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方略與施治:歷朝對西南邊疆的經營

鎖定
《方略與施治:歷朝對西南邊疆的經營》是方鐵創作的民族學著作,首次出版於2015年6月。該書共六章,從治邊方略與施治成效的視角,應用歷史時段法、整體史法等較新的方法,對中原王朝和邊疆政權於西南邊疆的經營,進行較為系統和深入的探討。 [1] 
作品名稱
方略與施治:歷朝對西南邊疆的經營
作    者
方鐵
類    別
民族學著作
首版時間
2015年6月
字    數
498000

方略與施治:歷朝對西南邊疆的經營內容簡介

《方略與施治:歷朝對西南邊疆的經營》共有6章:第一章,回顧了相關的學術史,介紹研究方法和有關概念,並就探討邊疆治理史、土司制度、中國邊疆學等問題提出自己的看法;第二章,闡述歷朝治邊的理論、施治及其演變過程,以及歷朝治邊理論的主要內容、歷朝治邊的文化軟實力、歷朝治邊的主要經驗;第三章,分別敍述秦漢、兩晉南朝、宋朝、蒙元、明朝、清朝等幾個朝代對西南邊疆地區的經營及其方略;第四章,探討歷代王朝的施治與西南邊疆的民族關係、西南邊疆漢族的演變、北方遊牧民族的兩次南下等問題,還研究歷朝對西南邊疆交通線的經營和影響,以及元朝的土官制度、羈縻治策向土司制度的演變、清朝的改土歸流及其影響等問題;第五章闡述以下問題:中原王朝的地緣政治觀,中原王朝治邊的重北輕南傾向及其影響,今雲貴地區的地緣政治與歷代王朝的施治,唐宋兩朝治邊與西南邊疆地區的交通,雲南與周邊地區關係的變遷;第六章,探討南越國、蜀漢、南詔、大理國等政權治理西南邊疆的方略與實踐,以及南詔處理與唐朝、吐蕃關係的方略等問題。 [1] 

方略與施治:歷朝對西南邊疆的經營作品目錄

第一章 回顧與展望
第二章 中原王朝治邊的理論與施治
第三章 中原王朝經營西南邊疆的方略
第一節 學術史回顧
第一節 歷朝治邊的理論
第一節 秦漢對西南邊疆的開拓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概念界定
第二節 歷朝治邊的施治
第二節 兩晉、南朝對寧州的經營
第三節 開展邊疆治理史的研究
第三節 歷朝治邊理論與施治的演變
第三節 隋唐經營西南邊疆的方略
第四節 重視邊疆史的理論思考
第四節 歷朝治邊理論的主要內容
第四節 宋朝的“守內虛外”方略
第五節 深化對土司制度的研究
第五節 歷朝治邊的文化軟實力
第五節 蒙元經營西南邊疆的方略
第六節 開展中國邊疆學的研究
第六節 歷朝治邊的主要經驗
第六節 明朝統治西南邊疆的方略


第七節 清朝治理西南邊疆的方略
第四章 中原王朝對西南邊疆的施治
第五章 邊疆地緣政治與中原王朝施治
第六章 邊疆政權的治邊方略與施治
第一節 西南邊疆的民族關係與歷朝施治
第一節 中原王朝的地緣政治觀
第一節 南越國的治邊方略與施治
第二節 西南邊疆漢族的演變與歷朝施治
第二節 中原王朝治邊的重北輕南傾向及其影響
第二節 蜀漢對南中的方略與施治
第三節 北方遊牧民族兩次南下與歷朝施治
第三節 今雲貴地區的地緣政治與秦漢晉唐宋施治
第三節 南詔的治邊方略與施治
第四節 秦漢蜀晉治邊與雲南交通的拓建
第四節 今雲貴地區的地緣政治與元明清施治
第四節 南詔處理與唐朝、吐蕃關係的方略
第五節 唐宋元明清治邊與雲南交通的演變
第五節 唐宋治邊與內地至西南邊疆及徼外的交通
第五節 大理國的治邊方略與施治
第六節 元朝的土官制度及其成因
第六節 雲南與周邊地區關係的變遷
參考文獻 [2] 
第七節 羈縻治策向土司制度的演變


第八節 清朝的改土歸流及其影響


方略與施治:歷朝對西南邊疆的經營作品鑑賞

方略與施治:歷朝對西南邊疆的經營主題思想

作者提出中原王朝的地緣政治觀,內容既有中原王朝對自身政治利益與相關地域關係的關注,也包括對中原王朝與天下政治關係的認識。中原王朝的地緣政治觀,集中反映了古代中國人在價值觀、天下觀、人地關係觀等方面的政治智慧,具有典型的中國特色,在很多方面與近代西方的地緣政治理論不同。中原王朝認為自己是天下的中心,周圍的蠻夷勢力應該服從於己,由此形成中心(華夏文明)與邊緣(邊疆及徼外的非華夏文明)相互關係的思想。通過在邊疆及其以遠地區傳播華夏文化,以及朝貢、冊封這兩種形式,中原王朝與周邊的蠻夷建立盟約及主從的關係,進而形成通行的制度規範。以上述邊疆地緣政治觀為基礎,中原王朝制定並施行“守在四夷”的方略,歷朝對周邊蠻夷通常慎用刀兵,處理爭端時大都採取守勢。同時,形成注重德治與教化的方略,認為對周邊蠻夷施以德澤,經過潛移默化的影響,可取得武力不能達到的效果。中原王朝在治邊方面施用文化軟實力,前提是固守“華夏居中”“華夷有別”“守在四夷”“以夏化夷”的觀念,採取以注重全局、長遠利益為特色的遠交近攻手段,爭取和平解決與周邊蠻夷的矛盾及衝突,實現和諧共存與友好交往。歷史證明,中華文明沒有侵略和稱霸的基因。中國人自古推崇“以和為貴”“協和萬邦”“國雖大,好戰必亡”的和平思想,這些寶貴的思想遺產至今仍閃耀着光輝,應進一步發掘、整理和研究,發揮其重要的作用。
作者充分肯定古代交通線的突出地位和積極作用,將其作為中原王朝實踐地緣政治觀、推行治邊文化軟實力的重要手段來研究。《方略與施治:歷朝對西南邊疆的經營》認為古代的交通要道,事實上是以朝貢活動為中心的中外交往之路;重要交通線的開拓與維護,基本上屬於歷代王朝的國家行為。作者揭示漢武帝開發西南夷(今雲貴地區與川西)的內在動力,是企望開通經過其地實現遠交近攻戰略之交通線的史實。認為在元朝建立雲南行省之前,歷代中原王朝經營西南邊疆的主要目的,是維護由四川盆地南經西南夷達天竺、安南的重要交通線,為與周邊蠻夷的朝貢聯繫、彼此往來提供必不可少的通道。元朝建雲南行省,標誌着重北輕南的治邊傳統開始改變,同時是中原王朝努力經營、積極開發西南邊疆的肇始。約以元代為界,包括西南邊疆道路在內的重要交通線,其框架結構與功能發生了明顯改變。因周邊強大勢力崛起,中原王朝施用的治邊文化軟實力趨於衰落,中原王朝逐漸看低前代倚重的朝貢制度。在這樣的情況下,途經西南邊疆的交通線與海路交通線,地位和活躍程度超過了北方的交通線。在交通線的功能方面,由元代開始,從重在滿足朝貢往來的需要,向主要為邊疆與內地、中原王朝與外邦的商貿活動服務轉化。元明清時期,為西南邊疆統治的鞏固與經濟的開發,邊疆的交通線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併成為發展迅速的經濟部門之一。 [1] 

方略與施治:歷朝對西南邊疆的經營內容特點

該書第一個特點是視野寬闊,研究的難度甚大。主要表現在研究內容時段長、地域範圍廣,涉及的問題多而且十分複雜。從秦漢至清代長達2000餘年,《方略與施治:歷朝對西南邊疆的經營》不僅對各個時段的治邊方略與施治進行具體、深入的探討,還注意梳理歷史發展的線索,總結不同時段的特點和演變的規律。該書所研究的西南邊疆地區,包括今雲、桂、黔三省和川西南,以及曾隸屬中原王朝的中南半島北部。在以上廣闊的時空範圍內,作者進行深入研究,提出了不少真知灼見,表明作者具備深厚的研究功力。尤應指出,《方略與施治:歷朝對西南邊疆的經營》探討的對象,主要是古代政治制度及其實踐方面的問題,涉及思想史、政治史、統治史、民族史、社會史等諸多內容,必然要關注帝王將相、國家制度與政治謀略,具有重視政治關係、以宏大紀事為基本風格的特點,這些似乎與少數人提倡的逃離政治、留意瑣事等主張不合。事實上,為諮政而究史,對歷史賦予深切的現實關懷,歷來是中國史學的優良傳統,以司馬遷、司馬光為代表的古代史學家,為人們做出了值得仿效的榜樣。中國實現和平崛起,需要總結政治制度史、邊疆治理史方面的經驗和教訓,從過去尋找寶貴的借鑑與啓示。劉延東副總理在第二十二屆國際歷史科學大會開幕式的致辭中稱:“歷史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形成、發展及其盛衰興亡的真實記錄,是前人知識、經驗和智慧的百科全書。”客觀來説,人們對政治制度史、政治思想史、邊疆治理史的研究還遠遠不夠,仍有許多問題未弄清楚,這對妥善應對遇到的現實挑戰是不利的。白鋼先生主張從傳統政治制度中汲取智慧,認為傳統政治制度有不少糟粕,也有很多珍貴的遺產。古代有作為的政治家、思想家處理政治關係及制定制度政策,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應重視研究中國的政治傳統,堅持批判與繼承相結合。迄今對歷代制度的史實考察已取得豐碩成果,應確立以探索政治制度整體運行機制為重點的新方向。“重心應是政體運行機制,即研究歷代王朝如何處理各種政治關係。”白鋼先生的意見精闢且切中要害,可以認為《方略與施治:歷朝對西南邊疆的經營》是對白鋼先生建議的積極響應和踐行。
該書第二個特點是注重研究視角與研究方法的創新。西南邊疆與中國其他地區的關係經歷了發展演變的長期過程。在歷史進程中占主導地位的中原王朝,對西南邊疆地區的統治和經營,必然是作者研究及敍述的主線,該書較好地體現了這一點。另一方面,作為一個相對完整的地理人文單元,西南邊疆自身有其發展演變的規律,該視角即人們所説的“從邊疆自下而上的觀察”。作者就此進行積極的探索,並將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兩種視角成功結合,繪製出多幅生動、清晰的歷史畫卷。縱觀全書,作者熟練應用歷史時段、整體史、比較研究等較新的研究方法,並將不同時段的研究有機結合起來,從整體史的視閾予以審視。歷史時段理論是法國年鑑學派提出來的,中外史學史家對歷史時段理論予以很高的評價,認為年鑑學派掀起的以歷史時段理論為核心的史學革命,有力地推動了史學理論及其實踐的發展。年鑑學派雖早已解體,但劃分歷史時段進行研究的方法仍長盛不衰,並表現出旺盛的生命力。對以總結歷代王朝治邊規律為宗旨的邊疆治理史而言,歷史時段的劃分尤其重要。《方略與施治:歷朝對西南邊疆的經營》熟練應用劃分歷史時段的方法,將2000餘年間歷代王朝治邊的理論、實踐及其演變過程,較為清晰、準確地勾畫出來,並就不同時段內容的特點及彼此關聯進行深入分析,給讀者以有益的啓示。作者還較好地應用了比較研究的方法,如就不同時期中原王朝對西南邊疆道路的經營及其影響,南詔、唐朝治策的差異及其成因進行比較,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該書的第三個特點,是作者對相關問題進行長期不間斷的研究,發揮了持續深入、厚積薄發的優勢。從書末所附作者的前期成果來看,自1984年以來,方鐵在邊疆治理史方面發表重要論文80餘篇,涉及歷代王朝及邊疆政權治邊的思想、治策與措施,歷代王朝、邊疆政權對西南邊疆的統治與經營,對研究邊疆史的視角、方法的思考等多方面的內容。可以説,就歷朝經營西南邊疆及相關的問題,作者已形成較為系統和完整的知識體系。該書在前期豐厚成果的基礎上,經過精心的概括與提煉而完成。在當今世風較浮躁、少數人治學追求短平快的情形下,作者30餘年甘願坐冷板凳、認真刻苦鑽研的優良學風,值得人們學習。作者水滴石穿般的勤奮治學,為《方略與施治:歷朝對西南邊疆的經營》的寫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該書的第四個特點是作者勇於探索,提出了一些富有啓迪意義的觀點。除了精心安排全書結構,採取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結合的視角等外,作者還提出中原王朝的地緣政治觀、治邊的文化軟實力等具有創新意義的命題。作者認為中國古人對地緣政治早有認識,並形成一些重要的思想與策略。先秦時諸侯國對地緣政治便有深刻認識,提出“合縱連橫”“遠交近攻”等應用於戰爭的策略。秦代以後中原王朝又提出“以藩為屏”、“以夷治夷”的思想,進而形成“守在四夷”的治邊傳統,逐漸形成中原王朝的地緣政治觀。文化軟實力是現代具有的概念,指文化與制度方面的影響力。 [1] 

方略與施治:歷朝對西南邊疆的經營作品影響

獲獎記錄
2020年12月10日,該書獲第八屆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一等獎。 [3] 

方略與施治:歷朝對西南邊疆的經營作者簡介

方鐵,男,雲南大學民族與社會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中國邊疆史、民族史、邊疆歷史地理、民族文化。學術兼職有中外關係史學會副會長、中國蒙古史學會副理事長、雲南民族學會副會長、中國人類學學會常務理事、元史學會理事、中國民族史學會理事、中國西南民族研究會常務理事等職。復旦大學民族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四川大學等高校的客座教授。國家社科基金學科規劃評審組專家。《中國邊疆史地研究》《社會科學戰線》《元史及民族與邊疆研究集刊》《西北民族論叢》《地域文化研究》《中國方輿研究》的特邀編委。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