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於希寧

(中國山東籍畫家)

鎖定
於希寧(1913—2007),山東濰坊人,原名桂義,字希寧,及長以字行。別署平壽外史,魯根、管龕、梅痴,齋號勁松寒梅之居 。於家世代以翰墨著稱。詩文歌賦,傳名於後世者,不乏其人。擅國畫。原山東藝術學院名譽院長。
中文名
於希寧
別    名
桂義
國    籍
中國
出生地
山東濰坊
出生日期
1913年
逝世日期
2007年
畢業院校
上海新華美專
職    業
畫家
代表作品
《北魏石窟拓片選》等
主要成就
《中國近代現代名家——於希寧》

於希寧個人簡介

於希寧
於希寧(1張)
1933年進入上海新華美專學習,1936年畢業於上海新華美專,受業於黃賓虹潘天壽俞劍華等。畢業後從事藝術教育,歷任山東大學、山東師範學院美術專修科山東藝術專科學校山東藝術學院副教授、教授、副院長、名譽院長,美協山東分會副主席、主席、名譽主席,五屆、六屆省人大常委,七屆全國人大代表。曾任山東藝術學院教授、名譽院長、中國畫研究院院委、山東省美術家協會名譽主席、山東省文聯名譽主席、山東畫院院長。

於希寧藝術成就

於希寧先生是具有詩、書、畫、印和美術史論全面藝術修養的學者型藝術家。曾在北京、日本、新加坡、香港 加拿大、美國等地舉辦個人畫展和講學。為七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五、六屆山東省人大常委。曾任第二 、三、 四屆中國美協理事、山東省美協主席等職。1998年山東藝術學院設立“於希寧中青年教師藝術獎勵基金。”

於希寧出版專著

出版有《北魏石窟拓片選》、《殷周青銅花紋演變初探》、《論畫梅》、《寫意畫花》、《於希寧花卉技法》、《於希寧畫輯》、《於希寧畫集》、《於希寧詩草》、《榮寶齋畫譜·於希寧》、 《於希寧手拓黃賓虹藏秦漢印失遺》、《中國近代現代名家·於希寧》等專著。

於希寧舉辦展覽

1991年在香港舉辦了個人畫展。
1992中出訪加拿大、美國,並舉辦個人畫展。
於希寧此作品被錦泉齋美術館收藏 於希寧此作品被錦泉齋美術館收藏
1993年十月份他的作品又應邀參加了首屆中國畫展並獲榮譽獎。
1997年10月,已84年歲高齡的於老在中國美術館舉辦"於希寧畫展"。

於希寧所獲榮譽

1998年於老捐資25萬元,在山東藝術學院成立"於希寧優秀中青年教師獎勵基金"。
1999年"七·一"向山東藝術學院捐贈四十幅書畫作品。他把自己一生的精心之作,無私奉獻給了祖國和人民,表現了他的高風亮節和對藝術事業的摯愛深情,為中國畫界樹立了一代風範。"才德勤修養,三魂共一心"("三魂"指國魂、人魂、畫魂)真正得到了體現。
2007年12月28日10時35分因病醫治無效在濟南逝世,享年95歲。
2008年1月,於希寧、馮德英郎鹹芬王玉梅張春秋被追授"山東省文化藝術終身成就獎",於老家人將全部獎金捐出。

於希寧人物生平

“梅痴”於希寧
他筆下的白梅,鐵骨冰魄,奇逸縱橫,雪蕊吐芳,格調清奇,如同他剛挺高潔的品格;
於希寧梅花作品 於希寧梅花作品
他筆下的紅梅,高古雄奇,冷豔出塵,氣韻豐沛,灼灼如火,儼然他一顆痴情熾熱的藝術之心。
面對於希寧先生姿態各異的梅花圖,撲面而來的是“歲寒三友”中梅的浩然正氣,也是中國傳統的君子氣質和磅礴精神!作為我國重要的花鳥畫代表人物,於希寧把傳統的君子文化賦予了梅花,將人文情愫傾注於花鳥草蟲,他把花鳥畫的人文境界,拓寬到了一個新的高度。近日,記者採訪了於希寧,走近於老的藝術世界,領略了國畫大師的個人風採。
晚年生活抱朴守真
齊魯大地,鍾靈毓秀。博大深厚的齊魯文化孕育出來的文化藝術名人可謂燦若星辰,早有“海右此亭古,濟南名士多”的美譽。
於希寧不但堪稱國畫大師,同時也是美術教育家,是具有詩、書、畫、印和美術史論全面藝術修養的大家。
今年94歲高齡的於老先生,近期正在醫院靜養,由於年事已高,現在已經動筆很少,除了一些重大活動外,也很少出頭露面,除了和家人、老友接觸外,多數時間在家中靜養,鮮與外界接觸,所以一般人心目中,藝術家的生活有些神秘色彩。其實走近於老的身邊,就會了解,他的生活非常簡樸淡泊、返璞歸真。
他説:“我不喜歡熱鬧,就是這樣的生活習慣。在日常生活中寫點畫點,澆澆花,翻翻過去的作品,也自有一番樂趣。我已經養成習慣了……不斷閲讀過去的作品,總結經驗和教訓,總能產生新的感悟與新的想法,這也是一種學習。”
由此可見,於老深居簡出固然與年齡身體狀況有關,但更多的是緣自於個人的天性,他不習慣於外界的喧囂,而更喜歡一個人沉浸於自己的藝術世界。
於老的作品在市場上售價不菲,在拍賣會上也屢屢拍出高價,普通人的想象中於老的生活可能應該有很高的檔次,完全有資格生活得奢侈一點。但事實上恰恰相反。生活上於老力求簡樸,煙酒從來不沾,也沒有什麼特殊的嗜好,他用的牀和椅子還是上世紀40年代的物品,飲食上以素為主。家人告知,於老的牙不好,所以只要求把菜做爛一些,至於做什麼他從不作要求,做什麼就吃什麼。 生活中的於老非常單純、風趣,生活和創作中都有不少趣事。去年秋天,石榴剛下來的時候,家人送了一個大石榴給他,一下子引起了他的畫思,畫完後在旁邊題字的時候,習慣性地寫下了“朱竹素梅,共奏清芬”的題款,當他醒悟過來以後,自己笑了,於是又揮筆用小字寫下“石榴笑了,我也笑了”。情景交融,妙趣橫生。
於老93歲大壽的時候,孩子們送給了他一個玩具,是一個會彈吉他會跳舞的小人,他非常喜歡,經常擺弄,只要家裏來人,不管人家年齡多大,他都要拿出來,擺弄給人家看,惹得一片笑聲,其赤子童心可見一斑。
畫梅愛梅,三魂一心
梅花作為傳統人文的“君子形象”,歷來是畫家喜愛的素材,歷代畫梅花的高手不少,大多把梅花畫得離塵隔世,孤傲清高,以此來寄託文人的出世情懷。
在於希寧家裏,掛着一條字幅:“才德勤修養,三魂共一心。”這是他為自己寫下的自勉詩句,於老自稱,“是一生的座右銘”。
於希寧提出梅花的精神氣質為骨氣、生氣、清氣的“三氣”説,在他創作題材中畫梅佔有很大的比重。不僅畫梅,還為梅創作了大量的詩文,“我念梅花梅念我”,梅已成為他藝術生命的重要組成部分。
據於老講,他從20世紀30年代就多次到江南訪梅,後來因為政治原因和梅花相隔了40年,在70年代末到90年代10餘年時間裏,他又七次到江南梅鄉探梅訪梅,自謂“相思未了有奇緣”。
在早些年,於老就説過:“梅花是我們的國花,它不同於一般的花草,梅的精神氣質玉潔冰清,鐵骨其本使人油然而生敬意,把梅花畫得頹廢是不可能的。我覺得梅花的氣質尊嚴和我們的民族精神一脈相通,我要畫出這種精神!”他將梅魂與人魂國魂交融,達到了“三魂共一心”的境界。這也是一個藝術家人品與畫品融合的最高境界。
於希寧對的“痴”還有不少小故事,比如他曾為杭州超山一株宋梅被伐而傷心欲絕,從此不再踏入超山一步;當年他在中國美術館舉辦展覽,當喬石同志問他“有什麼困難”時,他回答:“我自己沒有什麼困難,我只擔心天台山兩株隋代梅樹的命運,請求領導責成地方部門保護好。”“梅痴”之名可謂名副其實。
93歲“交作業”
執着藝術、勤於作畫的人,也許會在歷史上成為一個畫匠,但要想成為一個藝術家,還得具備大師的品格和風範。
於老家人拿出一張照片,是90歲的於老拄杖彎腰加工一張鋪在地上的大畫時的情景,看後令記者震撼和感動不已。於老對藝術有着非同一般的執着。據家裏人介紹,90多歲的他只要身體條件允許,都會作畫。從70歲開始,他列出“我的十年計劃”,到了80歲、90歲高齡還在做“十年計劃”,每五年又有更具體的計劃,落實到每天都有要做的事情。
在“於希寧九十壽辰暨從藝七十週年藝術展”上,他親筆書寫的前言中這樣寫道:“我自幼習畫,不善言辭,卻知道笨鳥先飛。治藝之道,靠的是勤奮與執着,不敢有絲毫懈怠。人漸漸地老了,但精神不能老,藝術不能老,事業心不能減。”
作為傳統繪畫與現代藝術的結晶,於老的畫曾五十多次被選為國賓禮物,贈送給英國女王等外國首腦及友好團體。在中國美術館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研究院、人民大會堂、毛主席紀念堂首都機場天安門城樓及全國許多美術單位、賓館等都有於老的精品。
於老習慣説“交作業”。儘管他的畫在市場上售價不菲,但他幾年前即表示要將自己的作品捐贈給國家美術館。他説:“這些作品記錄了我的藝術生命的軌跡和歷程,凝聚着我全部的情感和心血,我願將這些作品捐給國家,報答養育了我的祖國和人民。”
養頤之年的於老,還一直關注着民生和藝術教育,他曾多次捐畫給兒童基金會、抗洪救災、援防“非典”,並先後多次向社會和學院捐贈書畫作品。到目前為止,他已經向中國美術館捐贈了100幅作品,2006年,他又把展出的60件藝術精品無償捐贈給山東藝術學院。他曾經謙遜地説過:“這是我的作品的捐贈展,也是我的一份作業。”
作為山東藝術學院的教授、名譽院長,於老還捐出了個人多年的積蓄,設立了“於希寧獎學金”,用於獎勵該校成績突出、品德優良的優秀本科生、研究生,激勵在校學生努力學習,成為德藝雙馨的優秀藝術人才。
於希寧70多年藝術生涯中,以自己的畫品和人品,展示出一個大師級的國畫藝術家應有的情操和胸襟。 [1] 

於希寧個人作品

於希寧作品保護

2023年5月,為加強文物保護工作,防止近現代珍貴文物流失,根據《國家文物局關於頒佈1911年後已故書畫等8類作品限制出境名家名單的通知》,其代表作不準出境。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