學唐王(維)孟(浩然)韋(應物)柳(宗元)一派,追求空靈藴藉的情致。其文章內容以史論寫得最為出色、精緻。古文學歐陽修、蘇軾,“意靜氣樸”。施閏章與同邑高詠友善,皆工詩,主東南壇坫數十年,時號“宣城體”,形成“宣城派”。著有《學餘堂詩集》50卷、《學餘堂文集》28卷、《學餘堂外集》2卷、《蠖齋詩話》2卷等。 [61] 
(概述圖為施閏章版刻像,取自乾隆間刻本《施愚山先生全集》) [5] 
別    名
施佛子,施侍讀
尚白,一字屺雲
愚山,媲蘿居士,蠖齋,矩齋
所處時代
清代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宣城
出生日期
萬曆四十六年十一月二十一日(1619年1月6日)
逝世日期
康熙二十二年六月十三日(1683年8月5日)
主要成就
有“南施北宋”之譽;開創“宣城體”;位列“國朝六家”。
主要作品
《雙溪詩文集》《學餘堂文集》《愚山詩文集》等
本    名
施閏章

施閏章人物生平

施閏章早孤伶仃

明神宗萬曆四十六年十一月二十一日(1619年1月6日),施閏章出生於江南寧國府宣城雙溪,,其家為“一門鄒魯”的理學世家。 [1] 
明天啓六年(1626年),施閏章九歲時,父親施詧病逝,施閏章成了真正的孤兒。他的成長主要依靠他叔父施譽。施譽待閏章如同己出,在生活上,對他無微不至的關心; [6]  在學習上,施譽不僅嚴格要求,還為施閏章挑選最好的老師來教他。 [7]  後來,施閏章受業復社名士沈壽民,勤學強記,少年即有文名,曾去北京,與宋琬嚴沆丁澎、張譙明、趙錦帆周茂元等以詩相和,時稱“燕台七子”。 [1] 

施閏章求學之路

崇禎三年(1630年),十三歲的施閏章師從業師劉伯陽,六年後才離開, [8]  接着他來到離宣州雙溪幾十裏外的水陽王念祖處求學。 [9]  叔父施譽在為他擇師時十分慎重,希望嚴師出高徒。後來施閏章又到涇縣師從章先成遊學。 [1] 
施閏章像 施閏章像 [10]
崇禎七年(1634年),施閏章娶梅氏,回家讀書,身體虛弱,但意志堅定,發奮苦讀,有詩云:“十八病且婚,生計日轉拙。寒幃膏火明,索壁圖書列。” [11]  叔父也時常指授為文法度。施閏章此時在老師、叔父的輔導下,一邊認真讀書,再加上自己的不斷努力,他的學問、詩文大有長進,一邊又積極準備科舉考試,因而再次遊學,先從本邑沈耕巖遊,再從金沙周鹿溪遊學,為他後來考中功名奠定了牢固的基礎,同時也獲得諸如餘庚之、周鹿溪等人的讚譽。 [1]  [12] 
崇禎十一年(1638年),時任宣城知縣餘颺對施閏章非常賞識並予以鼓勵。三年後,餘颺丁艱離任,便道過雙溪握別施閏章,淚流滿面的對他説:“你不用擔心不會成名,可惜的是那一天我已經看不到了。”施閏章與他交往多年,也自感受業非淺。 [13] 
清順治二年(1645年),施閏章參加道試,補博士弟子(縣學生)。隨後參加縣試,位列一等第二名,受知於江北學政高去奢 [14] 
順治三年(1646年)八月,施閏章再次參加鄉試,以義經第一 、易第四的優異成績,中舉第十八名,受知於同考試官蘇州府長洲縣田本沛和主考官張端、副考官呂崇烈。 [14]  之後施閏章文章迅速地傳播開來,蓋自童子時已持名矣。 [11] 
順治四年(1647年)春,三十歲的施閏章赴禮部會試,病未終闈而歸。 [14] 

施閏章初入仕途

順治六年(1649年)春,施閏章參加禮部會試,中第一百九十二名。隨即參加殿試,位列二甲第二十六名,受知於翰林院檢討劉澤芳等人,在刑部見習。不久,施閏章因身體欠佳而回老家雙溪養病。 [1]  回到家中後,叔父施譽聽聞他中進士的消息,喜極而泣,對他説:“可惜你的父親來不及看見你中進士這一天。” [15] 
順治八年(1651年)春天,施閏章從家出發赴京就任。當時清政權初步穩定中原,要派使詔赦天下,而當時並無專使。清廷便派遣施閏章以刑部主事的身份於同年秋出使廣西桂林,他順道回宣城看望家人,冬經蕪湖,沿長江西上。廣西地險路遠,天下戰火未熄,水陸路均阻塞,朝廷卻要求他在一年內必須返回,施閏章途經幾次波折才於次年到達桂林。 [16]  雖旅途勞苦,但他仍未辱朝廷使命。 [1] 
順治九年(1652年),到達桂林後,施閏章根據詔令參見定南王孔有德。以前朝廷命使皆因為亂兵紛擾中途而返,而施閏章此次順利到達,實乃幸運之至,故定南王盛情款待,並堅請施閏章巡觀其治所。施閏章再三辭謝:“我來此出使是出於職責,沒有道理當遊客。” [11]  孔有德不悦:“之前我聽聞你是名士所以現在才款待你,我怎會與其他人和樂呢?”接着又解釋道:“你奉詔發文書到諸郡,按照慣例等到諸郡官吏奉詔還報,你的事情才算做完。現在廣西郡縣相隔荒遠,非數月不能全部送到,為什麼一定要乾等着呢?” [11]  施閏章考慮到當時桂林城沒有傳舍,孔有德所説是實,便遵循其意,沿灕江而下,到平樂梧州二郡遊覽,欣賞桂林山水。接着到廣東端州(今肇慶和廣州府(今廣州市遊後而返,七月回到平樂時,施閏章聽聞南明將領李定國圍困桂林城,孔有德已經自殺身亡。無奈之下,便自平樂折向而東,隱姓埋名,混跡商旅之間,到達韶州(今廣東韶關,途徑江西冬歸宣城,倖免一死。 [1]  回家後,遭逢其祖母逝世,在家丁艱守制。直到順治十二年(1655年),九月補刑部湖廣司主事,十月升刑部司員外郎。 [11] 

施閏章官曆魯贛

順治十三年(1656年),施閏章參加御試,名列第一,遂擢山東提學僉事,取士“崇雅黜浮”,有“冰鑑”之譽,當時“四方名士”慕其名而“負笈問業者無虛日”,“閏章一一應之,不少倦”,“士以此益歸其門”。在濟南居官五年,對濟南風物多所題詠。 [1] 
順治十八年(1661年),施閏章調任江西布政司參議,分守湖西道。一到任上,即往民間瞭解民情,發現農民無力交糧,被逼為盜,他作《勸民急公歌》《湖西行》等詩,進行勸導。他還遍歷湖西的崇山峻嶺,低谷大川訪問民間疾苦,作《大阬嘆》《竹源阬》等詩,反映民間生活狀況,希望省撫大吏引起重視。他在《大阬嘆》中寫道:“殺人税無出,遲迴傷我心……宿甫既累歲,敲骨力難任。民頑實吏拙,素食慚官箴。”他在《竹源阬》中寫道:“煢煢數寡婦,零落依孤村。凶年艱半藪,撮土招遊魂。”這些詩真實反映了民間疾苦,代表人民的呼聲,受到當地人民的愛戴。 [17] 

施閏章罷官賦閒

康熙六年(1667年),清廷裁撤道使,施閏章被罷官。湖西地方父老鄉親多次聯名挽留不允,於是地方集資創設龍岡書院,以紀念他的德政。 及至告別之日,“父老夾道焚香,泣送數十里”。辭官後,施閏章過着清閒生活,遊蘇浙、歷贛南、登嵩洛、臨黃山。創作了大量的遊記名篇。在十年的閒居生涯裏,施閏章一心服侍叔父施譽終老,無意於仕途,每遇朝廷徵召,稱病不就。 [2] 
康熙十年(1671年)夏,五十四歲的施閏章奉部檄敦迫入都補官,因叔父年老請辭歸裏。 [1] 

施閏章重啓宦旅

康熙十八年(1679年),清廷開博學鴻儒科,內閣大學士李霨杜立德馮溥同首薦施閏章。 [18]  施閏章仍稱病不應。還是其叔一再勸説他:“這是如今天子特開恩德,即使你父親還在也不會同意你在家中。”施閏章這才離家北上。 [19]  經過考核,名列二等第四名,授翰林院侍講,纂修《明史》。施閏章在此期間著《修史議》和《與友人論修明史書》二篇,提出了自己的修史觀。 [1] 
康熙二十年(1681年),施閏章六十四歲時,春夏在史館,秋任河南鄉試正考官。冬歸故里省親,旋即北上。 [1]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春,施閏章升任侍讀,並作《太宗聖訓》的纂修官。六月十三日(1683年8月5日)年病逝於京邸,享年六十六歲。冬十一月歸里門。 [14] 

施閏章主要影響

施閏章政治

  • 督政山東
順治十三年(1656年)到十七年(1660年),施閏章任山東學政五年。赴任之際,他以理學家風自我督促,以選拔賢才為己任。 [2]  他選士重能,公正處事,守身廉正,不畏權勢威逼,足見其踐履了儒家的修身之準則,顯揚了自己剛正之人品。施閏章愛才惜賢,量文衡士,不費聖人之遺訓,不為權要之左右。 [1]  例如,出身於敗落書香世家的蒲松齡與施閏章沒有任何裙帶關係,而他還是惜愛有加。一生蹭蹬科舉的蒲松齡得以在19歲時參加的秀才考試中連取淄川縣、濟南府、山東省三個第一。 [1]  [20]  同時,施閏章又決不肯隨意取士,使不學無術之輩魚目混珠。他始終保持着在刑部時執法公正無私的作風,不作拘私枉法之事,以媚權要。 [2] 
施閏章教導士子必以通經學古為先。因此,在他視學期間,山東風氣為之一變。為了表明自己尊儒學、重經術的態度,施閏章在任上修葺孟廟閔子祠;又嘗過鄒平拜渴漢代伏生之墓;修壽安魯兩先生孫復石介祠,併為之碑其事。 [21]  初至濟南時,施閏章便親自到藥山尋訪明七子領袖李攀龍之墓,為樹碑並撰文以祭之;還曾經尋訪明代前七子之一邊貢的後人,並且為李、邊各置奉禮生一名守祀。他主持重修了聊城東昌府考院,從而“學使者有駐節之安,諸生無不便之嘆”。修建過程又資費不足,他發動廣大東昌學子捐款,並率先帶頭。聚沙成塔,學子們積極響應,最終全郡的士人捐款過萬,除去用於修葺考院的外還剩千餘金,施閏章用於助學。 [22]  施閏章在地方主試中不受請託,惟才是舉,博得世人讚佩。 [20]  期間,施閏章著有《栩裏祭孔廟文》《祭閡子廟文》《重修伏生祠記》《魯兩先生祠記》等。一時間,山東尊經術、尚古文之風大盛。 [2] 
  • 治理湖西
順治十八年(1661年)秋至康熙六年(1667年)秋,施閏章遷江西布政司參議,分守湖西道。到江西后,首先安撫百姓、穩定民心;同時勸課農桑,恢復生產;另外就是按照朝廷指示招撫流亡,恢復治安。 [23] 
施閏章勤於吏政,關心民間疾苦,遇疑獄反覆推求,常至夜稍怠。其所轄吉、臨、袁三州,殘破千里。朝廷卻是糧晌嚴迫,租賦繁重,稍有拖欠即受責罰。處於這樣的窘境,施閏章採取“舒其手足、導其筋力”的治理方式,使人民得到休養生息,也使尖鋭的社會矛盾得到了緩和。 [24]  臨江府轄下的新淦縣之東山有一地名為竹源,此間盜賊橫行,官匪對峙,朝廷屢次下檄文剿之,使得這一帶十分生存環境極為惡劣。經過實地考察,發現多數村民因無力交糧而為盜賊。便多次上書懇請削減課税,並調撥其他富足地區的餘糧替竹源交部分的糧款。 [23]  轄下吉州府因處於戰亂之地,幾次都遭遇兵禍, [25]  而下轄的永寧縣,歷來地僻民貧,供賦不足,當地官吏壓榨百姓,民不聊生,又多災,幾十年難以克服。施閏章採取簡政親民的做法,撤裁胥吏。同時還注重把握官民關係的度,避免上下尊卑不分。四年後,永寧縣“民之質訟者不數人,治以無事,賦税克供,其民安之”。 [26] 
不僅如此,施閏章在任上十分注重民風教化,摒除陋俗,而施閏章出自理學世家,也以此為榮,故不願使用嚴刑峻法,而是希望用文學整頓吏治、涵養儒家的道義之風。 [11]  他在湖西期間曾創作了不少通俗易懂的教化詩。如《彈子嶺》《大坑嘆》《竹源坑》《勸民急公歌》等教化詩,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將自己的吏治思想最快最簡潔地傳達給民眾,以資教化,頗有成效。 [23]  例如,當時人們生女多溺,施閏章作《戒溺女歌》勸諭,每月朔望之日申命禁止,經過不懈努力,終於使陋俗一變。 [1] 
作為當時的文壇有影響力的鉅子,施閏章承擔起修書院、倡講會的重任。他親自講學,大興學風,主張“以存誠立教。”康熙元年(1662年),施閏章巡查吉安地區,赴青原五賢祠,祀王守仁鄒元標羅洪先等大儒,為儒生講學。西江講學,廬陵最盛,然而廬陵講會中斷了將近四十年。而廬陵的白鷺洲書院自南宋創建以來,屢遭損毀。施閏章在任期間,在前任知府的基礎上進一步修葺了白鷺洲書院,並主持因災禍戰亂而中斷多年的講會。在他主持下,書院於康熙二年(1663年)十月復修舊事,無論布衣野老,施閏章都以賓客禮相見,與會者近千人。 [11]  此後,施閏章又恢復青原會講, [27]  得到了巨大的支持和響應。他請方以智闡釋佛法,吸引了廬陵內外名流學者、官員士紳,提高了青原山和廬陵的知名度。 [23]  康熙五年(1666年),施閏章又在白鷺洲書院主持了一場著名的學術辯論。當時湖南名儒楊洪才來廬陵弘揚王陽明的“姚江之學”。他力邀幕僚、原書院山長毛奇齡與之辯論,二人切磋酣暢淋漓,聽者為之快。會後郡中士人、耆舊都認為青原講會自鄒守益、羅洪先以來還沒有如此盛大過,施閏章治下的廬陵已經恢復了往日四海雲集學者的光景。 [23]  施閏章每日在書院同諸生講學,又在閒暇時尋訪前賢遺蹟。他以自己的積極行動,極力地張揚了儒學正統之風。 [2]  由於一系列惠政,百姓尊稱他為“施佛子”。 [24] 

施閏章史學

施閏章的史學思想分為兩個階段來闡述:一從施閏章為官到授翰林充修《明史》前,這一階段主要是在地方為官,為一些地方誌作了大量的志序。在這些志書的序文裏,施閏章對方誌理論多有闡發。他認為“郡邑之志與國史相表裏”,漢唐以後,雖然方誌離史相差甚遠,但是因為方誌綜記一方的地、事、人物,所以方誌能補史官所識所載之缺,有史書所不能取代的作用。關於方誌的功用,他認為方誌可以“鑑水知貌,鑑古知政”,使“後之吏茲土者,綜古核今”(康熙《袁州府志》序) [1] 
關於志書的特點,他認為與一國之史的不同之處在於“書約則易殫,地狹則易稽,人近則易辨”(康熙《安福縣誌》序),即方便閲讀、稽考和調查訪問核實。關於志書的編纂,他主張首先要廣泛蒐集資料,“窮探博覽,目涉羣籍”(康熙《廬山志》序) [28]  ,然後鑑定真偽,存其真實,略其虛妄,使志書所載信而有徵,並指出有些志書因編纂不善存在的“五陋”通病,即歌頌高級官吏則阿諛奉承,為學問前輩作傳則誇誇其談,紀覽風景名勝則穿鑿附會,摘取詩文詞則良莠不齊,考證歷史沿革則容易混淆。關於修志人選,他強調應“擇人善任”,以求所用之人精通文詞,遇事能夠平心而論,折衷是非(康熙《安福縣誌》序)。這些主張至今仍有參考價值。 [1] 
而在其修史的後期,作為明史館臣的施閏章,與官方的修史宗旨及要求其本是一致的。 [1]  施閏章認為“史不可一日無也”,強調了史的地位,把《明史》之修看作是“監前代之得失,以信今而傳後,誠盛舉也!”將會起到鑑前朝之得失,戒後世之治政的作用,是盛舉的大事。認為修史是有緊迫的必要性,他擔心時間流逝,史事無法稽考,也就不可能修出信史。施閏章還較為委婉的告誡修史者應避免在修史中出現一些人為的主觀因素及其要努力要去做的工作,實質上還是體現施閏章的求真核實的不隱惡,不虛美的修史原則。 [1] 

施閏章理學

施閏章家出鄒魯,為理學世家,他的思想及其人生很大程度上受到理學的影響。施閏章以家學承泰州學派傳人羅汝芳思想而“自居”,受其影響而接受心學,開創愚山學派。他的理學思想主要散見在詩文序及僅有的幾篇哲學作品中,其理學思想的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1] 
自晚明東林黨人至明亡清初,一些文人士子對陽明心學及其後學空疏學風痛加斥責,甚至將亡國之責任歸咎於心學,經世致用的經學受到青睞。施閏章也是不滿空疏學風與道學的衰微,但他對心學的態度與他們有着明顯的不同。施閏章認為:程朱理學陸王心學是本同而末異,對王陽明心學也是有分析的區別對待,在他看來空疏之病責不在王陽明,而是後學之不學,是後學對王陽明心學本旨忽略而走向歧途的結果。 [1]  他將晚明陽明心學“步趨失軌,粗率任情”的亂象歸咎為有負王陽明小人的“逐流忘源”所為。 [29] 
施閏章對晚明以來道學衰微,經學的失落表現出儒者的關切,強調經學的重要性。他在《章丘學記》中,痛陳道學的衰敗,學校教育也是名存實亡,有言聖人之道反招人嘲笑,道學岌岌可危的焦慮。在他看來道學衰微已是不爭的事實,正是因為士子不學道,空言性命,追名逐利而造成的道學的衰微。為了扭轉衰微之勢,施閏章提倡恢復“二帝三王之道”、“周公孔子”之學,即無所不包的禮、德之學。施閏章在《安福修學記》中明確地道,有了“聖人之道”,育才則才出,治事則事治,並指出專治科舉之業的士子有謬於“聖人之道”,要學聖人之言,聖人之道,必須學經。 [1] 
施閏章闡釋朱陸之學差異,分析二者及其後學的偏頗,辨證的態度,主張朱陸兼採。他在《朱陸異同論》指出:程朱與陸王是“本”同而“末”異,但悟道達性的修煉功夫略有不同。朱子格物致知,由廣博而求道達性,類似於北宗禪的“時時勤拂拭”漸悟趨善,陸子之學自心即是理,心誠則誠,直指本心,類似南宗禪頓悟達善。施閏章認為陸有矯朱學煩瑣、忽略主觀意識作用之功,也表露了對陸子之學的高談性命不滿,不以冥想不學的功夫之學為然。 [1]  施閏章肯定朱子“格物致知”説的合理性,主張立教、修道、復性,由學而漸進,功夫所致,自然性情大開,神明而悟道復性,絕不是不學冥想頓悟所致。 [1] 

施閏章詩歌

施閏章以詩名噪清初,與宋琬王士禎朱彝尊趙執信查慎行,合稱為“清初六家”,又與高詠梅庚梅清梅文鼎、沈泌諸子創立“宣城體”自建一幟,其主張學術與文學水乳交融、密不可分,以“醇厚”為則,追求“清深”詩境和“樸秀”風貌、語言簡淨、句調整嚴等特徵,呈現出獨具一格的“清真雅正”的藝術特色,雄踞清初文壇十年之久。 [24] 
所著《蠖齋詩話》主張“詩有本”、“言有物”,反對“入議論”,推尊唐人,反對宋詩。王士禎論康熙時詩人,將他與宋琬合稱“南施北宋”,認為施閏章的詩“温柔敦厚,一唱三嘆,有風人之旨”(《池北偶談》),甚至把施氏“秋風一夕起”律詩與“驚心動魄、一字千金”的《古詩十九首》相提並論。不過王士禎所推重的主要是施閏章的五言近體,即晚年取徑“王孟風致”的作品。這類詩雖然寫得空靈凝鍊,意境悠深,但內容未免單薄狹隘,詩中多表現封建士大夫孤芳自賞情緒。 [24] 
施閏章比較關注現實的作品,是他中年遊學京師、奉使桂林、提學山東、分守湖西時所創作的古風,五言如《抵桂林》《大阬嘆》《竹源》《臨江憫旱》《新谷篇》《銅井行》《壯丁篇》,七言如《老女行》《海東謠》《彈子嶺歌》《萬載謠》《輿無夫行》,樂府如《上留田行》《浮萍兔絲篇》《雞鳴曲》《抱松女》《病兒詞》等。在這些作品中,清朝軍隊的殺掠,贓官酷吏的橫行,戰亂、天災、賦税交相煎逼下農村的荒涼凋敝,各業百姓的深重苦難,尤其是婦女的悲慘遭遇,都得到一定的反映。 [24] 
關懷民生疾苦的現實主義力作關注現實、關懷民生的作品是施閏章詩作中社會性和現實、歷史意義的最強音。它源自詩人深厚積澱的懦學根基和悲天憫人的情懷,施閏章以儒家的“仁者愛人”之心,本着以詩為史的態度,用現實主義的筆觸去真實而深入地再現了當時的社會現狀。此類詩歌多為古體,這樣的形式字數不限,句式不拘,具有厚重蒼勁的風格特點,因此更適宜於對凝重內容的表達。 [1] 

施閏章散文

施閏章古文學歐陽修、蘇軾,魏禧評論説“意靜氣樸”(《愚山先生集序》),以辨析理學及論修史之作寫得最為精緻,不過內容平庸的傳志序跋太多,不能與他的詩歌相提並論。 [1] 
施閏章散文的內容非常豐富,是他一生為人為官的記載,反映了一個孤寒士子的奮鬥足跡,反映了中下層官員的心路歷程。就施閏章500餘篇散文來看,崇賢重教之懷、親朋唱酬之誼和山水亭台之趣三個方面的內容非常突出論。 [3]  從行文上看,文氣温醇綿密,敍述交往之後,又説“嘗言有詩文若干卷,將盡出之,屬餘論次,為簿書所奪不果,而先生行矣。”遺憾之情,惜別之意,深情款款,餘音嫋嫋,綿綿長長,氣雖和緩卻也充裕,味之不厭。施閏章的散文大多語氣平和,結構嚴謹,文氣綿密,餘韻逸出。 [3] 

施閏章歷史評價

錢謙益(明末清初文學家):①愚山之詩,鏘然而金和,温然而玉詘,拊摶升歌,朱弦清汜,求其為衰世之音,不可得也。②愚山能以其詩回幹元氣,以方寸之管,而代伶倫之吹律,師文之扣鉉,何其雄也!③詩人之志在救世,歸本於温柔敦厚一也。愚山視學齋魯祠伏生,旌孫明覆石介享鐵司馬七公,噓枯吹燼,廣厲風教,敦伐木友生之義,哭顧夢遊之喪,瓦燈敝帷,過時而悲。温柔敦厚之教,詩人之針藥救世,愚山蓋身有之,詩有之,神之聽之,終和且平。和平而神聽,天地神人之和氣所由接也。其斯以同樂之苗裔,而為詩人救世之詩也。(《牧齋有學集》) [30] 
高詠(宣城體創始人之一):公生而純粹,又習文祖父叔之訓,弱冠即以故其文益高,一洗明季平文帖括之陋,而是時東南復社方盛,非士之賢而才者不得與,公少從吾裏沈徵君耕巖受學,金沙周儀部鹿溪先生見其文,嘆曰:‘此少年成就當出我輩上,’延之讀書其家數年,二公蓋皆當主盟東南者,由是名益噪,而公終澹然無所與,徒步擔簦以歸。制舉藝名冠裏中,兼治詩賦古文詞。 [31]  (《施愚山先生行狀》)
宋琬(清初詩人):愚山方且盛張壇坫,主盟宛陵、敬亭之間。 [1] 
湯斌(清政治家):①公知名海內者垂四十年。天下之士,或推其文章,或髙其行誼,或稱其治術。 [32]  ②公既負文名久,士子爭自磨礪,冀得一當公意,而公教士以通今學古為先,論文崇雅黜浮,風氣為之一變。③以公之才,使專精史事,久於其職,一代君臣事蹟庶有倫敍。乃事未竣而蘧歿,不但平生交遊之情為之慟,而國家失此良史才,為可惜也。(《翰林院侍讀前朝議大夫愚山施公墓誌銘》) [33] 
尤侗(清戲曲家):宛陵施愚山先生,予交之三十餘年,見其天性純篤,言坊行矩,嘆為今之古人。(《施氏家風述略序》) [34] 
蒲松齡(清代文學家):愚山先生,吾師也。方見知時,餘猶童子。竊見其獎進士子,拳拳如恐不盡。小有冤仰,必委曲呵護之,曾不肯作威學校,以媚權要。真宣聖之護法,不止一代宗匠,衡文無屈士已也。而愛才如命,尤非後世學使虛應故事者所及。 [35] 
沈德潛(清詩人):南施北宋,故應抗行。今就兩家論之,宋以雄健磊落勝,施以温柔敦厚勝,又各自擅場。……漁洋取愚山五言近體為摘句圖,為學者式也。(《清詩別裁》) [36-37] 
王士禎(乾隆時文壇盟主):①康熙以來,詩人無出南施北宋之右,宣城施閏章愚山,萊陽宋琬荔裳也。 [38]  ②予讀施愚山侍讀五言詩,愛其温柔敦厚,一唱三嘆,有風人之旨。其章法之妙,如天衣無縫,如園客獨繭。 [38]  (《池北偶談》) [39] 
袁枚(清詩人、散文家):宣城自古多詩人,梅宛陵之後,本朝愚山先生其最著者也。(《隨園詩話》) [1] 
毛奇齡(清代文學家):①君好忘分友天下士,天下士多歸之。典謁日入刺,雖臨事必屏去趨迎,與談移日景,非語竭氣敗不忍已。後進有佳士,力獎誘以成其名。至所在善行,興舉利濟,其事煩不可得而載也。君為文,數易其稿。客在座,即諮之推,求施易或竟體無原稿字者。要其文一歸於正雅,其講學以體仁。(《誥授奉政大夫翰林院侍讀加一級施君墓表》) [40]  ②次當代能詩可嬗後者,合得一十二人,愚山居一焉。③毋論愚山所傳者,有學,有術,有名實,有行止,如是。即使愚山如宋玉之輕浮,司馬長卿司馬相如之薄劣,陳琳阮瑀輩離流遷就,漫無足道,猶必傳之如宋、如陳、劉、如司馬成都,不可謂非文章之林囿也。況以愚山之學之術、之名實、行止,如是者哉?④愚山為仁義忠孝之人,亦且為仁義忠孝之言,而其言仁義忠孝者,不過如此。假曰:不以詩為詩,而詩傳則何不曰:不以仁為仁,而仁傳也。世之為此言者,多於士業。而其髙語仁義忠孝者,且過於愚山。予故論愚山之詩而舉士業之語,以衡之、世之較愚山之詩者,可以觀矣。西河合集 [41] 
魏禧:士大夫之能詩古文者,數百年以來,於今為盛,予最愛吳門汪户部、宣城施愚山先生之文。其他卓犖竒偉,指不勝屈。今天下文患,才多二家。獨剗除一切浮腐之言,而左規右矩,與古人不失尺寸,此其所以難能也。先生詩文原本道義,無自矜厲之氣,其譽人也無過情之詞。綢繆往復,亦未嘗自過其情。所稱有道者之言,非耶。先生文意樸氣靜,初讀之若未嘗驚動於人;細尋繹之,則意味深長,詳復而不厭。文章瑰偉之士,退然不敢踐其藩籬。間為議論,若不得已而出。而終不欲馳騁張皇,自傷其體法。葢才多之文,先生非不能為而不為之,而未嘗不可以想。見其才此,則愚山氏之文,而非他人之為文者也。先生詩古節雅音,得風人之性情,海內士久服習而論之,無待予不知言者之厲已。(《學餘堂集序》) [42] 
洪亮吉:①(施閏章)博覽經史諸子百家書,強記殆遍。生平工詩賦古文詞,公餘退食,同曹唱和,每一詩脱稿,輒傳播都門,時有“南施北宋”之目,施即閏章,宋謂琬也。督學山左,率諸生論道講學,鄒魯之風蔚然振起。時講學於同仁會館,四方知名士鹹來問業,學者稱愚山先生。③閏章性孝友,紹述理學,矜尚禮義。居恆事叔父如父,凡親故貧乏,解推不倦。赴人難如己創,拯恤備至。尤好扶掖後進,雖寸長片技,不惜齒芬獎成。(《寧國府志》) [43] 
李元度:先生素以文學飭吏治,自入史館當著作之任,朝士大夫求碑版詩歌者趾錯於户,四方名士負笈問業無虛日,一一應之不少倦。平日,口期期若不能言;及談忠孝奇節,輒抵掌奮發,慷慨流涕不能已。遇羈人才士失志無聊,多方為之延譽,士以此益歸其門。(《國朝先正事略》) [44] 
紀昀:士禛詩自然高妙,故非閏章所及。而末學沿其餘波,多成虛響。以講學譬之,王所造如陸陸九淵,施所造如朱朱熹,陸天分獨高,自能超悟,非拘守繩墨者所及;朱則篤實操修,由積學而漸進。然陸學惟陸能為之,楊簡以下,一傳而為禪矣;朱學數傳以後,尚有典型,則虛悟實修之別也。閏章所論,或亦微有所諷,寓規於頌歟?其《蠖齋詩話》有曰:“近世少年,不肯深治經史,徒取給於詩,故致遠則泥。”此最為詩人針砭,詩如其人,不可不慎。浮華者浪子,叫囂者粗人,窘瘠者淺,痴肥者俗,風雲月露,鋪張滿眼,識者見之,直一葉空紙耳。故曰君子以言有物,觀其持論,其宗旨可見矣。古文亦摹仿歐、曾,不失矩度。然視其詩品則少亞。魏禧為作集序,乃置其詩而盛許其文,非篤論也。(《四庫總目提要》) [45] 
張謙宜(清文學理論家):此君詩正苦摹古太似。人患胸中書少,尚白所患正在書多。尚白好古嗜學,詩常刪改,在清初自是詞壇名宿。《警志詩》(四言古)貌澤於古,其根本不實,所以不耐看。《將進酒》正為聲調逼真,即是假貨。《讀曲歌》蘇州骨董高手,得秦漢碎銅一片,補湊點染,渾含無間。然識者自知其偽,此等詩是也。《病兒辭》意由已運,乃有真機。《獨山婦摹廬江小吏婦》一篇,脱卸卻淨,只是本事情真,看此可知偷意偷勢之訣。《詠古雜詩》古詩讀得多,下筆自有一種氣味,求其所以作,即非有甚不得已者。五律工穩,七律雅緻,時落歷下調。 [46]  (《絸齋詩談》)
楊際昌(清文學評論家):萊陽宋荔裳琬,宣城施愚山閏章,漁洋所推南施北宋者也。施骨清,宋才俊。施古今體擅長尤在五言,宋古今體擅長尤在七言。施如良玉之温潤而慄,宋如豐城寶劍,時露光氣。要其陶冶唐、宋,自抒性情,成昭代雅音則一,分鑣南北,殊非溢美。(《國朝詩話》) [47] 
吳文溥(清詩人):①康熙初傳刻燕台七子詩,荔裳與愚山稱最,海內推之無異辭。愚山詩樸秀深厚,味之彌永;荔裳則融才情於騷怨。音節動人。託體不同,要皆原本懷情,力追正雅,此其所以併為大家也。②五言律詩之妙,不可思議,或以意勝,或以韻勝。向來詩人有奉一聯為極軌者。如施愚山“翠屏橫少室,明月正中峯”以格勝,王漁洋歎服。此中甘苦,各有會意。(《南野堂筆記》) [48] 
康發祥(清詩人):①施愚山閏章之純樸,似多腐語。②王漁洋為愚山作摘句圖,但錄五律。餘按愚山七律較勝五律,蓋五律多板滯,而七律稍警撥也。③施愚山閏章詩氣味淵雅,而才力不甚雄富。(《伯山詩話》) [49] 
朱庭珍:①愚山文非專門,亦頗清雅,此又詩人之兼工文者也。②施愚山詩,長於五言,短於七言。五古温厚七清婉,善學魏、晉、六朝,殊近自然。五律則盛唐格調,中唐神韻,兼而有之,造詣不在中山、文房之下。歌行、七律多膚廓語,不足尚也。古文清雅,尤長記序,亦可並傳。所為學人之詩,洵無愧矣!③近代詩家,工五律者,莫如屈翁山(屈大均)、施愚山二君。(《筱園詩話》) [50] 
趙爾巽:①閏章之學,以體仁為本。置義田,贍族好,扶掖後進。為文意樸而氣靜,詩與宋琬齊名。②閏章與同邑高詠友善,皆工詩,主東南壇坫數十年,時號“宣城體”。(《清史稿》) [17] 
施閏章書法 施閏章書法
徐世昌(民國總統):愚山治性理之學,出而蒞政,廉明慈愛,澤加於生民。其為湖西道,駐臨江,江環城,而流民號為“使君江”,以喻其清。在當時實睢州、當湖一流人,特以素負詩名,晚又以詞科進,稱之者遂詳其文學,而行詣政事若稍略焉。 [45]  其文學正與行詣政事相發,根柢深厚,為有德之言。漁洋專稱其五言近體,嘗舉《朔風一夜至》一篇,以為驚心動魄不減十九首。摘句圖所列,名篇略備。劉海峯論列歷朝詩,亦但錄五律之五十餘篇。然愚山詩精嚴堅慄,各體皆同,正不徒“四十賢人,著一屠沽不得”也。 [51]  (《晚晴簃詩話》)
鄧之誠(民國學者):閏章少從沈壽民問學,深入其室。為文樸宜説理。動合矩矱。嘗序石白集及顧與治詩,及編集時,幾盡易之,知其慘淡經營,不自滿假。志傳之屬,無溢美亦無溢惡,足供稽考。清初詞宗,必詩文並茂,而後可以樹幟。錢、吳而後,朱、王、施、宋繼之。朱王學錢。若閏章者,庶幾足以繼響婁東也。宣城詩教,倡自梅堯臣,閏章由之,加以變化,章法意境,遂臻絕詣。愁苦之事,皆温柔敦厚以出之。尤工五言。順、康間,好事能主持風雅者,推周亮工、龔鼎孳,士多歸之。閏章後起,而收恤寒畯,得士與埒,為世所稱。 [52]  (《清詩紀事初編》)
袁行雲(民國學者):閏章古文醇雅,於詩尤邃愛王士禛。其詩受宋梅堯臣影響,加以變化,為清初宋詩派巨擘。清初詩人率多沿明七子學唐,高者遠逾元明,下者膚廓空疏,在所不免。有一二主宋詩者未稱專業。自閏章出,詩風大變,歐、梅、蘇、黃、陸、範,各爭肖之,且無比擬皮毛之習。此清人學宋之勝於明人學唐也。詩至近日,新事層出不窮,體亦不得不變。宋詩長於記事議論,故習宋亦為時代所趨也。觀是集贈別題圖之作,以及與陶季、陸圻、毛先舒、餘懷、董俞、張風、龔賢交往之詩,其中大都為清初布衣野老,閏章以平生所接士夫,一一譜而傳之,不僅可見交遊,且多有得於傳記之外也。(《清人詩集敍錄》) [45] 

施閏章軼事典故

施閏章瑞梅之兆

據《清稗類鈔》記載,康熙十八年(1679年),施閏章宣城家居樓下的一樹老梅,突然開花四枝,兩枝指城南,一枝指南鄰,一枝向宅中。同年,施閏章參加博學鴻詞科中試,被提拔為侍講,一同與其位列二甲的高詠則是他南邊的鄰居,此年的榜眼孫卓、探花茅薦馨則居住在城中,當時的人們都認為這是上天的預言靈驗。 [53] 十朝詩乘》也有相關記載。 [54] 

施閏章斷鴛鴦案

據蒲松林《聊齋志異》中的故事《胭脂》記載,施閏章出任山東提學使時曾審過一樁鴛鴦案。東昌府的一位少女胭脂愛上了秀才鄂秋隼,此事被媒人王氏相好宿介得知。便於深夜冒充鄂秋隼潛入胭脂屋內,欲行非禮。宿介奪得胭脂繡鞋後無意中失落於王氏門外。無賴毛大拾得繡鞋,數日後夜入胭脂家,誤入其父房內,搏鬥中將其殺死。胭脂向官府告發鄂秋隼,鄂秋隼屈打成招。施閏章終設巧計迫使真正的兇手毛大供認罪行,並令鄂秋隼迎娶胭脂為妻。 [1] 

施閏章和考生詞

據《聊齋志異》記載,曾經有一個參加考試的名士,寫了一篇文章,題目叫做“寶藏興焉”,把隱藏在深山裏的寺廟錯寫成在水邊。等到他謄抄完卷子後才發現自己的紕漏,認為一定會被淘汰,就接着在試卷後邊寫了一首詞:“寶藏在山間,誤認卻在水邊。山頭蓋起水晶殿。瑚長峯尖,珠結樹顛。這一回崖中跌死撐船漢!告蒼天:留點蒂兒,好與朋友看。”施閏章評閲試卷時看到這,拿起筆和了一首詞:“寶藏將山誇,忽然見在水崖。樵夫漫説漁翁話。題目雖差,文字卻佳,怎肯放在他人下。常見他,登高怕險;那曾見,會水淹殺?” [55] 

施閏章不刻語錄

施閏章篤信程朱學説,而常謙抑自己。有人勸他把自己的講學語錄刊刻出來,施閏章常常以自己學力疏淺為由婉言推辭。他曾經在與他人的書信中提到:“如果一直都看不見自己的過失,便斷絕了自己成為聖賢的道路;如果一直看見的是別人的過錯,便損傷了天地間的和氣。” [56] 

施閏章修趵突泉

施閏章任職山東期間,監察御史程某巡按山東,看到當時趵突泉的頹廢之狀,就將自己的俸錢拿出來,命人浚泉修橋,並讓施閏章全面負責這項工程。於是,施閏章先帶領工匠們疏通泉眼,所挖出的沙石堆成小丘,之後趵突泉又恢復了往日的情景,然後又以杉木修橋,並塗以丹漆,輔檻以磚。凡有頹缺導致漫灌的地方,施閏章全部下令翻新,又在橋潄玉亭前造橋。三個月後,工程告竣,當地百姓都“踴躍來觀”,極一時之盛。 [20] 

施閏章不畏強禦

順治十四年(1657年),施閏章出任山東學政時,除度量文章以外,從不收受賄賂。當年施閏章參加朝廷選拔提學使的御試時,受到了大學士劉正宗(安丘人,故城安丘相公)的薦舉。 [2]  於是劉正宗曾請託,將自己的一名參加當年鄉試的同年孤子囑託給施,但施閏章經過一番量裁,未予入格。當來人威脅施閏章“這關係到你的仕途禍福,為什麼還要固執己為”時,他正色道:“答應你的一個請求,我便要少錄取一個有真才實幹的人。我寧願不做這個官,也不忍心違背自己的良心,讓自己失罪於禮教。”這使請託的人很是惱火,便要劉正宗整治他。同年冬,劉正宗回安丘為其兄治喪,藉機調閲其所託之人的考卷,看過後,見其文確實“文不入格”,乃無話可説,改嘆施閏章為“不畏強禦,不邇貨財”的君子。 [57] 

施閏章“使君江”

據《清史稿》記載,施閏章在湖西任期清廉自守,臨江城周圍有清江環繞而過,經過這的百姓都認為施閏章的清廉無私如江水之清透明淨,因此將清江改名為“使君江”。 [58] 

施閏章人際關係

  • 家族成員
施閏章家族
輩分
關係
姓名
簡介
家世
高祖
施志和
郡學生。與同鄉錢懷溪、宗伊善等同遊學於郡校,時人稱“和四官人”為“聖人”。
曾祖
施尹政
郡學生。衍理學之傳。督家嚴峻,持家甚儉。
祖父
明萬曆年間著名學者,人稱中明子先生。師從陳九龍,為名賢焦竑鄒元標所禮重。時與章仲輔、羅達生、王心印合謂“高齋四子”。
伯父
施譽
學者,有《芳遠亭集》。
父親
施詧
學者。家學嚴督,禮德自律。纂入孝友傳,有《巢林集》行世。 贈奉政大夫山東按察使司提學使。
母親
馬氏
誥贈宜人。
元配
梅氏
封宜人。溪頭諸生梅士好女。崇禎七年歸施閏章,時年十七歲。
繼室
李氏
封宜人。順治七年歸施閏章。
副室
蔣氏
徐氏
子輩
兒子
施彥淳
李氏之子。恩貢生。
施彥恪
郡庠生。
表格來源:施念曾《施愚山先生年譜》 [14]  [32] 

施閏章主要作品

施閏章所著頗豐,有《雙溪詩文集》《學餘堂文集》28卷、《施氏家風述略》《愚山詩文集》50卷、《觀海集》《矩齋雜記》2卷、《愚山外集》2卷、《學餘集》80卷、《擬明史》5卷、《蠖齋詩話》4卷、《青韻志略補韻》13卷。 [1]  [4] 
施閏章還纂有《泰水志》《閣皂山志》,又與方以智、於藻等合纂《青原山志》,並主修《袁州府志》《臨江府志》,且為《新泰志》《廣陵縣誌》《安福縣誌》《袁州府志》《臨江府志》《嵩山志》《青原山志》《閣皂山志》《重修登州府志》等作序。 [1] 

施閏章後世紀念

施閏章墓地

主詞條:施閏章墓
施閏章墓 施閏章墓
施閏章墓位於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區向陽鎮,座東朝西,長7.5米,寬10.5米。墓前原有墓碑、石柱對聯、蓋頂,“文革”時被毀。1986年,施閏章墓經宣城縣文物管理所考實後。2004年10月被公佈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施閏章故居

主詞條:施愚山故居
施閏章故居
施閏章故居(2張)
施閏章故居位於北京市西城區騾馬市大街鐵門衚衕11號的宣城會館,為一處四合院。 2013年被公佈為西城區文物保護單位。

施閏章史料索引

  • 《清史稿·卷四百八十四·施閏章傳》 [59] 
  • 《國朝先正事略·卷二十九·施愚山先生事略》 [44] 
  • 《清史列傳·卷七十》 [60] 
參考資料
  • 1.    江增華.清初歷史文化視野中的施閏章研究[D].上海:上海師範大學,2007:p76-98
  • 2.    張蓮.清初詩人施閏章研究[D].蘇州大學,2005:p10-19
  • 3.    劉恆臣.施閏章散文研究[D].安慶師範大學,2016:p27-45
  • 4.    楊應芹.施閏章著述考[J].安徽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3,(1):p95-101、108
  • 5.    施閏章  .中國曆代名人圖像多圖概覽[引用日期2020-06-25]
  • 6.    施閏章《祭叔父文》:“閏章早孤,羸疾數瀕死。叔父常手抱之驢背以就醫,行十餘里累猶沾面。是時叔父有長子肩相比,一臠之甘,必後子而先侄。……自孩提以至今日,皆叔父之推温讓飽也”。
  • 7.    《施氏家風述略》:“叔父每數日詣館程課,指授為文法度,手口交瘁,他人目為善篇,叔父見輒塗乙,最後呈試牘二紙,色喜曰:‘此文差可’,俄廢卷嘆曰:‘恨不令汝父見’,遂大哭,是時先君歿十年矣。”
  • 8.    施閏章《劉伯陽先生墓誌表》:“閏章七歲從受業,居六歲,閏章能屬文始離去”
  • 9.    《施氏家風述略》:“閏章將就外傅,叔父慎簡人師。時水陽王夫子(念祖),先大父同門友也,性嚴毅,方館江北巨室。
  • 10.    施閏章像取自《清代學者像傳》第一集,清葉衍蘭輯摹,黃小泉繪。
  • 11.    施琮 .施侍讀年譜(清手抄本)[Z]北京圖書館編.北京圖書館藏珍本年譜叢刊(第 74 冊) . 北京 : 書目文獻出版社,1999:p67、78、114-120
  • 12.    《石語軒詩話序》:憶昔弱歲,與子翔同學為制科之文,見其引繩尺,辨毫茫,渟涵既深,持滿而發,無不當意,金沙周鹿溪先生嘗會江上下文士數百人,日試五篇。於江上之士,推子翔與餘為冠,謂坐客曰,此雙璧,皆國士也。吳下人雖強項,見其文皆歎賞奪氣。
  • 13.    施閏章《酬莆陽餘吏部賡之先生 古詩四章》:“公嘗宰宣城,目餘國士,故敍舊德為多。”又與陳階六札雲: “莆田餘先生,位教敝邑時,弟尚在童子隊中,極蒙品題,至今不敢忘。”
  • 14.    施念曾.施愚山先生年譜(清末木活字本)[Z]北京圖書館編.北京圖書館藏珍本年譜叢刊(第 74 冊) .北京: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 ,1999 :p13
  • 15.    《砥園公行狀》:“比閏章成進士,公喜且泣曰:‘惜汝父不及見也。’
  • 16.    《施侍讀年譜》:是時天下初定,水陸驛不備,使者裹糧,遇舟車乏絕,輒三四日不得發,衡山以南,種火而食,人雜虎豹行,明年三月,始達桂林,宣詔書如典禮。
  • 17.    《清史稿·卷四百八十四·文苑一》  .中國社會科學網[引用日期2018-02-11]
  • 18.    《施愚山先生行狀》:戊午天子詔徵天下之才士,開博學鴻詞科,三相國(三相國為內閣大學士李霨、杜立德、馮溥同薦舉),首上公名,公後以情告之,江南諸大吏持不可,敦迫至京。
  • 19.    施閏章《先叔父文學公砥園府君行狀》:“歲戊午,上徵博學鴻詞科之目, 閏章名玷薦牒,辭至再,不許,公倚杖命之曰:聖天子曠恩也,即汝父在,不能 汝留,汝行矣。”
  • 20.    蒲松齡“座師”施閏章  .中國網絡電視台[引用日期2020-06-25]
  • 21.    高詠《施愚山先生行狀》:其論士必先行而後文,以表章先賢,崇尚文術,為舉其職,蒞官期月, 葺孟廟閔子祠,又嘗過鄒平謁見漢伏生墓,視其祠堂壁間,畫兆錯受書圖,慨然 嘆曰:先儒抱遺經授受絕續之際,其難如此!而魯兩先生祠在泰安者,祀孫明覆、石守道,皆久廢,公併為新之,碑其事。
  • 22.    施閏章與聊城   .聊城日報[引用日期2020-06-24]
  • 23.    嚴思遠.施閏章在贛詩文及行實考述[D].南昌大學,2017:p13-29
  • 24.    孔敏.施閏章詩歌研究[D].山東大學,2005:p12-26
  • 25.    施閏章撰;何慶善,楊應芹點校.施愚山集(卷二)[M].合肥:黃山書社,1992,p110.
  • 26.    施閏章撰;何慶善,楊應芹點校.施愚山集(卷一)[M].合肥:黃山書社,1992,p210.
  • 27.    李正誼等修;鄒鵠纂.《民國吉安縣誌》卷八[M] .南京:鳳凰出版社,2013:p342
  • 28.    施閏章.廬山志序 //[O]何慶善、楊應芹點校.施愚山集 :黃山書社 ,1992:p31
  • 29.    施閏章《祭王陽明先生文》:“烏乎!格物 之説,肇自聖經,孟氏闡之,‘良知’以明,下士味道,歧路縱橫。先生紹揭, 用啓羣盲。視之無形,聽之無聲,須臾不離,終身率行。維公百鍊,即明即誠。 繼嗣絕學,立功顯名。步趨失軌,粗率任情。逐流忘源,實負先生。烏乎!音微 遠矣,遺澤未湮。”
  • 30.    《牧齋有學集》  .殆知閣[引用日期2020-06-24]
  • 31.    高詠 .施愚山先生行狀//[O]何慶善、楊應芹點校.施愚山集:黃山書社,1992:p227
  • 32.    湯斌《湯子遺書》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0-06-24]
  • 33.    湯斌.翰林院侍讀前朝議大夫愚山施公墓誌銘//[O]何慶善、楊應芹點校.施愚山集:黃山書社,1992:p234
  • 34.    尤侗.施氏家風述略序//[O]何慶善、楊應芹點校.施愚山集:黃山書社,1992:p280
  • 35.    一日遇知己 終生念舊恩  .大眾日報數字報[引用日期2018-02-08]
  • 36.    沈德潛 .清詩別裁//[O]何慶善、楊應芹點校.施愚山集 :黃山書社, 1992 :p283
  • 37.    《清詩別裁集》  .殆知閣[引用日期2020-06-24]
  • 38.    王士禎 .池北偶話:中華書局 ,1982 :p255、303
  • 39.    《池北偶談》  .殆知閣[引用日期2020-06-24]
  • 40.    毛奇齡《西河集》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0-06-24]
  • 41.    毛奇齡《西河集》   .殆知閣[引用日期2020-06-24]
  • 42.    《學餘堂文集》  .殆知閣[引用日期2020-06-24]
  • 43.    《寧國府志》   .殆知閣[引用日期2020-06-24]
  • 44.    李元度.國朝先正事略 //[O]何慶善、楊應芹點校.施愚山集 :黃山書社,1992:p292
  • 45.    歷史事件:施閏章卒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0-06-24]
  • 46.    張謙宜.絸齋詩談//[O]郭紹虞.清詩話續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p885—886
  • 47.    《國朝詩話》  .殆知閣[引用日期2020-06-24]
  • 48.    吳文溥.南野堂筆記//[O]何慶善、楊應芹點校.施愚山集 :黃山書社,1992:p291
  • 49.    康發祥 .伯山詩話//[O]何慶善、楊應芹點校.施愚山集:黃山書社,1992 :p289
  • 50.    朱庭珍.筱園詩話//[O]何慶善、楊應芹點校.施愚山集:黃山書社 ,1992 :p290
  • 51.    徐世昌.晚晴簃詩匯//[O]何慶善、楊應芹點校.施愚山集:黃山書社,1992 :p291
  • 52.    鄧之誠 .清詩紀事初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5:p580
  • 53.    徐珂《清稗類鈔》:康熙己未,施愚山侍講家寄雲樓下之老梅,忽着花四枝,兩枝指城南,一枝指南鄰,一枝向宅中。是年,愚山以少參政改侍講,同薦者,高詠則為其南鄰,孫編修卓、茅編修薦馨則皆居城中也。
  • 54.    《十朝詩乘 》  .殆知閣[引用日期2020-06-24]
  • 55.    蒲松齡《聊齋志異·胭脂》:嘗有名士入場,作“寶藏興焉”文,誤記“水下”;錄畢而後悟之,料無不黜之理。因作詞文後雲:“寶藏在山間,誤認卻在水邊。山頭蓋起水晶殿。瑚長峯尖,珠結樹顛。這一回崖中跌死撐船漢!告蒼天:留點蒂兒,好與友朋看。”先生閲而和之曰:“寶藏將山誇,忽然見在水涯。樵夫漫説漁翁話。題目雖差,文字卻佳,怎肯放在他人下。嘗見他,登高怕險;那曾見,會水淹殺?”此亦風雅之一斑,憐才之一事也。
  • 56.    《清稗類鈔·謙謹類》  .殆知閣[引用日期2020-06-24]
  • 57.    《施氏家風述略續編》:“先君視學山左,衡文之外,絲粟不苟。偶安丘劉相國書來有所屬,先君不應,客曰:‘禍福系此,何固為?’先君曰:‘徇一請,失一事,吾寧拼此官,不獲罪於名教。’安丘怒,徵諸試牘及所屬之文,閲盡,釋然嘆曰:‘施公可謂不畏強禦,不邇貨財,君子也!’”
  • 58.    《清史稿》:初,閏章駐臨江,有清江環城下,民過者鹹曰:“是江似使君。”因改名使君江。
  • 59.    趙爾巽《清史稿》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0-06-25]
  • 60.    國史館.清史列傳(卷9)第70冊[Z].清代傳記叢刊(第104種)綜錄類02.台北:明文書局,1985:p210-215
  • 61.    施閏章  .中國大百科全書[引用日期2023-10-06]
  • 62.    施閏章  .宣城市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3-10-06]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