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方飯亭

鎖定
該亭為紀念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當年方飯五坡嶺時不幸被捕而建,故取名“方飯亭”。
2012年10月20日,方飯亭被列入第七批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1] 
中文名
方飯亭
地理位置
海豐縣城北郊
門票價格
免費
佔地面積
960 m² [4] 
著名景點
月台
小石亭

目錄

方飯亭由來

明代“正德”十年(1515年),為讚頌[文天祥]的浩然正氣,由邑生[吳子昌]提請廣東提學[章樸庵]恩准,令海豐知縣[杜表]、縣丞[陳義]、教諭[林右]、訓導[萬秉和]等協力同心,於五坡嶺上建立“表忠祠”。不久,惠州守備[陳祥]又建“忠義牌坊”於“表忠祠”之前(祠之南面),又建“方飯亭”於祠之後。惠州知府[甘公亮]從其家鄉廬陵取得[文天祥]畫像,勒像於石,並於畫像石碑上題刻其〖衣帶銘〗:“孔曰成仁,孟曰取義,唯其義盡,所以仁至。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石亭兩傍嵌刻“熱血腔中只有宋,孤忠嶺外更何人”的對聯,傳為明代狀元[林大欽]所寫。亭前月台還樹一碑刻:“一飯千秋”四字。(見同治版《海豐縣志》卷下 · 詞瀚)
明、清兩朝曾多次重修此亭。後來,“表忠祠”和“方飯亭”被侵華日軍飛機炸燬。現存的方飯亭是解放後重修的,但[文天祥]的畫像碑刻是原有的。
編者按: [方飯亭]現規劃於海豐縣彭湃中學校內。學校師生經常在方飯亭前舉辦各種形式的教育活動,以勵後輩的愛國情操。每年都有海內外遊客前往拜謁,是他們海豐之行的必經之地。
小石亭內豎一塊高2.7米、寬0.9米的石碑,上刻文天祥石像。此畫像系明代惠州知府甘公亮從文天祥的家鄉江西廬陵取來而勒於碑上的。碑像上面題刻文天祥的《衣帶銘》:“孔曰成仁,孟曰取義,唯其義盡,所以仁至。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這《衣帶銘》是1283年文天祥就義後,從他的衣帶取得的,故名。小亭兩旁的石柱刻有一副對聯:“熱血腔中只有宋;孤忠嶺外更何人!”此聯為明代潮州籍狀元林大欽所書寫的,筆力蒼勁遒俊。 [2] 

方飯亭簡介

方飯亭座落於海豐縣城北郊的五坡嶺上,五坡嶺現屬彭湃中學校址。方飯亭是一座煞有氣派的八角雙層重檐攢尖頂的古亭,坐西北面向東南。方飯亭台階下幾米處有一塊寬1.5米、長0.5米的大石碑,碑上鐫刻了“一飯千秋”4個金色大字,踏着分5層34級的台階而上,就可到達月台。月台長20米,寬13米,通高9米,上有8根大柱子支撐亭頂。基座四周為紅色圍牆,高米許。
月台後側還置有一座廡殿頂的小石亭,在大亭庇蓋之下。小石亭建於先,大亭為後所建。小石亭內豎一塊高2.7米、寬0.9米的石碑,上刻文天祥石像。此畫像系明代惠州知府甘公亮從文天祥的家鄉江西廬陵取來而勒於碑上的。碑像上面題刻文天祥的《衣帶銘》:“孔曰成仁,孟曰取義,唯其義盡,所以仁至。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這《衣帶銘》是1283年文天祥就義後,從他的衣帶取得的,故名。小亭兩旁的石柱刻有一副對聯:“熱血腔中只有宋;孤忠嶺外更何人!”此聯為明代潮州籍狀元林大欽所書寫的,筆力蒼勁遒俊。《海豐文物志·亭台》上載有:“明代正德十年(1515年),為讚頌文天祥的浩然正氣,由邑庠生吳子昌提請廣東提學章樸庵恩准,令海豐知縣杜表、縣丞陳義、教諭林右、訓導萬秉和等協力同心,於五坡嶺上建立表忠祠。不久,惠州守備陳祥又建忠義牌坊於表忠祠之前(祠的南面),又建方飯亭於祠之後。”後表忠祠與忠義牌坊為侵華日機炸燬,原址為彭湃中學建了大樓。相傳表忠祠內有聯曰:“一飯千秋人不死;五坡萬古宋長存。”文天祥(1236-1283),宋末政治家和詩人。字宋瑞,又字履善,自號文山。廬陵(今江西吉安)人。從小敬仰歷史上的忠臣義士,二十歲中狀元。德佑元年(1275年)任贛州知府,當時元兵大舉進攻江南,他在江西募義軍,北上抗擊。
次年,元兵逼近南宋國都臨安(浙江杭州),他以右丞柏樞密使的身份出使元營,慷慨陳詞,堅強不屈。不料南宋政府又派人前去求降,文天祥被元兵扣留,被迫北上。經鎮江時,他乘夜逃脱,歷盡險阻到福建招募將士,輔助端宗再次起兵抗戰。祥興元年(1278年),在廣東海豐五坡嶺遭元兵襲擊,兵敗被俘。第二年,元兵押着他經海道至崖山(今廣東新會南海中),準備破滅南宋朝廷的最後根據地,受到宋軍的頑強抵抗。元將張弘範逼迫文天祥給保衞崖山的宋軍統帥張世傑寫勸降信,文天祥嚴正拒絕,並把途中寫下的《過零丁(伶仃)洋》一詩給張弘範看,以表明自己的心跡。詩中‘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名句,一直被後人所傳誦。崖山戰敗,宋朝滅亡。文天祥被押送到燕京。途中,他想以死報國,乘機逃脱,均不成。囚禁上,元統治者百姓百般折磨,軟硬兼施,終不得逞。《正氣歌》就是他在獄中寫下的千古不朽的作品。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日(1283年初),從容就義。歷來到此瞻謁的人多,留待傳世者也眾。從詩中均可見文天祥的浩然正氣之深入人心。佳作俯拾皆是,膾炙人口,激勵人心。文天祥在五嶺留下的浩然正氣,潛育着代代風流人物的成長。清代農民起義首領黃殿元等與近代的彭湃、丘東平、柯麟、陳尤其、黃鼎臣、鍾敬文、鄭重、李寅、王曼等,自幼均在這裏受到教育和薰陶。明代和清代曾多次重修方飯亭。現存的方飯亭是解放後重修的,文天祥的像碑是原存的。現在,遊方飯亭的遊人更加紛眾,其中不少國際友人漂洋過海而來,來感受文天祥的一腔正氣。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