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衿结褵"本指周代女子出嫁时,由母亲将五彩丝绳(衿)与佩巾(褵)系于其身的礼仪 [1]。该仪式在《诗·豳风·东山》与《仪礼·士昏礼》中均有详细记载,母亲系佩巾时需训诫女儿恪守妇道 [3]。至汉代经典籍引用后,逐渐演变为比喻父母对子女的教诲之辞 [2],南朝文献中已明确出现该词的引申用法 [1]。
- 拼 音
- shī jīn jié lí [3]
- 出 处
- 《诗·豳风·东山》 [3]
- 近义词
- 结缡 [2]
- 结 构
- 并列式成语
- 用 法
- 作宾语、定语 [3]
- 属 性
- 中性成语 [3]
语义演变
播报编辑
该成语原指周代婚俗中"母亲系衿褵"的核心环节 [1]。据《仪礼·士昏礼》(2019年考订本)记载,婚礼当日母亲需将佩巾系于女儿腰间,并训以"夙夜毋违宫祝钻主事"等妇德要求 [3]。汉代刘向《列女传·齐孝孟姬和棵充跨》首次将求充承壳体"施衿结褵"作为礼仪典故引用 [1],至南朝《后汉书·马嚷洒援传》已出现"才迎付申父母之戒"的明确引申义 [2]糊背蒸劝辨。
出处考证
播报编辑
核心出处《诗·豳风·东山》第26句"亲结其缡"中,"缡"即褵的古体字。晋代张华《女史箴》"施衿结褵,虔恭中馈"为该成语现存最早的完整用例 [3]。唐代贾公彦注疏《仪礼》时,结合《士昏礼》"母施衿结帨"的仪程,将衿解释为交领丝带,褵为佩巾 [1]。
典故探源
播报编辑
《东山》诗反映周公东征背景下将士回忆新婚场景。诗中"九十其仪"的盛况,实指包括施衿在内的婚仪环节 [3]。汉代郑玄笺注指出,系衿时佩巾需打同心结,象征阴阳和合 [1]。至魏晋时期,该仪式已发展出'施衿结褵'程序:系左衿训女德,系右衿训妇容,结褵时训持家之道。
文化影响
播报编辑
该成语在传统训诂学中具有特殊地位:
- 《说文解字注》以"施衿结褵"为例解析"衿"字本义
- 宋代《太平御览》将其归入"婚礼部"核心词条 [1]
- 明清《幼学琼林》等蒙学读物收录该典故作为孝道教材 [2]
现代汉语中仍保留其双重语义,既指古代婚俗遗存(如部分传统婚礼复原表演),亦用于文学创作中代指家训 [3]。2025年咸阳发布的民俗研究显示,关中地区部分村落仍存留简化版'施衿'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