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方瑩

(福建省政協原委員)

鎖定
方瑩(1889-1965年),字琇若。清光緒十五年(1889年)出生。今閩侯縣上街鄉莊南村人,從小隨父住福州朱紫坊48號。曾任中國海軍研究委員會副主任、福建省政協委員。 [1] 
中文名
方瑩
國    籍
中國
籍    貫
今閩侯縣上街鄉莊南村
出生日期
1889年
逝世日期
1965年

方瑩人物生平

方瑩童年入閩縣高等小學學習,光緒末年(1908年)就學於北京閩學堂,三年後轉入上海南洋中學繼續學習。民國2年(1913年)考入交通部吳淞商船學校高等班,畢業後派到“保民”練習船見習,數月後升為二副。民國5年秋入吳淞海軍學校學員班學習,次年秋入南京海軍魚雷槍炮學校學習,民國7年秋畢業,被派為“海籌”艦航海候補員。
民國9年夏至民國11年夏,方瑩被派往“華丙”商船作遠洋實習,往返澳洲、香港、菲律賓、馬尼拉、南美洲各商埠。民國11年,方瑩回國後,被任命為“建威”軍艦中尉槍炮官,次年9月調為“普安”運輸艦上尉航海官。民國13年1月,派往“海鵠”炮艇任上尉代理艇長,7月,任“應瑞”練習艦上尉航海官,艦長是陳紹寬。民國16年6月,方瑩升為“應瑞”艦少校副艦長,8月調代“安遠”艦中校艦長。民國20年7月調任“楚有”艦中校艦長。此後直至“七七”抗戰爆發,他歷任“自強”艦中校艦長、代理寧海號巡洋艦上校艦長、海軍引水傳習所上校所長等職。其間,曾為鎮壓“閩變”率艦進泊馬尾,被蔣介石“傳令嘉獎”。民國23年1月晉授陸海空軍甲種一等獎章。
“七七”抗戰開始,傳習所停辦。民國27年1月,方瑩繞道入漢口,接任黃鄂區要塞第一台台長,親自兼任佈雷隊長,率部參加保衞武漢的戰鬥。第一台設在湖北武漢的葛店村。8月,十餘架日機狂轟濫炸葛店村,10月中、下旬,日軍炮擊葛店村,國民黨軍隊棄陣西撤。方瑩率部堅持至10月24日,因寡不敵眾,才被迫撤退。
民國28年3月,方瑩任海軍川江要塞第一總枱上校總枱長,4月調任宜萬區要塞第一總枱上校總枱長。總枱設在石牌,石牌是江防最前哨,陪都重慶的第一門户。方瑩深感責任重大,率兵操練。其後兩年年終考核成績均優良,分別獲光華甲種一等獎章、干城甲種一等獎章,並記功一次。民國30年10月,方瑩率部擊退從宜昌西犯的日軍,守住陣地。民國32年5月,日軍重兵包圍石牌要塞,方瑩率領守台官兵,英勇抗敵,在各方面支持、配合下,擊退日軍的瘋狂進攻。因保塞有功,記大功一次並獲六等雲麾勳章。翌年春,方瑩任海軍第一艦隊司令,並獲將軍軍銜。
民國34年8月,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方瑩奉命先後接受漢口、上海日本海軍投降,接收日本賠償的軍艦十二艘,同時接任上海海軍基地司令。民國37年,因與國民黨嫡系海軍司令桂永清意見不合,申請退役回福州原籍。
新中國成立後,方瑩被任命為華東海軍研究委員會委員。1950年5月,提升為中國人民海軍第六艦隊副司令員,1951年,奉調為華東海軍幹部輪訓班副主任、後改任華東海軍司令部航海業務長、海軍聯合學校專科主任。20世紀50年代末期,在海峽兩岸關係緊張時期,他主動撰寫廣播稿,對台灣軍政界宣傳中國共產黨的政策,敦促認清形勢,率部歸來。
1961年,方瑩任中國海軍研究委員會副主任、福建省政協委員。1963年10月退休回到福州,1965年2月26日病逝。 [1] 

方瑩主要著作

方瑩一生清廉愛國,治軍嚴謹。他編寫審定的著作有《海軍史話》、《海軍詞典》、《海軍發展概況》等書。 [1] 
參考資料
  • 1.    劉必壽,閩侯縣地方誌編纂委員會;閩侯縣誌/卷四十 人物;方誌出版社;2001年12月;第1062-106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