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施州

鎖定
施州,系南北朝至元代的地方行政區,大致相當於今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始設於北周建德三年(574年),廢於明代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併入施州衞
中文名
施州
外文名
Shi state
實    質
古代行政區劃名
設立時間
574年

目錄

  1. 1 發展歷史
  2. 南北朝
  3. 隋代
  4. 唐代
  5. 五代
  6. 宋代
  1. 元代
  2. 明代
  3. 2 地理
  4. 人口
  5. 疆域
  6. 山川
  1. 風俗
  2. 建築
  3. 3 建制
  4. 羈縻州
  5. 軍砦

施州發展歷史

施州南北朝

建德二年(573)蠻酋向鄒兄弟四人相率歸附北周 [1] 北周武帝於建德三年(574)設施州 [2]  又改名亭州庸州,並設清江郡。 [3] 

施州隋代

隋代清江郡下的清江縣 隋代清江郡下的清江縣
開皇初年(581-)廢清江郡,五年(585)置清江縣,大業(605-616)初廢施州、在鹽水縣置清江郡,清江縣隸屬於清江郡。 [4] 

施州唐代

義寧二年(618)以清江縣置施州,領清江縣、開夷縣。貞觀八年(634)廢業州,改建始縣隸屬施州。 [5] 
麟德元年(664)廢開夷縣入清江縣。 [5] 
唐代施州及清江、建始兩縣 唐代施州及清江、建始兩縣
垂拱二年(686),吳國公李孝逸被誹謗,被貶為施州刺史。 [5] 
天寶元年(742)改施州為清化郡。乾元元年(758)復改清化郡為施州。永泰元年(765),前施州刺史李諷或準承襲徐王。 [5] 
寶應元年(762)八月,右僕射山陵使裴冕被貶為施州刺史。 [5] 
乾符三年(876),以韋浦為施州刺史 [5] 

施州五代

後蜀施州 後蜀施州
天成二年(927)十月,後唐明宗詔割施州屬黔南,十二月以近便故改屬夔州 [6] 

施州宋代

一、宋代初期
建隆三年(962),宋將劉光義攻三峽,後蜀施州刺史龍景昭率官出降,以牛酒犒勞宋軍,並迎入城中。 [7]  乾德五年(967)六月,知施州王仁鬱,為進貢而聚斂民財,宋太祖命其歸還於民。 鹹平四年(1001),川陝轉運使分為益、梓、利、夔四路,施州等十二州軍監歸夔州路管轄。 鹹平五年(1002)七月,施州屯兵防禦溪洞蠻,而仰賴其他州供給軍糧,峽民甚苦之,而溪洞蠻常因食鹽攻入施州,於是權知施州寇瑊請行和糴法,用食鹽換取溪洞蠻的糧食,於是邊境太平。 [8] 
宋代隸屬於夔州路的施州 宋代隸屬於夔州路的施州
鹹平六年(1003),施州南部溪洞蠻內寇,夔州路轉運使丁謂、峽路都監侯延賞、權知施州寇瑊派遣高州義軍頭目田承進以及施州駐兵討伐,焚其廬室,生蠻都震懾服罪,於是在施州邊界設尖木砦,控扼生蠻。九月,夔州路轉運使丁謂奏:施州蠻酋譚仲通等三十餘人之前叛去,現已招降,請加職任。上曰:“羣蠻妄希恩澤,若姑息太過亦不可也。” 詔悉數安排為軍砦將領。 [8] 
大中祥符三年(1010)三月,知施州侍禁孫詡因擅自加税賦入私庫,共計絹二十匹,被削籍為民。 大中祥符五年(1012)閏十月,令施州每月朔望給酒水佳餚犒勞溪洞蠻。 天熺二年(1018)五月,以劉永崇知施州。 三年(1019),以供奉官閤門祇侯張元晉赴施州招捉蠻人,知施州劉永崇為輔,旋罷徵蠻。 [8] 
乾興元年(1022)順州蠻田彥晏等寇施州暗利砦,知州任吉坐罷,次年討降之,於是改暗利砦為寧邊砦,因任吉征討有功復任。 天聖四年(1026)宋仁宗下詔:施州溪洞安遠、天賜、保順、南、順等羈縻州蠻人去京城入貢道路遼遠,自今以後進貢物品就留施州,並就地給予賞賜,願意入京的沒十人中許三兩人進京,每三年進貢一次。 [8]  施州官員將該詔書刻於石柱並立在儀門下,名《蠻人納貢物碑》和《皇宋獎諭碑》。 [9]  天聖九年(1031)十月,施州溪洞蠻覃言寇、向進等永寧砦,下詔天賜州等招撫,但因其彼此為婚姻而包庇援助,數次出邊騷擾,直至景佑四年(1037)被施州知州劉允忠誘降,允忠升東頭供奉官 [8] 
二、宋代中期
康定元年(1040)十一月,增設施州通判一員。 [8] 
慶曆六年(1046),施州寧遠寨主、西頭供奉官田居用升為東頭供奉官,賜銀五十兩,當時益州進士王皋逃罪竄入溪洞,田居用用自己的銀兩派遣峒人田承昌誘捕了王皋。皇佑二年(1050)正月,宋仁宗下詔:以後歸附宋朝而被授予軍官的蠻人死後,其子孫可以世襲守邊,仍共計食鹽,但衣服三年發放。 [8]  嘉佑三年(1058),以施州蠻向永勝所領州為安定州(羈縻州)。 [7] 
熙寧六年(1073),裁施州永興砦、而置夷平寨。 元豐三年(1080),裁施州永寧寨,置行廊、安碓二寨。 [8] 
元祐三年(1088)三月,施州蠻田忠進以聖旨放罪,但仍限百日聽經官陳首,依舊住坐,若及一年,能彈壓蠻眾,不復為過,即次第保奏。至元佑五年(1089)二月,加田忠進檢校官 [8] 
元祐六年(1091)八月,今後施州清江、建始兩縣防託人户,每遇輪差在諸寨防託外,其本寨官員將校等如敢輙役,併科違制,罪赦去官不原,許被役人陳告,如合要修城寨,申取轉運司指揮。 [8] 
紹聖三年(1096年),置施州鑄錢廣積監,至紹興三十年(1160),因鐵礦難得,鑄錢量由萬緡減為七千。 [10] 
崇寧年間(1102-1106),施州蠻向文疆叛亂,施州通判恭孫誘降並斬殺之。 [7] 
三、宋代晚期
嘉熙三年(1239)冬,南宋大將孟珙分兵抵禦蒙古,其中命伍智思以千人屯兵施州,最後收復夔州 [11] 
淳祐三年(1243)五月,宋理宗下詔施州創建郡城,以及關隘六十多所,且本州將士和忠州戍卒服役三年的,都補傳一官。開慶元年(1259),施州知州謝昌元自備緡錢百萬、米麥千石修築郡城,受皇帝嘉獎升官一級。 [7] 

施州元代

至元十三年(1276)冬,蒙古軍蔡邦光率兵攻施州,會大雪,連夜攻城,殺南宋守將何艮,奪其城。 [12]  至元十七年(1280)六月,施州市備、大盤、散毛(散毛土司)等溪洞納款。 [13]  至元十八年(1281),大小盤諸洞蠻叛,元世祖命不老領諸翼蒙古漢軍三千餘人戍守施州,蠻酋向貴誓用(即卯峒土司始祖)等投降。 [12] 
元代施州 元代施州
至元二十五年(1288),以施州之清江縣隸夔路總管府。 [12] 
至順三年(1332)正月,夔路忠信寨洞主阿具什用率洞蠻八百餘人寇施州。 [12] 
至正二十二年(1362),明末起義軍明玉珍在重慶稱帝建大夏,時施州人向紹榮招募鄉民授予州城而被任命署理元帥府事,明玉珍屢次招降均被向紹榮拒絕,於是明玉珍派遣呂萬户攻打施州城,被向紹榮擊敗,呂萬户被擒,但副元帥譚登、覃川隆(即覃古諸)卻私下接受明玉珍招降書,釋放了呂萬户,並將施州城獻給了明玉珍,向紹榮不齒,入溪洞而不知所終。 [14] 

施州明代

施州古城牆 施州古城牆
洪武四年(1371),為施南道宣慰使覃大勝率眾歸附明朝,於是設施州宣慰司等土官。 [15] 
洪武十四年(1381)四月,復置施州,隸屬於夔州府,下轄建始縣 [16]  五月,五溪蠻叛,覃芳諸蠻攻陷施州城,施州知州李才、州同孫用明、州判王傑、吏目李毓秀皆死之。於是江夏侯周德興率兵討平,繼討平水盡源通塔坪長官司散毛土司等溪洞。同年七月,置施州衞。洪武十六年(1382)六月,石柱土司溪洞蠻寇犯施州,被黔江守禦官軍擊退。 [17]  洪武二十年(1387),安福蠻夏得忠糾集溪洞攻陷施州城,知州胡士能遇害。 [18]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施州諸土司大叛亂被平定,裁撤施州,併入施州衞 [18] 

施州地理

施州人口

唐代天寶(742-755)年間,領清江、建始兩縣,有3702户、16444人。 [5] 
宋代元豐年間户口19840户。 [7] 
施州介於蠻夷之間,住民不知鐵犁牛耕之便利,宋代時,施州通判李周開闢水田數千畝,並買來牛讓屯戍的軍官耕種,駐軍賴此不曾斷糧。 [7] 

施州疆域

唐代時,東至敍州七百六十五里,南至黔州四百八十五里,西至萬州六百八十五里,北至夔州五百里。 [2] 
宋代乾德四年(966)蠻酋珍州刺史田景遷歸附納土,於是酉水河以北之地盡入施州。 [3] 

施州山川

其地冬暖夏寒。 [3] 
捍山,離州城二十里永寧村,三國時吳、蜀分界處,阻深居高,便於捍敵,故名“捍山”。銀山,在州東七十餘里。祿山,在城南一百五十里,其山多禽獸,足以蠻夷射獵,因此得名。連珠山,州東二里,五峯相連,如貫珠,施州的望山。猿啼山,州東八里,林木深茂,啼猿聲韻比諸山最多。都亭山,《後漢書》南蠻傳:夷水出西都亭,即此山,《隋書》雲後周置亭州,取此山以為名。東門山,在歌羅寨西北五十里,東即夜郎故地,古來夷夏分界入貢之門。州基山,在建始縣東三十五里,隋建業州於此。瘦驢山,以黃庭堅詩著名。清江,圖經一名夷水,蜀中江水皆濁,唯此獨清,故名。麒麟溪,在州西八里藥山下。盤龍溪,在州驛北馬公泉腳下,昔有盤龍於此。鐵溝,以蘇子瞻詩著名。 [3] 

施州風俗

地雜夷落,猶近華風,鄉音蠻夷、巴漢相混。山崗多砂石,不通牛犁,伐木少畲。 [3] 

施州建築

竹王祠,在東門山,即夜郎侯祠,崇寧年間(1102-1106)宋徽宗賜予“靈惠廟”匾額。磨嵯神廟,供磨嵯大王,在州治南百步,磨嵯山屬黔州界山,繼高深,洛浦蠻依為巢穴,頗為邊患,孟蜀王擊破之,及祥符年間(1008-1017)歸順,故老雲洛浦蠻犯邊,神每以陰兵助官軍擊破賊,靈蹟顯著,所在祠之。 [3] 

施州建制

施州羈縻州

曾公亮著《武經總要》記載,北宋時,施州有羈縻州五個: [19] 
1、西高州。原名珍州,田氏世襲,北至尖木砦五日程。至明代設高羅土司
2、富州。向氏世襲刺史
3、順州。
4、奉化州。
5、天賜州。

施州軍砦

宋代設軍砦十二個,有義軍士丁砦將1200餘人: [19] 
1、寧邊砦。舊名暗利,天聖中賜今名,北至州三百里,西至五路溪口八蠻界,約五十里,南至安化州蠻界。
2、連天砦。西至州四百五十里,東南羅大砦、松木隘、曲木隘,入溪洞懿州路,南至蠻界二十里,又三十里至順州。
3、尖木砦。東北至州二百里,七日程,砦城鹹平中置,初,高州蠻人抄掠漢界,乃置砦守之,溪洞貼息。
4、永寧砦。東北至州二百六十里。
5、靜邊砦。東北至州二百五十里,七日程,南,順州;西,尖木砦,十五里。
6、施度砦。北至州二百二十五里,西南歌羅砦。
7、永興砦。南控五路溪口,入天賜州界,控蠻夷五路溪口,北至州二百六十里。
8、歌羅砦。東至施度砦十五里,西南至永寧砦,西北至州二百四十五里。
9、細砂砦。北至州二百八十五里。
10、太平砦。北至州一百三十二里。
11、羅大砦。在建始縣界,北至縣四百七十三里。
12、支木隘,在建始縣界,北至界二百七里。
另據《宋史》記載,施州清江郡清江縣有六砦:歌羅、永寧、細沙、寧邊、尖木、夷平,熙寧六年(1073)五月裁撤永興砦、設置夷平砦,元豐三年(1080年)七月廢永寧砦,設置行廊砦、安確砦。 [7] 
參考資料
  • 1.    (宋)李昉.《太平御覽》:上海書店,1985
  • 2.    (唐)李吉甫.《元和郡縣圖置》.北京:中華書局,1983
  • 3.    (宋)祝穆.《方輿勝覽》:文海出版社,1981
  • 4.    (唐)魏徵.《隋書》.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98
  • 5.    (後晉)劉昫.《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2000
  • 6.    (宋)薛居正.《舊五代史》.北京:中華書局,1976
  • 7.    (元)托克托.《宋史》.北京:中華書局,1977
  • 8.    (宋)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 9.    (宋)王象之.《輿地碑記目》.北京:中華書局,1985
  • 10.    (宋)李心傳.《建炎以來朝野雜記》.北京:中華書局,2000
  • 11.    (元)陳桱:《通鑑續編》,四庫全書本。
  • 12.    (明)宋濂等.《元史》.北京:中華書局,1976
  • 13.    (元)佚名:《招捕總錄》,四庫全書本,第三十六也。
  • 14.    (明)廖道南.《楚紀》.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8
  • 15.    《明太祖實錄》卷七十·洪武四年十二月:“故元施南道宣慰使覃大勝弟大旺、副宣慰覃大興…等來朝貢方物,納元所授金虎符,詔各賜衣服有差。” “吏部奏擬:…施州宣慰司,從三品…從之。”
  • 16.    《明太祖實錄》卷一百三十七·洪武十四年四月:“辛卯,復置夔州府施州,以建始縣隸之。”
  • 17.    《明太祖實錄》卷一百五十五·洪武十六年六月:“乙巳石柱溪洞蠻寇施州,黔江守禦官軍擊破之。”
  • 18.    (清)松林、何遠鑑.《施南府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76
  • 19.    (宋)曾公亮:《武經總要·前集卷十九》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