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方觀承

鎖定
方觀承(1698年-1768年),字遐谷,號問亭,又號宜田。桐城(今安徽桐城市)人。桐城(今安徽桐城市)人。 [25]  內閣中書方式濟之子。 [26]  中國清代雍正、乾隆時大臣。 [25] 
方觀承少時,因《南山集》一案牽連,父、祖等流放黑龍江,家道中落,寄居南京清涼山寺院。雍正九年(1731年),因族人推薦入平郡王福彭府當差,受賞識。雍正十一年(1733年),以監生加中書銜從定邊大將軍平郡王討伐準噶爾,為書記。雍正十三年(1735年),師還,補內閣中書。乾隆二年(1737年),在軍機處行走。次年,遷兵部主事,累遷吏部郎中。乾隆七年(1742年)至乾隆乾隆十三年(1749年),歷任直隸清河、按察使、山東巡撫、布政使、浙江巡撫等官職。乾隆十四年(1750年)三月,還奏請纂輯《兩浙海塘通志》,獲准。同年,擢直隸總督,監理河道。乾隆二十一年正月(1757年),回直隸總督任,又對永定河的治理等提出了自己的見解,並上奏乾隆帝。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 [27]  )三月,因事議革職,獲從寬留任。乾隆三十年(1765年)正月,以乾隆帝南巡迎駕,獲乾隆帝贈詩。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又奏請將宣化鎮都統和張家口副將的軍事管轄範圍進行重新劃分,獲得議行。翌年病卒。 [25] 
方觀承善用人,勤於學,好吟詩,工書法。與秦蕙田輯有《五禮通考》,編著有《述本堂詩集》,著有《述本堂續集》等。 [25] 
遐谷
問亭,一號宜田
所處時代
清朝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安徽桐城
出生日期
1698年
逝世日期
1768年
主要成就
治理永定河
主要作品
《述本堂詩集》《御題棉花圖》《問亭集》
本    名
方觀承
官    職
直隸總督
諡    號
恪敏

方觀承人物生平

方觀承早期經歷

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方觀承生於安徽桐城。方觀承的祖父方登嶧,官至工部主事。方觀承的父親方式濟,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進士,官至內閣中書 [1]  康熙五十年(1711年),翰林院編修戴名世因其著作《南山集》一書中錄有南明桂王時史事,並多用南明三五年號,被督察院左都御史趙申喬參劾,以“大逆”罪下獄,兩年後被處死。因戴名世在《南山集》中引用了方觀承的曾祖父方孝標著作中有關桂王抗清的章節,方家因此受到牽連。方觀承的祖父與父親被流放至黑龍江。 [2] 
方觀承及其兄因年齡幼小,被免於流放,寄食於南京清涼山寺,靠僧人接濟為生。 [3]  每年兄弟二人都要千里跋涉,往來黑龍江與南京之間,到塞外探視親人,其生境異常艱辛。 [4]  早期坎坷的經歷,並未使方觀承就此消沉,而是磨練了他的意志,未他以後的作為打下了基礎。

方觀承平步青雲

在祖父、父親相繼在黑龍江病故之後,貧困之極方觀承,流落京城,在東華門外靠為人測字謀生。在隨後的一個偶然機會,方觀承被平郡王福彭所相中,併成為其府中幕僚。 [5]  雍正十年(1732年),平郡王福彭任定邊大將軍,出征準噶爾。方觀承被福彭選中作為謀士相從,被福彭引薦給雍正帝,得到內閣中書的頭銜。 [6]  乾隆初年,福彭大軍還師後,方觀承先是任內閣中書, [7]  隨後不久於乾隆二年(1737年),方觀承進入軍機處擔任軍機章京,不久後任吏部郎中 [8]  乾隆七年(1742年)擔任直隸清河道,隨同署理直隸總督史貽直視察永定河工。 [9]  一年後方觀承升遷為直隸按察使 [10]  乾隆九年(1744年),方觀承隨同保和殿大學士大學士訥親勘查河道和海塘工程,並於同年升任直隸布政使,執掌一省錢糧税賦。 [11]  乾隆十一年(1746年),方觀承署理山東巡撫,兩年後升任為浙江巡撫 [12]  乾隆十四年(1749年),除於乾隆二十年(1755年)短暫署理陝甘總督外,方觀承任直隸總督並長達二十年之久直至其去世。 [13] 
方觀承雖非正途入仕,其32歲時才開始從政,但其升遷迅速,從一個從七品的內閣中書,一路升遷至從一品的直隸總督,方觀承用了17年。且縱覽其所任職務,方觀承數度擔任要職,其升遷速度不可謂不快。

方觀承開墾海塘

乾隆十三年(1748年),方觀承升任浙江巡撫。在巡撫任上,方觀承多次親赴現場勘察海塘工程。他發現海塘引河部分地段已漲沙成陸地,隨後經過方觀承反覆勘驗,丈量處可開墾之地三十五萬餘畝,並制定了相關管理制度,使得貧民得到了一定可耕之地。方觀承將此做法奏疏乾隆帝后,得到其嘉獎贊許。 [14] 

方觀承治理水利

乾隆十四年(1749年),方觀承升任直隸總督。當時的直隸省有五大河流,其中永定河最難治理。上任之初,方觀承便上疏乾隆帝,奏請“永定河自六工以下,河形高仰,請就舊有北大堤改移下口,使水行地中,暢通無阻。” [15] 
乾隆十五年(1750年)春天,乾隆帝將江南河道總督高斌的“豆瓣集漫口圖”展示給方觀承,並令其仿照治理永定河。而方觀承則認為,“永定河與豆瓣集的情形不同,豆瓣集為中河餘水漫溢,所以可以選擇在水緩處施工。而永定河南為月堤缺口,北為大堤漫口,南北相距很近。如果僅堵月堤,那麼會使溢出的水無所去,所以只能堵築漫口。” [16] 
乾隆十八年(1753年),方觀承又奏請在永定河北岸六工尾開堤放水,自鳳河流入大清河 [17]  隨後又奏請在下口北埝外做遙埝,為均沙散水之用,並加築鳳河東堤,與遙埝相接。 [18] 
方觀承的以上建議,均得到乾隆帝的認可並加以施行。

方觀承備受寵信

方觀承在直隸總督任上長達二十年之久。作為正人君子,他清正廉明;作為封疆大吏,他事無鉅細,並以“辦事周詳”為乾隆帝所賞識。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天津等處存在積水,方觀承存在失察,本應予以免職,但乾隆帝對其加以寬恕。 [19]  然而,隨後御史吉夢熊、朱續經又彈劾方觀承包庇屬下不法行為,乾隆帝非但沒有責怪方觀承,反而對其加以保護。 [20]  乾隆三十年(1765年),乾隆帝南巡並賜詩方觀承。 [21]  以上事件,均能説明方觀承為政殫精竭慮,受皇帝所賞識與讚賞。

方觀承人物結局

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方觀承患瘧疾,當年八月卒於任上,年七十一,諡恪敏。 [22] 

方觀承史籍記載

清史稿·方觀承傳》
《清高宗實錄》
宣化縣新志》

方觀承軼事典故

在方觀承的漫漫旅途之間,有不少感人的故事,最為著名的就是所謂“車笠之交”。有一年,再度北上省親的方觀承正獨行在山東道上,杭州人沈廷芳與海南人陳鑣恰好一同乘車趕往京都應試,這兩人看到年輕的方觀承一路隨車徒步而行,衣冠欠整,勞頓疲憊,但頭角崢嶸,舉止端嚴,不由相問。交談中,沈廷芳與陳鑣二人得知方觀承身世、經歷,深表同情,於是邀請他一道乘車趕路。問題是車廂狹小,僅能容兩人,於是,他們決定一路上每人輪流步行三十里,乘車六十里。三人就如此一路風塵到達京城。沈、陳二人與方觀承分別時,又送給方觀承新衣氈笠,以御道途風寒。 [23]  幾十年後,已經身為的方觀承得知沈廷芳(山東登萊青道道台)、陳鑣(雲南知府)赴京述職途經其官邸駐地,便立即派人將沈、陳二人請到府上,故人相見萬分感慨,忍不住涕淚縱橫。

方觀承親屬成員

曾祖父:方孝標。
祖父方登嶧,官至工部主事,因《南山集》一案被髮配黑龍江。
父:方式濟,官至內閣中書,因《南山集》一案被髮配黑龍江。
兄:方觀永
子:方維甸,官至閩浙總督。
侄:方受疇,官至直隸總督。
孫:方傳穆,官至沅州知府。

方觀承人物評價

清史稿》評價:“觀承殫心力於是,政行畿甸。” [24] 
參考資料
  • 1.    《清史稿·方觀承傳》:方觀承,字遐谷,安徽桐城人。祖登嶧,官工部主事。父式濟,康熙四十八年進士,官內閣中書。
  • 2.    《清史稿·方觀承傳》:坐戴名世南山集獄,並戍黑龍江。
  • 3.    《清史稿·方觀承傳》:觀承尚少,寄食清涼山寺。
  • 4.    《清史稿·方觀承傳》:歲與兄觀永徒步至塞外營養,往來南北,枵腹重趼。
  • 5.    《清史稿·方觀承傳》:數年,祖與父皆沒,益困。然因是具知南北厄塞及民情土俗所宜,厲志勤學,為平郡王福彭所知。
  • 6.    《清史稿·方觀承傳》:雍正十年,福彭以定邊大將軍率師討準噶爾,奏為記室。世宗召入對,賜中書銜。
  • 7.    《清史稿·方觀承傳》:師還,授內閣中書。
  • 8.    《清史稿·方觀承傳》:乾隆二年,充軍機處章京。累遷吏部郎中。
  • 9.    《清史稿·方觀承傳》:七年, 授直隸清河道。署總督史貽直奏勘永定河工。
  • 10.    《清史稿·方觀承傳》:八年,遷按察使。
  • 11.    《清史稿·方觀承傳》:九年,命大學士訥親勘浙江海塘及山東、江南河道,以觀承從。尋擢布政使。
  • 12.    《清史稿·方觀承傳》:十一年,署山東巡撫。十二年,回布政使任。 十三年,遷浙江巡撫。
  • 13.    《清史稿·方觀承傳》:十四年,擢直隸總督,兼理河道。十五年,加太子少保。 二十年,加太子太保,署陝甘總督。二十一年,回直隸任。
  • 14.    《清史稿·方觀承傳》:撫浙江,海塘引河出中小亹安流,北大亹沙漲成陸。觀承履勘,丈出地三十五 萬餘畝,畀民承墾。又以引河既出中小亹,民間失地,以附近村地二萬餘畝撥補 。復察各地鹹氣未除,民不能即耕,令灶户以未種地交民承佃,使灶户得租,貧民得地。分疏以聞,上嘉之。
  • 15.    《清史稿·方觀承傳》:直隸五大河,永定河 渾流最難治。觀承初上官,即疏言:“永定河自六工以下,河形高仰,請就舊有北大堤改移下口,庶水行地中,暢下無阻。”
  • 16.    《清史稿·方觀承傳》:上以江南河道總督高斌豆瓣集漫口圖示觀承,觀承奏:“豆瓣集為中河餘水漫溢,故可於水緩處施工。永定河若但堵月堤,溢水無歸路。仍塞漫口,逼溜入引河,復故道。”
  • 17.    《清史稿·方觀承傳》:居二年,復疏言:“永定河下口漸淤。請於北岸六工尾開堤放水,至五道口, 導歸沙家澱,仍自鳳河入大清河。”
  • 18.    《清史稿·方觀承傳》:旋請以鳳河東堤及韓家埝隸永定河道,又請於下口北埝外更作遙埝,為勻沙散水之用,並加築鳳河東堤,與遙埝相接。
  • 19.    《清史稿·方觀承傳》:二十八年,上命勘天津等處積水,責觀承玩誤,下部議奪官,命寬之。
  • 20.    《清史稿·方觀承傳》:御史吉 夢熊、朱續經交章劾觀承,上諭曰:“觀承在直久,存息事寧人之見。前以天津 等處積水未消,予以懲儆,而言者動以為歸過之地。直隸事務殷繁,又值災歉,措置不無竭蹶。言易行難,持論者易地以處,恐未必能如觀承之勉力支持也。”
  • 21.    《清史稿·方觀承傳》:三十年,上南巡,賜詩。
  • 22.    《清史稿·方觀承傳》:三十三年,病瘧,遣醫診視。八月,卒,賜祭葬,諡恪敏。
  • 23.    沈廷芳車笠寄深情  .中國桐城派研究網[引用日期2014-08-18]
  • 24.    清史稿·列傳一百十一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4-08-18]
  • 25.    方觀承  .中國大百科全書[引用日期2023-06-15]
  • 26.    方式濟  .龍志網[引用日期2023-06-15]
  • 27.    乾隆皇帝  .故宮博物院[引用日期2024-02-01]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