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施家橋

(浙江杭州地名施家橋)

鎖定
施家橋位朝暉路中段,跨上塘河,始建於
中文名稱
施家橋
所屬年代
宋代
《夢粱錄》:南真道館前曰施家橋,亦名上堰橋。《湖墅小志》:施家橋,一名堰橋,泄泛洋湖水由五里塘出東新關,合上塘河。舊志一作司家橋,一作斯家橋。原橋系單孔拱型石橋,石欄石階,東側有涼亭。此地曾設杭州內河航運北上南下之關卡。
1934年拆老橋及涼亭,改建為鋼筋水泥橋以利交通,俗稱洋橋。橋額上“施家橋”三字重建時嵌入,非古橋所有。
1990年拓建朝暉路時填拆建路。1998年上塘河南段清淤時重建,並築水閘,以調節水位。
施家橋西舊有覓渡橋,一作滅渡橋,建國后辟為滅渡橋路。《杭州府志》:覓渡橋泄泛洋湖水,北抵德勝壩止。其東流過興福、潮王兩橋,出東新關。原施家橋與覓渡橋間,相去約四里,人煙寂寞,乃低窪沼澤地,泄泛洋湖水。
《艮山雜誌》:“城內白洋池本與此湖(泛洋湖)相通連,自宋定都杭州,建城基始截為二。”泛洋湖昔日為海水所溢,明正德年間(1506—1521),居民在昔泛洋湖畔啓土,挖出大船一隻,規制甚異,乃是古代遠洋航海的船。由此可知,此地原是江海之濱。此一帶舊時多種桃樹,有“春桃一片花如海”之譽,徐堂《施家橋桃花詩》:“萬樹桃開處,行偕鷗鷺羣。石橋通綺陌,茅屋鎖紅雲。景好惟三月,春過已二分。只愁風雨惡,溪畔落紛紛。”施家橋東畔曠地為河東村。清韓儀京、楊博羣居此。沈峻曾有《送韓儀京遷居河東村》詩:“無從出郭謝繁喧,羨爾移家水竹園。荷芡池邊宜待月,棠梨花下好傾尊。近山煙雨迷春樹,隔水漁樵入晚村。覓渡橋頭城不遠,輕舟頻欲到君門。”河西村東臨上塘河,舊時稱鷺鷥灘(沼澤地多鷺鷥)。
清王修玉有《鷺鷥灘》詩敍景:“鷺鷥灘上棹扁舟,薄霧朝暉暗戍樓。千畝青黃臨渡口,一峯蒼翠出城頭。天寒鴻雁排雲遠,水落鰷魚上石遊。欲就蘆中問漁父,釣竿懸處忽驚鷗。”
1983年下城區政府建置朝暉街道,就以此詩得名。真如寺在覓渡橋西,南宋蘄王韓世忠舍宅為寺,構重閣安奉金書《大品般若經智度論》於其上。
元至元二年(1336)毀,明洪武十五年(1382)重建。據文獻記載,韓世忠有二座花園,一在塘南村西,近德勝橋。園內有秋霽堂,堂前鑿池約十餘畝,蓄養各種觀賞魚,環植奇花異卉。臨池構亭,匾曰“滌慮軒”。園內有假山,其下有洞,可容數人坐飲。另一座花園在梁婆橋北。
《鹹淳志》:“五里塘在艮山門尉司衙(俞家橋,即無星橋)側。”五里塘,自施家橋至東新關一帶直塘地長五里,因名之。
鯔魚,以艮山門外五里塘產為佳。
清翟瀚《鯔魚詩》:“橫塘亙五里,水逐荻苗長。時來品水羞,文鯔極雋爽。選石試懸鈎,乘流快舉網。一箸蔫秋風,不作鱸魚想。”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