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施介

鎖定
施介(1909-1947),原名施如顯,白族,雲南省洱源縣人。1928年,施介秘密加入中國共產黨。1932年冬,施介因參加組織和領導了省立第一師範學生反對校方剋扣學生伙食費和庇護不稱職教師的罷課學潮,被當局開除學籍。1935年秋,施介到開遠縣立中學任教。“七七事變”後,他倡導成立了“開遠中學學生抗敵後援會”,帶領學生開展抗日救亡宣傳活動。1937年11月1日,他與早期黨員劉林元等人一起領導了滇越鐵路滇段員工全線反對法國資方裁員減薪的大罷工。1938年春,施介進入延安抗日軍政大學學習。施介從抗大畢業後,任中央組織部總務處處長,繼而被選送到延安馬列學院學習,1940年調任陝北公學(現中國人民大學前身)教育處副處長,1941年起任延安大學黨總支書記。 [1] 
1945年10月,為開闢和建立東北革命根據地,施介到達遼西,先後任阜新地委(熱遼邊地委)組織部長、哲里木盟地委組織部長兼通遼縣委書記、“長江騎兵團”政治部主任。他組織工人恢復生產,鬥爭封建把頭,穩定社會秩序;深入農村,發動羣眾,組建農民武裝,建立黨的組織和政權機構。他從哲里木盟是蒙古族聚居區的實際出發,忠實執行黨的民族政策,認真做好民族上層人士的工作,分化瓦解土匪武裝,爭取羣眾。 [1] 
由於長期在艱苦的環境裏工作,施介染上了嚴重的肺病。再加上長年的征戰和重負荷的工作,病情更加嚴重惡化,肺病併發腦膜炎,終因醫治無效,於1947年9月18日11時30分在遼吉省白城子逝世,時年38歲。 [1] 
本    名
施介
別    名
施如顯
介庵
出生地
雲南省洱源縣
出生日期
1909年
逝世日期
1947年9月18日
國    籍
中國
民    族
白族
政治面貌
中共黨員

施介人物生平

施介早年經歷

施介,名汝顯,字介庵。1909年出生於雲南省大理州洱源縣鳳羽鎮鳳翔村元士充一户貧苦的白族農民家庭,6歲時父母相繼病故,不久弟弟又夭逝,接踵而來的不幸,使他成了孤兒。幸好三嬸是位明事理的好心人,把他收留撫養,7歲時送他上私塾,三年後轉入鳳翔兩級小學校讀書。施介雖是個涉世不深的少年,但他知道求學的機會來之不易,因此格外用功學習,成績一直名列前茅。1925年,16歲的施介以優等生畢業。 [2] 
施介畢業時,正是雲南地方軍閥戰亂時期,災禍連年,兵荒馬亂,攪得社會不安,民無安寧之日,三嬸也無力再供他到百里之外的大理讀書,只好勸他輟學。已接受了幾年文化教育的施介,此時對知識的興味正濃,捨不得放下書本。他一邊在家幫助耕耘、放牧,一邊抽空自學。農閒時,他或幫人做工,或搭夥趕牲口到喬後井馱鹽巴掙點“馱腳”錢,兩年的時間他積攢了點錢,1927年秋,他偷偷地和馬曜、馬錦等同學去省立大理第二師範報考,直到出榜被錄取才回家告之三嬸,三嬸被他求學心切的行為所感動,只好忍痛讓小學畢業的親兒子施汝成在家放牧,節衣縮食供施介讀書。 [2] 
施介在省立大理第二師範學校學習,視野大開,一切都感到新鮮,他一方面刻苦求知,努力吸收新文化、新知識,一方面在新知識的薰陶下,接受革命意識的啓蒙,提高了思想覺悟,進而積極投身進步活動。並毅然在1928年秘密加入了中共地下黨組織,決心把一切獻給革命事業。 [2] 

施介參加革命

1930年,施介從省立大理第二師範畢業,考入省立昆明第一師範高級部。在學校裏,他除認真學習外,課餘時間閲讀《大公報》《生活週刊》等刊登揭露黑暗統治的文章,還閲讀《新青年》、《創造》一類進步刊物,這些傳播進步思想的媒介伴隨施介踏上人生旅程,他從中瞭解了風起雲湧的革命鬥爭。1930年8月以後,國民黨雲南當局反共活動甚囂塵上,地下黨組織遭到破壞,年底,中共雲南省委書記王德三等一批共產黨人,慘遭殺害。就是在敵人磨刀霍霍聲中,施介沒有被嚇倒,他組織旅省同鄉會,創辦《洱源》刊物,寫文章揭露國民黨政府的卑鄙伎倆。 [2] 
1932年冬,省立昆明第一師範學生為反對校方剋扣學生伙食費等,掀起了全校性罷課學潮,施介、柴以楷等學生髮動和領導了這次學潮。施介還執筆起草了上書國民黨雲南省政府和教育廳的呈文,呈文嚴正地對舊教育制度及校方弊端作了淋漓盡致的揭露和控訴,對保證學生正當權益提出了合理要求。省教育廳幾次施展軟硬兼施手段,妄圖使罷課鬥爭半途而廢。施介他們及時揭露對方陰謀,號召同學們團結鬥爭,當局束手無策,被迫撤換了校長楊天理,哄騙學生復課,風波平息後,當局立刻撕去偽裝,開除了施介等十位為首的學生。施介在這次鬥爭中得到了鍛鍊,受到了教育,更看清了國民黨政府的本質。他想通過合理鬥爭求得民主權利的夢幻被打碎了。 [2] 
施介被迫離開學校,失去了衣食之源和避風避雨之所,在舉目無親的遠鄉,生活上的種種困難相繼襲來,他面臨人生的抉擇。他和李崧蔭從國民黨政府報上得知蘇區紅軍反“圍剿”的消息,決心去尋找中共黨組織。1933年初,他倆踏上了尋求光明與希望之路,幾經周折到了南京,兩人皆囊空如洗。李崧蔭經人介紹,到安徽省六安第三行署當職員,施介則被推薦入國民黨中央炮兵第五團當準尉習書。 [2] 
過了不久,李崧蔭因政治面目暴露被捕入獄,遭摧殘患了精神病。施介得消息後設法將他營救出來,送進蘇州福音醫院治療。並通知其胞弟前來相商救治事宜。在其弟趕來時,施介已隨部隊開赴江西去了。一年後,施介所在部隊返回南京,他趁去留自便的機會脱離了國民黨軍隊,又到醫院照料李崧蔭,隨後又將李崧蔭送回雲南羅茨家中。施介對朋友的摯情,感動了李的親戚和其他人。 [2] 
1935年,施介又回到昆明,經馬曜父親馬初東的幫助,施介又到開遠執教,他把全部精力傾注在引導青年學生走上革命道路的工作上,並重新點燃滇南革命鬥爭之火。 [2] 
施介在開遠縣立中學任二班班主任,他認真教學,與學生打成一片,學生成績進步很快,對他加倍愛戴和尊敬。施介除了教學生文化知識外,還注意對他們進行思想啓發和人生觀教育,還給他們講理想,講人生追求,在施介的誘導下,學生們的覺悟逐步提高。後來,他便在王錫全、何維民等積極要求進步的學生中宣傳馬列主義,介紹蘇聯十月革命,紅軍長征勝利到達陝北等情況,給他們傳閲《共產黨宣言》,使他們加深了對中國革命的認識,為他們後來走上革命道路奠定了思想基礎。 [2] 
1937年七七盧溝橋的槍聲,點燃了全國軍民團結抗日的烽火,舉國上下同仇敵愾。開遠縣立中學進步師生也投入抗日救國洪流。為響應中共雲南省地下黨領導的“雲南省學生抗敵後援會”的號召,施介倡導成立了“開遠中學學生抗敵後援會”,親自起草了《告開遠父老書》。並積極開展宣傳、募捐活動。贏得了開遠各界的同情和支持,喚起民眾活動搞得有聲有色,使鄰縣深受影響,蒙自、建水等縣隨後成立了“學生抗敵後援會”,並派人到開遠索要《告開遠父老書》作參考。 [2] 
1937年11月,滇越鐵路滇段員工為反對法國鐵路資方裁員減薪,舉行了大罷工,施介和劉林元等領導了開遠鐵路工人的罷工。他還深入民眾發動罷市、學生罷課、聲援鐵路工人,在各界的支持下,使法國殖民統治者答應了工人提出的條件。 [2] 
1938年1月,施介動員了一批有志革命的師生奔赴革命聖地延安,他和劉林元率王錫全等人第一批先行,2月初到昆明。他們長途跋涉,歷盡艱辛,於1938年3月到達延安,進“抗日軍政大學”五大隊學習。十多天後,施介和劉林元經中央組織部審查,接轉了組織關係,施介先後介紹了王錫令、陳開明、朱家壁加入中國共產黨。 [2] 
1939年春,施介“抗大”畢業,調中央組織部總務處當處長,後被選送延安馬列學院學習,系統地學習了馬列主義基本原理。1940年,施介調任陝北公學教育處副處長;1941年調延安大學,任黨總支書記;1942年延安整風運動初期,他擔任該校整風運動組織負責人。 [2] 

施介紮根草原

日本投降後,為粉碎蔣介石欲獨吞勝利果實的陰謀,黨中央派出兩萬名幹部和十多萬大軍進軍東北,開闢和建立東北根據地。施介和戰友們又到達遼西煤城阜新,任阜新地委組織部長。他親自帶領幹部、戰士到被戰火洗劫過的阜新礦區,組織工人恢復生產,穩定社會秩序;深入農村發動羣眾打土匪,清漢奸惡霸,組織農民武裝,建立政權,發展黨的組織。 [2] 
1946年2月,阜新地委機關移至通遼接管通魯工委,成立通遼縣委,施介任縣委組織部長兼通遼縣委書記。4月29日,哲里木地委建立,他又任地委組織部長兼通遼縣委書記。他率幹部深入邊遠地區,組織羣眾武裝,清匪反霸,恢復生產,建立黨組織和農村基層政權,使黨組織和革命武裝在廣大草原紮下了根。10月,國民黨軍進佔通遼,地委機關撤至舍伯吐一帶打游擊,為適應戰爭形勢,地委、盟政府和通遼、開魯兩縣機關幹部及警衞部隊組建成“長江騎兵團”,施介任團政治部主任。騎兵團與蒙漢聯軍並肩戰鬥,與敵人鬥爭。1947年2月,因強敵壓境,地區縮小,地委改為工委,施介任工委組織部長。 [2] 
施介從哲盟是蒙古族聚居地區的實際出發,忠實執行黨的民族政策,認真做民族上層人士的團結教育工作,對分化瓦解土匪武裝,爭取羣眾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由於施介長期在艱苦環境中工作,生活條件惡劣,染上了嚴重的肺病,但仍樂觀自信地埋頭工作。作戰時衝鋒在前,撤退時掩護在後,工作專撿重擔挑;與戰士同甘苦、共患難,每到一地,首先想到的是戰士,炕讓給他人住,馬讓給傷員騎。 [2] 
1947年初春,他帶病率部隊夜襲通遼益慶河的土匪武裝,塞外的早春,冰封雪裹,冷風刺骨,受寒風刺激,他咳嗽不止,為忍痛,他把馬繮繩咬在嘴裏,前胸頂在馬鞍上,他同病魔鬥爭的頑強精神鼓舞了幹部戰士們的鬥志,部隊按時到達目的地,圍殲了土匪武裝。 [2] 
施介崇尚淡泊,生活上一塵不染,與大家一同就餐,從不特殊,即使病重期間,組織上照顧他點雞蛋細糧,他都婉言謝絕,讓給了傷員。有時遇上連續行軍或作戰,他總是拖着久病虛弱之軀,每到駐地,顧不上休息,又是瞭解情況,又是佈置任務,一干就是一個通宵。由於他長期超負荷工作,勞累過度,肺病急發。同志們勸他休息,動員他治療,他不肯,一心只撲在工作上,直到1947年8月,他行動已困難,馬也不能騎,遼吉省委領導知道後,才下令讓他立即動身到白城住院治療。經醫生診斷:施介不僅患嚴重肺病,還併發結核性腦膜炎,雖經醫院全力搶救,病情仍不斷惡化,於1947年9月18日病逝,時年38歲。 [2] 

施介後世紀念

施介病逝後,中共吉林省白城市地區政府在革命烈士陵園為其樹碑紀念。東北解放戰爭時期任中共遼吉省書記陶鑄和省委組織部長陳曾固題寫的碑文為:“我們最好的同志為工作而停止了最後的呼吸,施介同志長眠之所。” [2] 
為了紀念他光輝燦爛的一生,當時的哲里木盟地委、政府所在地通遼,先後以“施介”命名了19處機關、學校、街道、醫院等單位,這是中國近代史上罕見的一幕,表達了通遼人民永遠不絕的緬懷之情,矢志不渝的繼承之心。 [3] 
施介紀念館2013年9月被評為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2020年7月被評為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教育基地。紀念館建成以來,已成為通遼市重要的紅色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教育基地。為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教育深入開展提供了新的載體平台。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