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於文博

(北京化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教授(見習))

鎖定
於文博,北京化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黨總支副書記、副院長、教授(見習)、碩士生導師 [15] 
中文名
於文博
國    籍
中國
民    族
籍    貫
吉林省吉林市
出生日期
1988年11月
畢業院校
北京大學 [1] 
職    業
教師
主要成就
首屆全國高校思政課教學展示活動特等獎 [2] 
北京市三八紅旗獎章 [3-4] 
北京高校優秀共產黨員 [5] 
北京化工大學最高榮譽“校長獎 [6] 

於文博人物經歷

於文博,吉林省吉林市人。
2007年7月-2011年7月,就讀於北京大學哲學系,獲學士學位 [1] 
2011年7月-2016年7月,就讀於北京大學哲學系,獲博士學位 [1]  ,北京大學優秀博士論文 [7] 
2016年7月至今,就職於北京化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1] 

於文博人物榮譽

榮獲首屆全國高校思政課教學展示活動特等獎 [2]  、教育部高校思政課教師影響力提名人物 [8]  、北京高校“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教學基本功比賽一等獎等獎勵 [2]  ,獲得北京市三八紅旗獎章 [3-4]  、北京高校優秀共產黨員 [5] 北京化工大學最高榮譽“校長獎” [6]  、北京化工大學青年教學名師 [2]  等榮譽稱號,所主講“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獲評北京高校優質本科課程 [9]  。主持教育部思政課教學方法改革擇優推廣計劃 [10]  、北京市優秀人才培養青年骨幹個人項目 [1]  等教學科研課題10餘項 [1]  ,在《道德與文明》《中國哲學史》等核心期刊發表論文10餘篇 [4]  ,首批入選北京化工大學青年英才百人計劃,出版專著1部 [4] 
2022年5月19日,於文博帶頭的思政課程引領課程思政協同育人改革虛擬教研室入選第二批虛擬教研室建設試點名單。 [16] 

於文博社會活動

2020年10月,走進《百家講壇》,講述國慶特別節目《中國精神》(第二部)第9期《“北大荒”精神》 [11] 
《英雄讚歌》第3期《風煙滾滾唱英雄》 [12] 
《英雄讚歌》第4期《鐵肩膀 英雄膽》 [13] 
2021年2月,作為青年思政課教師代表在《平“語”近人——習近平喜歡的典故》(第二季)第九集:《百花齊放春滿園》節目中發言(節目30:30~32:05) [14] 

於文博科研項目

1.北京市優秀人才培養資助計劃青年骨幹個人項目:“京津冀大學生傳統文化素養提升路徑研究”;
2.2019年度北京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課題一般項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行業特色院校思政課的路徑研究”;
3.2018年北京市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會基層研究課題:“首都高校大學生新時代文化自信培育路徑研究”;
4.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項目:“現代新儒家道德修養理論及其德育價值研究”;
5.北京化工大學本科生研究性教學示範課程:“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
6.北京化工大學本科生在線開放課程:“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
7.北京化工大學2018年研究生黨建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課題重點項目:“雙一流建設背景下加強高校研究生黨支部書記隊伍建設的實踐與思考”;
8.北京化工大學黨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專項研究第十五期重點項目:“習近平新時代文化自信思想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徑研究”;
9.北京化工大學2017年研究生黨建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課題一般項目:“高校研究生文化自信培育路徑研究”;
10.北京化工大學2018年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專題研究項目:“習近平新時代文化自信思想的基本內涵與理論價值研究”。 [1] 

於文博主要論著

1.《做政治過硬、業務精湛、師德高尚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發表於北京教育(德育),2019年第3期, [18] 
2.《習近平總書記傳統文化觀的時空維度》,發表於中共石家莊市委黨校學報,2018年第4期 [17] 
3.《六藝該攝一切學術:馬一浮説儒》,專著,孔學堂書局2018年7月出版;
4.《馬一浮六藝論的內涵與意義》,發表於《中國哲學史》(CSSCI),2017年第3期。
5.《從<易>之三易到心之三易——論馬一浮易學想及其對朱陸之學的取捨》,發表於《周易研究》(CSSCI),2018年第3期,人大報刊複印資料全文轉載;
6.《德位關係的道德意涵—馬一浮<孝經大義>中的“五孝”思想及其當代價值》,發表於《道德與文明》(CSSCI),2015年第4期;
7.《<政治罪惡論>與馬一浮早期思想》,發表於《浙江社會科學》(CSSCI),2015年第3期;
8.《評土田健次郎<道學之形成>》,發表於《哲學門》(CSSCI)第二十七輯;
9 [1]  .《“為政以德”的道德化詮釋——馬一浮<洪範約義>的德政關係及意義》,發表於《雲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北大中文核心),2018年第5期,中國社會科學網全文轉載。 [1]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