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於文彬

(河南籍烈士、原魯北特委書記)

鎖定
於文彬(1916-1938)又名士珍,化名餘振芳、於啓明。男,1916年出生,河南息縣人。1936年5月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1932年考入焦作私立中學高中部,被選為學生自治會主席。1934年秋,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同年10月,焦作中共組織遭到破壞,11月他離開焦作到北平。1935年參加了“一二九”運動。1936年4月與關山復等組成新一屆共青團北平市委, 於文彬任書記。5月,又任中共北平市委組織部幹事、市委大學部書記。1937年被捕。在獄中堅持鬥爭。同年7月27日,由於他的耐心教育,一個看守將他扮成獄卒越獄。8月底到達濟南,在平津同學會國際部工作。10月,被中共山東省委派往冀魯邊區開闢抗日工作,他與河北省津南工委負責津浦路東工作的馬振華取得聯繫,建立了冀魯邊工委,他任書記。參加領導組建華北民眾抗日救國軍,針對救國軍人員複雜、黨的力量薄弱的情況,重點進行了黨的組織建設,在各個連隊建立黨支部,積極發展黨員,保證了黨對救國軍(後改稱為31支隊)的領導。於文彬任華北民眾抗日救國軍政治部副主任。1938年2月9日,在鹽山縣城保衞戰中負傷,3月醫治無效逝世。 [1] 
(概述圖來源 [2] 
中文名
於文彬 [3] 
別    名
餘士珍
餘振芳
於啓明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籍    貫
河南省息縣
出生日期
1916年
逝世日期
1938年
政治面貌
中共黨員
出生地
河南省息縣臨河店
主要成就
中共冀魯邊工委書記
第二批6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羣體名錄

於文彬人物生平

於文彬,又名士珍,化名餘振芳、於啓明。男,1916年出生,河南息縣人。
1936年5月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
1932年考入焦作私立中學高中部,被選為學生自治會主席。
1934年秋,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同年10月,焦作中共組織遭到破壞,11月他離開焦作到北平。
1935年參加了“一二九”運動。
1936年4月與關山復等組成新一屆共青團北平市委, 於文彬任書記。5月,又任中共北平市委組織部幹事、市委大學部書記。
1937年被捕。在獄中堅持鬥爭。同年7月27日,由於他的耐心教育,一個看守將他扮成獄卒越獄。8月底到達濟南,在平津同學會國際部工作。10月,被中共山東省委派往冀魯邊區開闢抗日工作,他與河北省津南工委負責津浦路東工作的馬振華取得聯繫,建立了冀魯邊工委,他任書記。參加領導組建華北民眾抗日救國軍,針對救國軍人員複雜、黨的力量薄弱的情況,重點進行了黨的組織建設,在各個連隊建立黨支部,積極發展黨員,保證了黨對救國軍(後改稱為31支隊)的領導。於文彬任華北民眾抗8救國軍政治部副主任。
1938年2月9日,在鹽山縣城保衞戰中負傷,3月醫治無效逝世。 [1] 

於文彬人物事蹟

他寧可為抗日拋頭顱、灑熱血,也“決不當封建地主的孝子賢孫”。他就是北京一二九運動的積極分子、冀魯邊黨組織創建人之一於文彬。他為發展冀魯邊抗日武裝力量、開闢和建立冀魯邊抗日根據地做出了不可磨滅的功績。
於文彬,原名餘士珍,化名餘振芳、於啓明。於文彬是其在冀魯邊區工作時的化名。1916年10月,於文彬出生於河南省息縣臨河鄉一個地主兼商人的家庭,先後就讀於家鄉私塾、臨河鄉高小、開封省立一中。1927年,臨河大集發生了共產黨領導的抗税鬥爭,這是他首次受到革命思想的薰陶。
1932年初中畢業後,於文彬考入焦作中學高中部。由於他待人誠墾、成績優秀,在同學中威信較高,被選為焦作中學學生自治會主席。當時,擔任於文彬國文課的老師李常青,是中共焦作中心縣委書記。他經常向同學們講授抗日救國道理,介紹一些進步讀物和蘇聯著名作家高爾基的作品。由於受到老師的感染,於文彬常向李常青借書求教,從中尋求革命真理。他對中國共產黨和紅軍打土豪分田地的政策有一定認識,曾對同學説:“如果紅軍打土豪打到我家門口,我會站在紅軍一邊,決不當地主的孝子賢孫”。他在作文中曾吐露出愛國激情。李常青發現後,便決定將他作為共青團的發展對象,並派焦作工學院學生、共青團員張濱黃與他聯繫。在黨團組織幫助下,於文彬等人很快發起成立了讀書會,利用該會傳播抗日救國思想,組織閲讀進步書刊,如《鐵流》、《毀滅》、《母親》和魯迅、茅盾等人的作品。通過這些活動,於文彬思想覺悟迅速提高。1934年6月,於文彬經焦作地下黨支部書記陳荻羅介紹加入共青團。黨團組織為了提高他們的思想,帶領他們到煤礦實地考察,瞭解礦工的生活和工作,適逢一家煤礦發生瓦斯爆炸,死傷了許多工人。他們目睹了工人階級受壓迫、受剝削,毫無人身安全保障的地獄生活,受到了強烈的教育,決心為受壓迫者的解放而奮鬥終生。為了擴大革命影響,於文彬利用學生自治會主席的職務,領導和組織各班同學出牆報、演話劇、散傳單、寫標語,宣傳抗日救國,揭露蔣介石的賣國罪行。通過這些活動,使許多青年走上了革命道路。1934年10月,焦作地下黨遭到破壞,陳荻羅被捕,李常青脱險到了北平。11月,於文斌也離開焦作到了北平,與李常青一起,開始了新的戰鬥生活。
一二九運動爆發後,於文彬按照黨組織決定,參加了東北大學的遊行隊伍,高呼“停止內戰,一致對外”、“武裝保衞華北”、“打倒日本帝國主義”等口號。當遊行隊伍到達王府井時,遇到了反動軍警的竭力阻攔,受到高壓水龍頭的衝擊。於文彬和同學們奮力向前,同軍警展開搏鬥。在16日為反對偽“冀察政務委員會”成立而舉行遊行示威時,於文彬再次積極參加,並一再質問前來鎮壓的軍警:“抗日有什麼罪?”經過兩次示威遊行的考驗和鍛鍊,於文彬更加成熟了。1936年4月,於文彬同關山復等組成新的一屆共青團北平市委,於文彬任書記。5月,根據中共中央決定,撤銷了白區的團組織。於文彬於同月轉為中共黨員,並擔任中共北平市委組織幹事,市委大學工作委員會組織委員。
1937年1月,北平市委書記李雪峯到於文彬處佈置工作時,發現其房東形跡可疑,要求於文彬馬上搬家轉移。但是,一時沒找到房子,推遲了兩天。結果在一個夜晚,特務破門而入,於文彬被捕了。在獄中,他雖遭嚴刑審訊,但始終堅貞不屈,仍利用一切機會做黨的工作,鼓勵一些被捕的同志要經得起考驗,堅持鬥爭。七七事變爆發後,北平危在旦夕。7月27日由於於文彬的耐心工作,説服了一位看守,將他裝扮成獄卒逃出了監獄。於文彬出獄後,立即找到了李常青,向他彙報了情況。鑑於他的身份已經暴露,李常青將他介紹到山東省委。8月底,於文彬經天津、青島輾轉月餘到達濟南。山東省委分配他負責平津同學會國際部的工作。
1937年10月,山東省委先後派趙明新、於文彬來冀魯邊組建冀魯邊工委。於文彬、趙明新來到邊區後,與津南工委負責人馬振華、邸玉棟匯合,組建了冀魯邊區統一的黨的領導機構(這個機構的名稱一説魯北特委或冀魯邊特工委)。於文彬任書記。冀魯邊黨的基礎比較雄厚,抗日救亡運動很活躍。早在7月上旬,津南工委負責人馬振華、邸玉棟指示鹽山、寧津、滄縣、樂陵、慶雲縣委,立即組織抗日武裝,開展平原游擊戰爭。根據工委指示,這些縣委先後建立救國分會和抗日武裝。在此基礎上,華北民眾抗日救國會和華北民眾抗日救國軍於7月15日在鹽山縣舊縣鎮(今千童鎮)成立。於文彬到達邊區時,救國會已發展到13個分會,救國軍早已發展到近千人。他的公開身份是救國軍政治部副主任,實際負責邊區黨的領導工作。於文彬政治理論水平較高,黨性強,工作深入細緻,作風平易近人,經常向幹部戰士講解黨的抗日主張,啓發他們的政治覺悟,教育大家要以頑強的革命精神,克服困難,團結戰鬥,奪取抗日戰爭勝利,深受廣大幹部戰士愛戴和擁護。10月下旬,救國軍司令劉景良帶少數人投靠國民黨,救國軍一團團長妄圖當救國軍司令,獨攬軍事大權。在這緊急關頭,為了保證黨對這支部隊的絕對領導,維護革命隊伍的團結,鞏固和擴大冀魯邊抗日根據地。於文彬主持召開了邊區黨委成員、救國會和救國軍負責人蔘加的劉集(屬鹽山縣)會議。他在會上慷慨陳詞,作了當前形勢和團結抗日問題的長篇報告,闡述了黨的抗日政策,號召大家不要鬧宗派、不要搞分裂,要團結一致、共同抗日。他的報告使與會人員受到深刻教育,挫敗了這起篡奪兵權的陰謀。
在救國會、救國軍成立的同時,邊區各縣土匪和封建武裝蜂擁而起。救國軍被限制在以舊縣鎮為中心的狹小區域,部隊的給養出現困難。11月,為了擺脱困境,於文彬在鹽山縣盧少剛村主持召開了邊區黨委擴大會議,決定救國軍要“大踏步前進,大踏步後退”,靈活機動地開展平原游擊戰爭。會後,救國軍進攻鹽山,攻打慶雲,奇襲無棣,圍攻樂陵,轉戰寧津、東光、南皮,消滅了部分土匪和頑偽軍,壯大了自己,獲得立足之地,聲勢大振。救國軍的迅速發展壯大,使敵人非常驚慌,日軍任命滄縣偽軍頭目劉佩忱為“華北自治聯軍副總司令”。為了加強劉佩忱的力量,日軍還特地從偽滿洲國調來一支部隊歸劉指揮。同月,劉佩忱率部千餘人進駐鹽山縣城東南望樹、五鋪、葉茂李一帶十幾個村莊,準備圍殲抗日救國軍。於文彬和救國軍領導人研究決定,由六團、特務團劃分成若干股,乘夜襲擊敵人,斃傷敵偽軍多人,劉佩忱率殘部逃回滄縣。
同年12月,為了貫徹黨的民族統一戰線,使救國軍迅速發展壯大。邊區黨委在鹽山縣楊小營村召開擴大會議,於文彬主持會議。會議經過充分討論,決定接受救國軍參謀王昭明從國民黨那裏領到的部隊番號和委任狀,改華北民眾救國軍為“國民革命軍別動總隊第三十一支隊”。會議認為,這樣既不會改變救國軍由共產黨領導的實質,又便於和那些思想上以國民黨為正統的地方勢力開展抗日統一戰線。為了加強黨對軍隊的領導,邊區黨委決定“三十一支隊”整編為一、二、三路和一個特務團,各路和特務團的負責人全部由共產黨員擔任。部隊經過整編後,政治素質和軍事素質大為提高,戰鬥力大大加強。
1938年1月下旬,冀魯邊區工委決定解放邊區重鎮鹽山縣城。“三十一支隊”派300多人,攻打鹽山縣城。經過三天戰鬥,城內日軍、偽軍慌忙逃回滄縣,鹽山縣城解放。我軍進城後,開倉放糧,救濟百姓,懲治漢奸,建立了抗日民主政府。2月7日,駐滄縣的偽“滿洲國自治聯軍”挺進師獨立旅旅長劉芳庭率部千餘人圍攻鹽山縣城,進行報復。“三十一支隊”指戰員奮力守城,激戰八天七夜,劉芳庭被我軍擊傷,率部逃回滄縣。但不幸的是,守城戰鬥的第三天,於文彬因手槍走火,頭部受傷,緊急轉至邊區後方崔口村醫院治療。因傷勢過重,治療無效,於文彬於1938年3月初光榮殉國。為了悼念這位邊區黨的優秀領導人,冀魯邊區工委、“三十一支隊”司令部在慶雲縣板打營召開追悼大會,以緬懷他的豐功偉績。
於文彬犧牲後,由於當時環境殘酷,靈柩安葬在鹽山縣崔口鎮。全國解放後,中共鹽山縣委又把他的靈柩遷葬於鹽山烈士陵園。
參考資料
  • 1.    民政部優撫安置局編. 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羣體 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週年[M]. 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 2015.11:181.
  • 2.    劉德峯主編. 滄州抗日英模[M]. 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 2015.06:6.
  • 3.    於文彬-滄州黨史網  .滄州黨史網[引用日期2023-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