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於子仁

鎖定
其早年授庶吉士,後改任昌樂知縣,驅除當地虎患。後升任登州知府,因事被逮,後人訴冤,其弟於子禮願以身代罪。民間亦有關於他的其他傳説,昌樂一帶稱之為“方山爺”。
本    名
於子仁
別    名
方山爺
所處時代
明朝
出生地
湖廣武岡州(今湖南武岡)

於子仁資料

明朝洪武十八年進士
明朝政治人物。

於子仁[明]楊儀《高坡異纂》

於子仁,湖廣武岡州人。有雋才,多異術,舉洪武乙丑進士,歷官知登州府。部內有虎患,遣卒持牒入山焚之。明日虎自入府,伏庭下。
子仁數其罪,杖百下,歷聲叱出之,虎復循故道去。或以妖術聞,詔下子仁獄數日,瘐死獄中,棄其屍。忽夜歸家,家人悉以為鬼物,閉門拒之。子仁自言,吾時在獄實逃出謂死詐耳。門內人多方辨驗,無他,始納之。
後居家不自韜晦,日與故舊遊宴,或泛舟逆水而上,不用帆櫓。或音樂供帳,無人自具,以此為樂。其仇家劉氏縶之,白知州伍芳請奏聞,芳不從,劉自詣闕告之。命官按狀,未至州。一日,失子仁所在,惟遺鐵索而已,劉竟坐欺罔死。子仁自號七十二峯道人,父嘗為梓人,或以子仁為梓人,訛也。詞翰清妙,人多有藏之者。 [1] 

於子仁方山爺的傳説

據説在明洪武二十四年,即公元1391年,湖廣武岡(今湖南省武岡縣)有位姓於名子仁的人,到昌樂任知縣。到任不久,在巡視時,見西城門用磚砌了起來,街頭巷尾冷冷清清。於子仁問左右何故?,左右説,西城門外常年鬧鬼,嚇得百姓將門堵了起來。於子仁聽了,對左右説:看來,我這個縣令,要辦的第一件事,就是要為民除害。
一天,於子仁帶領衙役打開城門,果然看到妖霧四起,一些牛頭馬面的鬼怪,氣熱洶洶地朝西門擁去。衙役們見了,嚇得抱頭鼠竄,唯有於子仁穩於泰山。只見他,拿起早就準備好的皮鞭,大喝一聲:“汝等找打!”接着就掄了一鞭子,又連打了數鞭。惡鬼死傷過半。餘者,見進城不得,就慌忙向南逃去。於子仁見狀,掐着鞭子,緊追不捨。
鬼怪們慌慌張張地逃到方山,見一山洞,就急火火地鑽了進去。於子仁趕來了,看到魔鬼都進了山洞,一時沒了辦法。那些惡鬼感到安全了,就在洞內美滋滋地説:“老於,看你還能怎樣奈何我等?”於子仁恥笑道:“有種的,就出來比試比試!”魔鬼叫道:“我等千年不出,看你奈何於我?於子仁斬釘截鐵地説:“爾等千年不出,我就萬年不走,看爾等還能糟蹋百姓否!”説完,就搬了一塊大石頭,往洞口上一蓋,然後就坐在石頭上一動不動。四五天過去了,魔鬼一直沒有出來,於子仁也沒有回城。衙役們催促道:“縣令,您的生命重要,還是回衙門吧!”於子仁説道:“我死了不足惜,可魔鬼跑出來就難辦了!”於是仍然坐在石頭上巋然不動。又過了幾天,百姓們成羣結隊的來到洞前,勸於子仁回衙,於子仁説道:“我不瞞各位,自古來,能捉魔鬼、妖怪的縣令,可能只有我一個,而能當縣令的可有千萬,你們還是報請上方派一個新的縣令來吧!”説完,於子仁又泰山壓頂地坐在了那塊石板上。百姓們見説不服縣令,就哭泣着給他就地搭了一所茅屋,裏面天天放些好吃好喝的東西。
後來,於子仁得病離開了人間。那些魔鬼也煙消霧散,沒再出洞禍害百姓。人們為了記念這位為民除害的縣太爺,紛紛拿錢買了磚瓦石塊,在於子仁坐化的石頭上,建了一座山神廟,尊稱他為“方山爺”。直到現在,每逢古歷六月二十七日這天,方圓幾十裏的百姓還帶着供品,絡繹不絕地來到方山祭奠於子仁。於是,這天就成了廟會。令人不可思議的是,每年廟會的下午,十有八九會下一場大雨。當地人説,這可能是於子仁與魔鬼搏鬥流的汗水吧!有人説,也可能是於縣令一天好日子也沒過,他的家人為他哭泣吧!還有人説,什麼都不是,是於子仁看到現在的縣官,十有八九地貪佔,而感到悲哀吧! [2] 

於子仁簡介

後明太祖朱元璋嘉獎其孝友,特免其罪,並恢復職位,其弟亦授職。有傳《七十一雲峯詩草》。
於子仁的逮虎故事被文學家馮夢龍寫入《古今譚概》,後由清朝文學家蒲松齡改編入《聊齋志異·趙城虎》。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