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於常海

鎖定
神經生物學和分子生物學家。現任北京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副所長、教授、博生導師,北京大學感染病中心教授,北京大學系統生物醫學研究所轉化醫學研究室主任,中國神經科學學會副理事長,北京神經科學學會理事長,香港生物科技協會主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十一屆河南省委員會委員。畢業於加拿大薩克其萬大學,獲得生物化學學士學位、解剖學碩士學位和藥理學博士學位。曾任教於美國加州大學(三藩市)UCSF神經病學系、斯坦福大學醫學院病理學系、香港科技大學生物學系。曾獲“香港工業獎——科技成就獎”、“中華醫學科技獎”、“亞洲十大知識領袖獎”、“亞太弗若斯特沙利文體外診斷產品區分傑出獎”等。
中文名
於常海
外文名
Albert Cheung-Hoi YU
國    籍
中國
民    族
畢業院校
加拿大薩克其萬大學
出生地
中國香港
工作單位
北京大學醫學部
職    稱
教授
職    務
博士生導師

於常海科研

於常海研究方向

激活的星形膠質細胞的內吞機制;
腦缺血預處理上調神經保護蛋白的機制研究;多聚磷酸鹽在中樞神經系統中的研究;
穀氨酸對星形膠質細胞及細胞核的功能影響;
星形膠質細胞為靶點闡明慢性疼痛的機制研究;
神經元發育相關蛋白(NDAP)的功能研究;
開發高靈敏度的分子檢測和臨牀診斷方法。

於常海研究領域

於常海糾正穀氨酸-谷氨醯胺循環理論,該發現改變了對中樞神經代謝的認識和研究方向。首次確認丙酮酸羧化酶在神經元代謝功能上的重要地位。還發現曾被認為僅存於神經元的14-3-3γ蛋白也表達於星形膠質細胞併產生保護作用,獲中華醫學科技獎二等獎。其發現的星形膠質細胞內的穀氨酸引起的細胞核腫脹現象,是星形膠質細胞特有功能反應,為膠質細胞功能研究指出了新的方向。 [1] 
於常海發明無需生長因子的原代培養神經元的方法,成為體外研究神經元的理想模型。創建了神經系統疾病細胞模型,模擬腦外傷和瘢痕形成的膠質細胞劃傷模型,闡明瞭在老年痴呆、腦外傷等神經退化疾病中星形膠質細胞的反應及修復機制。其創立的體外缺血缺氧模型,為研究腦中風、腦缺血等常見神經系統疾病提供了重要操作平台。 [2] 
於常海創建的電場輔助雜交芯片技術平台,在保留生物芯片高通量優勢前提下,極大地縮短檢測時間、提高靈敏度和降低了成本,且不需專業人員操作,檢測全自動化,使生物芯片真正能在臨牀和傳染病檢測診斷上推廣。創建了廉價、便攜的核酸序列依賴擴增檢測平台,使基層、邊遠地區的分子基因檢測成為可能。創建增強型實時熒光定量PCR診斷平台,使早期病毒感染檢測成為可能。

於常海論著

發表論文共計160餘篇,SCI收錄100餘篇,包括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Science和Nature biotechnology等期刊,影響因子總和達550;主編了4部編著,其中擔任主編的Neuronal-Astrocytic Interactions:Implications for Normal and Pathological CNS Function已成為十多年來星形膠質細胞研究領域的參考書;擔任多個學術刊物,包括《Glia》、《Neurochemical Research》、《中華醫學雜誌》(英文版)、《Neuroscience Bulletin》和《生理科學進展》等的編委。

於常海學術兼職

中國神經科學學會第五屆理事會副理事長、中國神經科學學會第三屆理事會常務理事、中國神經科學學會組織工作委員會主任、中國衞生部腦功能研究重點實驗室顧問、中國生理學會轉化神經科學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藥理學會生化與分子藥理專業委員會副主任、中國藥理學會生化與分子藥理學專業委員會第五屆委員會委員、中華醫學科技獎第三屆評審委員會委員、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評定委員會外圍評論員、國家認證認可監督管理委員會-中國合格評定國家認可委員會(CNAS)技術專家、北京神經科學學會第六、七屆理事會理事長、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常委及委員、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評審專家、北京非典型肺炎專家小組成員、香港生物科技協會主席、香港食品及衞生局“私營醫療機構規管檢討督導委員會-研究處理先進療法產品處所的規管工作小組”增補委員、香港特別行政區創新及科技署創新科技基金粵港科技合作資助計劃(TCFS)評估小組委員、International Brain Research Organization(IBRO)編委、Neurochemical Research副主編、Glia編委、Jounral of Neurosicience Research編委、Advances in Neurobiology編委、《亞太生物技術雙週刊》編輯委員、《中國神經科學雜誌》編委、《中國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報》第六屆編輯委員會委員、《生理科學進展》編委。

於常海人物故事

於常海於加拿大薩克其萬大學獲生物化學學士、解剖學碩士和藥理學博士學位。後進入美國加州大學(三藩市)UCSF神經病學系,擔任博士後研究工作,留校任研究員。隨後成為斯坦福大學醫學院病理學系研究員,升任高級研究員,曾兩次獲斯坦福成就證書。
1994年於常海從美國回到香港,任教於香港科技大學生物學系。1995年,在上海中國科學院腦研究所成立了與香港科技大學在中國的首個聯合實驗室,出任實驗室主任。2002年,於常海放棄國外和香港的各項優厚待遇,將研究、教學重點全部轉移至國內。加盟北京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成為持有中華人民共和國身份證的北京公民。
於常海研究聚焦於中樞神經系統的星形膠質細胞,星形膠質細胞是中樞神經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其研究長期未得到神經科學界重視,通過對星形膠質細胞多年來系統深入研究所取得的一系列成果,於常海及其研究團隊證實了其在腦中的重要功能,闡明瞭該細胞在腦能量代謝和抗損傷保護方面的重要功能,確立了該細胞在中樞神經功能中的重要地位,證實它是神經遞質穀氨酸代謝的關鍵,提出了星形膠質細胞內穀氨酸的新功能,完善了腦中谷氨酸代謝途徑,拓展了腦功能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同時,於常海應用分子生物學相關研究方法,在SARS、禽流感等傳染病流行期間,帶領團隊及時開發出了一系列傳染病的快速診斷技術,在多個國家和地區推廣應用,使實驗條件落後的偏遠地區也擁有了先進的病原體檢測能力。尤其在SARS爆發時期,在SARS密碼被破譯僅兩個星期後,於常海與他的團隊開發出當時世界上最靈敏的核酸檢測技術ERT-PCR,
應用於早期病毒診斷,解決了當時低載量病毒樣本檢測難題,成果發表於新英格蘭醫學雜誌。在六月份中國衞生部主辦的東盟和中日韓(10+3)非典型肺炎防治高級國際研討會上,於常海闡述SARS病毒的檢測技術。 [3] 
二十年間,於常海組織和主辦其研究領域相關的國際學術會議,如華人生物科學家大會,兩岸神經科學論壇,斯坦福百年論壇及兩岸四地研究生神經科學論壇等。 [4] 

於常海榮譽

於常海早年曾獲薩克其萬健康研究獎學金,薩克其萬大學研究生獎學金;1991年和1993年兩次獲斯坦福大學成就證書;1991年和1992年分別獲國際神經化學協會客座講師獎和Fidia旅行獎,1998年和1999年分別獲蜆殼大學生環保獎勵計劃冠軍和亞軍;2004年獲香港工業獎——科技成就獎;2006年,2007年連續兩年獲本科生《神經生物學》國家級精品課程獎;2006年獲中華醫學科技獎二等獎;2008年獲2007/2008年度亞洲知識管理獎(亞洲知識領袖獎);2009年獲亞太弗若斯特沙利文(Frost&Sullivan)體外診斷產品區分傑出獎;2012年獲2011年度優秀人才獎勵計劃二等獎。 [5] 
於常海團隊擁有多項生物科技及疾病檢測相關專利和技術,如NASBA-EOC技術,增強型實時熒光定量PCR(ERT-PCR)技術和LOAC技術平台。NASBA-EOC技術平台已應用於禽類和人禽流感、SARS、口蹄疫、新城疫等多種傳染病的早期診斷;該技術平台獲國內外發明專利10餘項,在Nature Biotechnology和Lancet等雜誌上發表論文10餘篇。該技術已被列為我國禽流感檢測的國家標準,通過世界糧農組織和世界糧農組織和世界動物衞生組織(FAO/OIE)參考實驗室的嚴格評估和驗證,受到OIE禽流感防治指南的推薦。

於常海組織活動

2004年華人生物科學家大會同與會者及志願者 2004年華人生物科學家大會同與會者及志願者
於常海曾多次舉辦其研究領域相關的國際性學術會議。他參與組織的專業會議共45場,並多次擔任大會主席。會議邀請了國際著名的生命科學領域的科學家來華與國內的專家進行交流合作,將國際相關領域的先進科學技術、學術思想引入國內。此外,於常海還在多個專業組織、社團和校方機構擔任職務。 [6] 
於常海在組織國際會議的同時,針對廣大愛好科學、嚮往生物醫藥科學研究的青少年組織舉辦了多個系列名人科學採訪、系列講座,2004年華人生物學家大會期間舉辦了“科學家與明天對話”;2008年ISN國際會議期間每天都請來與會專家接受學生採訪,向全北京市中學發信徵集中學生關於神經科學方面的問題,並將採訪錄像上傳互聯網,讓全國的學生可以從中受教。2010年1月,於常海主持《科技與青年-專題演講》,講述了近年科學界關注的物質科學研究及對生活的影響。2013年11月,主持了《香港生物視界轉化醫學:癌症治療及診斷的研究》會議,旨在努力通過生物醫學研究根除癌症,拯救生命。使香港青年人能夠與世界級科學家直接對話。
除此之外,於常海還多次組織夏令營活動,率領香港學生和青年到內陸游學,讓香港的孩子們瞭解中國的文化,普及科學知識。 [7] 

於常海人物評論

If Yu’s Electric Field Assisted Diagnostic(EFAD)chip proves its mettle,it will be a milestone in nascent efforts to make Hong Kong a biotechnology hub.——Science
舍科大,闖北大,克服懷疑挑剔眼光,成功融入內地師生羣。——《文匯報》 [8] 
介紹他的話,似乎有些“矛盾”:在香港長大,在國外讀書,卻以擁有北京户口和身份證而自得;他擁有生物科技公司,卻對教書育人樂此不疲,將科研當作終生的事業。這就是於常海,北京海康基因芯片開發有限公司總裁,北京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副所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同時也是北京神經科學學會理事長、香港生物科技協會主席;而且還是兩次斯坦福成就獎,及海內外諸多獎項的獲得者。——《北京日報》 [7] 
於常海教授心繫生物科技,站在傳染病疾病診斷研究最前沿。——《絲路》
於常海編織香港生科夢。——《資本》 [9] 
科學無國界,但科學家有自己的祖國。為實現自己的情感追求,他放棄百萬年薪等多項優厚待遇來到內地當起了窮教書匠,為堅守自己心中的追求。——《科學中國人》
做自己喜歡做的事,做更多的事。——《亞洲週刊》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