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方漢奇

鎖定
方漢奇,中共黨員,1926年12月出生於廣東普寧。1950年畢業於蘇州國立社會教育學院新聞系。
1951年起先後在聖約翰大學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任教。創立中國新聞史學會,出版著作《中國近代報刊史》、《中國新聞事業通史》、《中國新聞事業編年史》等,成為建國後中國新聞史研究的奠基人之一。 [6]  曾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三屆新聞傳播學學科評議組成員,中國新聞史學會會長。任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他是中國新聞史學界的泰斗。人們不稱他教授,亦不稱老師,而是尊稱“方先生”。 [1] 
2017年9月28日,獲第六屆吳玉章人文社會科學終身成就獎。 [2]  12月24日,方漢奇宣佈捐出100萬獎金,助力新聞史研究工作。 [3] 
中文名
方漢奇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地
廣東普寧
出生日期
1926年12月
畢業院校
蘇州國立社會教育學院新聞系
職    業
教師、學者
主要成就
兩次獲吳玉章獎新聞學一等獎
代表作品
《中國新聞事業通史》
職    稱
教授

方漢奇人物經歷

1950年畢業於國立社會教育學院(後併入蘇州大學)新聞系。
1950年至1953年任上海新聞圖書館研究組館員,同時在上海聖約翰大學新聞系講授新聞史專題。
1954年被評為講師,
1958年調中國人民大學新聞系任教。
1972年至1978年再度到北京大學中文系新聞專業任教。
1978年開始,在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任教。
1979年被評為副教授,
1983年被評為教授。
方漢奇 方漢奇
1984年11月14日入黨,1985年月11月14日轉正
1985年起任博導. [4] 
1992年他和復旦大學的寧樹藩教授等一起發起成立中國新聞史學會,成為國內唯一的新聞傳播學一級學會,並擔任第一、二任中國新聞史學會會長;
目前任新聞史學會的名譽會長,北京大學新聞學研究會學術總顧問,繼續活躍在中國新聞史研究領域。 [7] 
社會任職:
曾任中國人民大學學位委員會委員、中國三S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國新聞學會常務理事、首都新聞學會副會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三屆學科評議組成員、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四屆新聞傳播學學科評議組召集人、《中國大百科全書·新聞出版卷》編委兼"中國新聞事業"部分主編、中國新聞史學會會長。
現任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博士研究生指導教師,校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人民大學新聞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顧問兼學術委員會主任,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京大學浙江大學吉林大學安徽大學河北大學河南大學廣西大學遼寧大學蘭州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廈門大學暨南大學廣州大學新疆財經大學等十六所大學新聞傳播院系的顧問、兼職教授、課程教授、首席教授,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名譽院長,中國新聞史學會名譽會長,吳玉章獎基金會委員兼吳玉章獎新聞學評審組召集人。現為中國報業協會集報分會顧問。

方漢奇研究風格

方漢奇 方漢奇
方先生的論文成果題目,都非常樸實,如《記新發現的明代邸報》《新聞史是歷史的科學》《于右任主持時期的〈神州日報〉》《一代報人成舍我》等,這些論文不賣弄艱澀難懂的概念,看似也沒有明快點睛的問題意識,彷彿隨手拈來,便成一文,但背後史料的廣博深入,一般人難以望其項背。 [11] 
方漢奇還在《略談關於新聞史研究工作中的一些問題》、《關於新聞史研究的幾點體會和建議》等文章中對新聞史學的研究問題作了論述。在這些文章中,他闡述了自己對新聞史研究工作和有關新聞史的一些學術問題的看法:
他認為新聞史屬於歷史科學中的文化史的範疇,是交叉於新聞學和歷史學之間的邊緣學科。新聞史的研究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唯物主義辯證唯物主義的原則,既要反對“左”的也要反對右的思想影響。
在反對“左”的思想影響方面,他主張新聞史在寫作上應該史論結合,不能以論代史;在體例上應該有自己的特點,不能雷同於一般的政治史、黨史和思想史;在研究範圍上,應該突破一些禁區,以我為主,兼及敵我;在對待新聞史重大事件和人物的評價上,應該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不亂貼政治標籤,不搞唯成分論,不以偏概全。
在反對右的思想影響方面,他認為新聞史的研究,除了總結新聞工作的歷史經驗之外,應該以繼承和發揚進步報刊和革命報刊的優良傳統為主要目的,不能數典忘祖。
在新聞史研究工作應如何開展這一問題上,他還提出了加強重點報紙的個案研究,加強新聞史人物的研究,加強報刊業務史的研究,加強地方新聞史的研究,加強建國以來新聞史的研究,加強重大宣傳戰役的研究,以及加強新聞史料的蒐集、甄別、整理、出版工作等建議。

方漢奇主要貢獻

方漢奇學術成果

(書名前和篇名前有*字符號的屬“重點”。)

方漢奇專著教材

報刊史話》(1979年 中華書局出版)
中國近代報刊史》(上下冊)(1981年 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報史與報人》(1991年 新華出版社出版)
中國新聞事業簡史》(主編兼撰稿人,1983年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
中國當代新聞事業史》(主編兼撰稿人,1992年 新華出版社出版)
中國新聞事業通史》(共三卷)(主編兼撰稿人,1992至1999年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
新聞史上的奇情壯採》(2000年 華文出版社出版)
中國新聞事業編年史 》(共三卷)(主編兼撰搞人,2000年 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
中國新聞傳播史》(主編兼撰稿人,2009年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
大公報百年史》(主編兼撰稿人。2004年7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
方漢奇文集》(2003年10月汕頭大學出版社出版。)

方漢奇論文

(先後發表《從大不列顛圖書館藏唐歸義軍進奏院狀看中國古代的報紙》等學術論文138篇。以下為近十年來發表的論文篇目舉隅。)
方漢奇 方漢奇
《黃遠生被剌現埸踏勘記》(《中國記者》1992年第9期)
《中國新聞只研究的歷史與現狀》(《新聞研究資料》1992年第12期)
《十四大以來的中國新聞事業》(香港《明報》1993年11月12日)
*《中國近代傳播思想的衍變》(《新聞與傳播研究》1994年第一期)
*《七十年來的中國新聞教育》(《新聞論壇》(台北)1994年第二期)
《華人華文與華文報刊》(《傳播研究》(台北)1995年第四期 )
《電子網絡電子信與發展中的電子報刊》(《河南大學學報》1996年第五期)
《中國新聞學和新聞教育的搖籃》(《中國記者》1998年第五期)
《海外華文新聞史――未曾窮盡的研究課題》(《國際新聞界》1998年第4期)
方漢奇 方漢奇
《驊騮開道路 鷹隼出風塵》(《新聞學探討與爭鳴》1996年第6期)
*《中國五十年來的新聞史研究》(《中華新聞報》1999年7月15日)
《驚伏起蟄 揮斥風雷》(《橋》1999年第五期)
《一代報人成舍我》(《新聞學論集》1999年12月第18輯)
《互聯網與中國新事業的發展》(《新聞戰線》2000年第4期)
《大公報的歷史地位》(2000年6月21日香港《大公報》)
《二十世紀的中國新聞傳播事業》(《中華新聞報》2000年10月30日)
《東方雜誌的特色及歷史地位》(《東方》2000年第11期)
《中國新聞傳播事業100年》(《國際新聞界》2000年12月第6期)
《五十年來中國新聞史研究的回顧與前瞻》(香港《亞洲研究》2000年9月)
《怎樣評價胡政之》(2001年12月12日香港《大公報》)
*《章太炎與中國報業》(《新聞傳播論叢》2001年第6輯)
《***功與互聯網》(《新聞與傳播研究》2002年第2期)
《美國記者的愛恨中國情結》(《國際新聞界》2002年第1期)
《副刊百年史》(2002年4月13日《人民日報》)
《胡政之――在黑白世界中徘徊的報人》(香港《時代傳媒》2002年第6期)
《中國加入WTO後大陸報業所面臨的發展機遇與挑戰》(新加坡《聯合早報》2002年8月11日)
《為大公報辨誣――應該摘掉大公報"小罵大幫忙"這頂帽子》(《新聞大學》2002年9月"秋季號")
《境外中國新聞史研究的新高峯》(2002年11月3日新加坡《聯合早報》)
《不為物移 不為已憂――紀念惲逸羣逝世25週年》(《新聞戰線》2003年第五期)

方漢奇主要著作

方漢奇 方漢奇
專著有《報刊史話》、《中國近代報刊史》、《報史與報人》、《中國新聞事業簡史》、《中國當代新聞事業史》、《中國新聞事業通史》、《新聞史上的奇情壯採》、《中國新聞事業編年史》等。
已發表的論文有《從不列顛圖書館藏唐歸義軍進奏院狀看中國古代的報紙》、《中國近代傳播思想的衍變》、《一代報人成舍我》、《章太炎與近代中國報業》、《中國新聞傳播事業100年》等130餘篇。傳記被作為辭條收入《中國大百科全書新聞出版卷》及《劍橋世界名人傳記辭典》、《(美國)世界名人錄》。

方漢奇獲獎記錄

方漢奇一般獎項

1980年被評為校先進工作者。
1984年被評為全國一級優秀新聞工作者。
1987年被評為全國優秀教師.同年被評為北京市優秀教師。
1991年起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
1996年獲韜奮園丁獎一等獎。
1997年再次被評為北京市優秀教師。
2017年9月28日,獲第六屆吳玉章人文社會科學終身成就獎。 [2] 

方漢奇學術獎項

①獲獎專著:
方漢奇 方漢奇
《中國近代報刊史》一書1987年獲吳玉章獎新聞學一等獎。
《中國新聞事業簡史》一書1996年獲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科研成果一等獎。
《中國當代新聞事業史》一書1996年獲高校文科優秀教材一等獎,1997年獲國家教委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
《中國新聞事業通史》(三卷本)一書2002年獲吳玉章獎新聞學一等獎,2003年獲高校人文社會科學優秀科研成果一等獎。其中的第一卷1994年曾獲北京市優秀科研成果一等獎。
《中國新聞事業編年史》(三卷本)一書2002年獲第十三屆中國圖書獎。
《中國新聞傳播史》(第三版)於2021年榮獲首屆全國優秀教材一等獎。 [5] 
②獲獎論文:
《新中國五十年來的新聞史研究》1999年獲全國記協"新中國新聞事業五十年百篇優秀論文獎"。
《章太炎與中國近代報業》2003年獲校優秀論文一等獎。
傳記被作為辭條收入《中國大百科全書 ·新聞出版卷》。(見1990年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出版的該書第102頁。)及1993年出版的《劍橋世界名人傳記辭典》、及同年出版的《(美國)世界名人錄》。

方漢奇成長故事

1926年12月,方漢奇先生出生於北京。先生之家乃是書香門第,祖籍廣東。祖父是前清秀才,外公早年留學日本,曾是魯迅交遊較多的的教育部同事。父親方少雲曾在國民政府參政會、立法院任職。母親林君璧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聽過魯迅的課,與劉和珍同班。
方漢奇先生出生時,祖父為他取名“方漢遷”,意在寄望孫兒能像漢代史學家司馬遷一樣。後因“漢遷”與“漢奸”諧音,常遭同學戲謔,外公便為他改名為“漢奇”。時局動盪,抗戰烽煙讓方漢奇先生的求學之路非常曲折。從小學到中學,他歷經西安、北京、香港、上海、重慶、汕頭等地,讀過14所學校,記憶最深的是北師大二附小。豐富的圖書報刊、文體活動,課上課下老師們都在説“勿忘國恥”,音樂老師教唱《畢業歌》等救亡歌曲都曾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方漢奇先生的博士生、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副院長王潤澤的印象裏,唯一一次看到方漢奇先生熱淚盈眶,是他講起上世紀30年代的一段往事。當時,全班師生集體到動物園遊玩,被幾名竊踞華北的日本軍人及其走狗公然攔住隊伍,調戲帶隊女老師,還打了老師兩個耳光。受此大辱,同學們立即罷游回校,都趴在書桌上號啕大哭。 [9] 
早在學生時代,方漢奇就嚮往做一名鄒韜奮、範長江式的著名記者。出於對新聞工作的愛好,他很早就開始集報。在集報過程中,他接觸到許多鮮為人知的中國新聞史料,中國新聞史研究領域的大片空白,使他情不自禁地涉足其間。大學畢業後進入上海新聞圖書館。為弄清上海藏報情況,他四處訪查,跑遍了當時上海的20多家公私立圖書館,編寫出版了《上海各圖書館藏報調查錄》一書,為人們查找利用報刊資料提供了方便。1953年方漢奇調入北大新聞專業任教,先後參與開設和講授了《中國新聞事業史》、《中外資產階級新聞思想研究》、《名記者研究》、《港台及海外華人報紙研究》等課程。他的課堂教學,內容豐富,思路明晰,語言生動,深入淺出,受到學生普遍讚揚。他博聞強識,誨人不倦,在新聞界有“活字典”之譽。凡有詢問古今新聞事業之人和事者,他都不計時間、精力,有問必答,有求必應,來信必復,來訪必見,其學問道德,堪稱師表。
1958年,北大新聞專業整體併入人大,一場場政治運動不斷襲來。他盡力排除干擾,繼續“教課做資料”。70年代中後期,華夏神州春回大地。50多歲的方漢奇先生厚積薄發,迎來學術的春天。1978年是個轉折年。當年,為給中國人民大學建校30週年獻禮,方漢奇先生想寫一本《中國近代報刊史》的“小冊子”。他本來準備寫七八萬字,寫起來卻一發不可收。兩年後,這部50多萬字的《中國近代報刊史》才完成,書中涉及報刊500餘種,報人1500餘名,糾正前人著述失誤200餘處,被新聞學界認為是繼戈公振的《中國報學史》之後又一中國新聞史權威著作。
之後他組織編撰《中國新聞事業通史》,耗時13年,前後50多人蔘與,是新中國新聞學科第一個有外文譯本的專著。而後又組織編撰《中國新聞事業編年史》,歷時超過20年。這兩部著作後被譽為“中國新聞史學界的里程碑”。由他主編的《中國新聞傳播史》,成為迄今國內外流傳最廣、發行量最大的中國新聞史方面的教材。王潤澤教授説:“這些基礎性研究對於後來的研究者是功德無量的,就像第一幅地圖,標記了重要的礦產、河流所在位置。”
上個世紀80年代,新聞學被列在文學門類的中國語言文學一級學科內,沒有自主性。如何體現新聞傳播學的合法性,成為方漢奇先生思考最多的問題。他擔任首屆新聞傳播學科評議組召集人後帶領眾人多方爭取,終於將新聞學升為一級學科,這為以後新聞傳播學的大發展提供了學科制度上的保證。1989年,方漢奇先生和復旦大學教授寧樹藩先生等一起發起成立國家一級學會——中國新聞史學會,並擔任第一、二任會長。如今,中國新聞史學會已經發展成為國內最大的新聞傳播學學術團體,是我國新聞傳播學領域唯一的全國一級學術團體,學術視野現已擴展到新聞傳播學的各個領域,目前共有二級學會22個。 [10] 
方漢奇治學勤奮,厚積薄發。他手摘筆錄幾十年不輟,至今,分門別類、寫滿蠅頭小字的新聞史卡片已累積十萬餘張。居室中四壁皆書,是國內外收藏中國新聞史書刊最多、最全的個人。在勤奮治學的基礎上,先後撰寫和主編了《報刊史話》、《中國古代的報紙》、《中國近代報刊史參考資料》、《中國新聞事業簡史》、《邵飄萍選集》、《中國近代報刊史》、《報史與報人》、《中國當代新聞事業史》、《中國新聞事業通史》、《中國近代新聞事業史事編年》、《中國新聞人物誌》、《中國新聞事業編年》等教材和著作。其中,《中國近代報刊史》一書對中國近代新聞事業的產生和發展作了科學、系統的記述,涉及報刊500餘種,報人1500餘名,糾正前人著述失誤200餘處,受到海峽兩岸新聞學界高度評價和國外新聞學界的注意,被認為是繼1927年戈公振的《中國報學史》之後又一中國新聞史權威著作;《中國新聞事業簡史》是建國以來第一部公開出版的大學新聞事業通史教材,被各新聞院系廣泛使用,是迄今國內外流傳最廣、發行數量最大的中國新聞史專著;《中國新聞事業通史》是中國迄今規模最為宏大的新聞史專著,代表了當前中國新聞史研究的最高水平;《中國當代新聞事業史》一書則填補了中國新聞史教材中當代部分的空白。
方漢奇在海內外刊物上共發表論文百餘篇。其中《從不列顛圖書館藏唐歸義軍進奏院狀看世界現存的最古老的報紙》一文,首次論證了該進奏院狀是世界現存的最古老的報紙,為中國古代報紙產生於唐代提供了佐證;《邵飄萍是共產黨員》一文根據新發現的大量史料,明確了邵的共產黨員身份;其他如《新聞學是歷史的科學》、《中國報紙始於唐代考》、《中國近代傳播思想的衍變》、《大陸新聞教育》等文,發表後在學術界和新聞傳播界均產生較大反響。例如,他認為中國報紙起源於唐朝,而不是像有些有影響的新聞史專著所説起源於漢朝;他認為中國的民辦報紙起源於北宋,而不是南宋;他認為朝報、邸鈔、閣鈔、雜報、狀報、除目、京報等都是古人對封建官報即邸報的異稱,並不是獨立於邸報之外的一些報紙;他認為中國民間報房出版的京報,起始於明朝中晚期的萬曆年間而不是傳統説法的清初;他認為邵飄萍不宜歸入資產階級報人一類,而林白水雖然死於軍閥屠刀之下,卻不宜評價過高。這些觀點,都在新聞史學界引起重視,其中多數已為國內外中國新聞史研究工作者所接受。

方漢奇人物事件

2017年9月,方漢奇先生榮獲“吳玉章人文社會科學終身成就獎”,獎金100萬元。剛領完獎,他就決定把獎金悉數捐給中國新聞史學會,支持學術研究。結果轉賬當天,銀行工作人員如臨大敵,以為眼前這位白髮老人遭遇詐騙,陪同人員也被當成騙子“審問”,就差報警了。這段經歷被媒體冠以“冬日裏最暖心的烏龍”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席捲全球,方漢奇先生説:“響應黨和政府號召宅家工作,關注時局,是我基本的實際行動;抓緊時間看博士論文,指導博士生完成他們的學業,是我在抗疫中幹得最多的工作。” [8] 
2022年1月25日,一則題為“96歲大陸新聞學泰斗方漢奇先生和島內98歲新聞學泰斗李瞻先生拜年”的短視頻在海峽兩岸新聞學界、業界引發關注。作為兩岸新聞學界泰山北斗級人物,方漢奇、李瞻兩位世紀老人早已桃李滿天下,也一直緊緊關注着互聯網時代的新聞行業步伐。 [12]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