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方法的根源

鎖定
《方法的根源》所描寫的歷史環境是1913年至1927年,也就是作者的青少年時代。小説前幾章主要採用了第一人稱,即由主人公、拉丁美洲某國總統——首席執政官介紹他在巴黎的奢侈生活。不久,由於國內發生了武裝暴亂,總統被迫離開法國回到美洲。
中文名
方法的根源
年    代
現代
作    者
阿萊霍·卡彭鐵爾
體    裁
長篇小説

方法的根源內容概要

清晨,旅居巴黎的拉丁美洲某國獨裁者(首席執政官)在豪華的卧室裏悠然醒來,侍者隨即端來咖啡和早點,考究的絲絨窗簾被徐徐拉開,陽光透進金碧輝煌的寓所。首席執政官一邊閲報,一邊品嚐法式早點。他精通法語,酷愛書本,有很高的藝術造詣。他崇拜西方文明,曾廣泛涉獵歐洲哲學、文學和歷史著作。他擁有數不清的財產。他終日出沒於巴黎最高級社交場所,揮金如土。為了維護他的權貴與奢侈,他豢養了一大批走狗——六百五十六名將軍和一支裝備精良的隊伍,藉以控制遠隔萬水千山的祖國。至於那些將軍如何為非作歹、互相傾軋、使人民慘遭塗炭,他全然置若罔聞,無動於衷。然而,好景不長,部下阿道夫,加爾萬將軍在國內發動了武裝叛亂,要推翻他的統治。消息傳來,他暴跳如雷,當即啓程回國。為了給扳亂者以致命的打擊,他神不知鬼不覺地在一個出人意料的海灘登陸,並用假護照瞞過海關。他用最秘密、迅捷的方式組織力量戡亂,居然很快擊潰了叛軍,活捉了加爾萬,並將他扔進海里餵了沙魚。此後,他下令將一切圖謀不軌、形跡可疑者處以極刑。於是白色恐怖的陰霾籠罩了全國。一些散兵遊勇被抓住後,當即被開膛示眾;有的則被剝去衣服拉到屠宰場用鈎子倒掛起來。大屠殺的消息傳到國外,立即引起了國際輿論的譴責。歐洲報刊連篇累牘地報道了這次慘絕人寰的暴行,甚至刊登了大量散發着血腥味兒的照片。人們稱首席執政官為殺人魔王。在一片責難聲中,首席執政官無顏再回巴黎,他病倒了,被送往美國治病。然而他對美國人極不信任,因為在他看來,美國仍是個未開化的野蠻國家。不久,世界大戰爆發了。歐洲在戰火中燃燒,卻給首席執政官帶來了意想不到的好運。蔗糖、咖啡、可可和香蕉在國際市場的價格直線上漲,加上外國資本大量湧入,首席執政官的國家空前地繁榮起來,錢多得花不完。面對自天而降的繁榮景象,首席執政官樂不可支。他誤認為所有這些都是自己英明統治的結果,況且,他的部長、將軍們不斷為他歌功頌德、便忘乎所以,以超人自居並異想天開地要一展宏圖,把全國的農村都變成花園城市。為此,他一一罷免了各部部長,廢除了議會,獨攬了大權。誰知大戰剛一結束,咖啡、蔗糖、可可和香蕉的價格就急劇下跌,形勢急轉直下,國民經濟一蹶不振,首席執政官的奢侈生活眼看就要難以為繼。而且禍不單行,民主進步思想潮水般湧進他的國家,人民覺醒了。終於,在全國人民的一片討伐聲中,首席執政官倉皇出逃,孑然一身回到巴黎。在那裏,在他唯一的美洲傢俱——吊牀上孤獨地死去。 [1] 

方法的根源作品鑑賞

作品從而改用第三人稱敍述獨裁者如何打着尋求國泰民安的幌子,按照其“生存的法則”和“方法的根源”,不擇手段地鎮壓異己。《方法的根源》是當代拉丁美洲反獨裁小説的代表作之一。首席執政官是它的主人公,他再也不是十九世紀文學中枯朽乾瘦、不學無術的考迪羅,而是一位躋身於巴黎上流社會,道貌岸然,風度翩翩,在古典音樂、歌劇、雕塑、繪畫和近代科學、哲學、外交方面頗有造詣,並且精通法語的某國元首。他博學多才,是個極為複雜而矛盾的人物。他有聰明、能幹、慷慨、大度和不乏理智的一面,也有野蠻、殘忍、虛偽、愚蠢和原始的另一面。他既是個注重禮節、舉止不凡的人物、又是個嗜血成性、武斷專橫的暴君。卡彭鐵爾本人曾多次表示,首席執政宮是典型的拉丁美洲獨裁者,他集中了馬查多、古斯曼·布蘭科、西普里亞諾·卡斯特羅、埃斯特拉達·卡夫雷拉、特魯希略·莫利納、波菲利奧·迪亞斯、安納斯塔西奧·索摩查和胡安,維森特·戈麥斯的特徵。卡彭鐵爾抓住了拉丁美洲獨裁者的主要特徵,用客觀的、一分為二的筆觸讓自己的情感在刻畫人物形象的過程中自然地流露出來。為此,《方法的根源》不僅擯棄了十九世紀反獨裁小説的臉譜化的誇張,而且較本世紀前兩部重要的反獨裁小説《暴君班德拉斯》和《總統先生》也有了新的突破。首先,《方法的根源》先後用近三分之一的篇幅渲染了拉丁美洲獨裁者賴以存活的歷史和現實環境。而且寫得既深刻又形象。譬如:“一切都在變,而且變得匆忙。戰爭(指第一次世界大戰)才打響幾個月,電燈就取代了油汀,浴盆取代了池溏,可口可樂取代了水果汁,輪盤賭取代了老骰子,葫蒜店變成了鱗粉店,趕驢送信的駕駛起了郵車,趕馬車的開起了轎車,它們在日漸狹窄和彎曲不平的馬路上不停地響着喇叭,許久才好不容易駛進那新命名的,林蔭道,於是成羣的山羊四處逃竄……”疏疏幾筆,二十世紀初葉拉丁美洲某國的歷史狀貌躍然紙上。一戰帶來的繁榮、社會生活的歐化和與之並存的原始狀態在作者敏捷而又風趣的筆下一目瞭然,同時又令人大可回味。典型的環境為刻畫典型的人物奠定了基礎。卡彭鐵爾正是在這一基礎上極力避免了口號式語言和宣言式議論,力求客觀,逼真,以便使人物成為既有個性又有共性的拉丁美洲獨裁者的典型形象。小説為此常常藉助獨裁者的內心獨白,以表現他的性格特徵。於是遂有了我們眼前的首席執政官。他十分推崇法蘭西文化,熟諳西方哲學扣古代歷史,他的足跡遍及巴黎的展覽館、歌劇院。他非常崇拜那些“發達民族”,喜愛巴黎的藝術品、巴黎女人以及她們身上的華麗服飾。他沉醉於法國上流社會的奢侈生活,但卻無論如何改不了那睡吊牀的習憤。他生活考究且有規律,早上喝什麼、中午吃什麼都有規定,洗澡的時間是每天晚上六點三十分。同時他又很迷信,他認為國內長期不寧以致發生武裝叛亂,“跟遇到倒運的聖維森特·德保爾的修女有關,還有她的頭巾、她的披肩,還有自己在一家老古玩店看到的橡皮骷髏……”。然而,他最終又是個迫害狂,是個權慾薰心的劊子手。面對四起的叛軍,他不再考慮新科爾多瓦的女牧神會不會饒恕他、接受他的懺悔,而是無情地鎮壓,使生靈塗炭。為了維護其反動統治,他原形畢露,判若兩人。他槍斃了起義將領,然後將其屍體拋入大海喂沙魚。他殘酷地屠殺了肇事的學生和羣眾,並且禁止其家屬為之慟哭哀傷。同樣,為了切身利益,他甚至很不歡迎美國人的“幫助”,説:“這些美國佬總是空手而來,滿載而歸”。總之,《方法的根源》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反獨裁佳作,大膽地剖析和針砭了獨裁統治,塑造了迄今為止拉丁美洲文學史上最完滿、最生動的藝術形象之一,首席執政官,它反映了作者高度的洞察力,體現了人民的力量。它是拉丁美洲反獨裁小説中第一部以人民的勝利和獨裁者的失敗而告終的現實主義的作品。 [1] 

方法的根源作者簡介

阿萊霍·卡彭鐵爾(1904—1980),古巴小説家、散文家、音樂理論家、外交活動家。父親是法國建築師,愛好文學;母親是俄國人,曾學醫,並通音樂。1921年入哈瓦那大學工學院攻讀建築,同時學習音樂。1922年父親破產,父母離異,不久即輟學,全力投身新聞、藝術評論及文學創作。1922年起,正式發表作品。1924年,任古巴《公告》雜誌編輯部主任。1926年,應墨西哥政府之邀,參加拉丁美洲新聞家代表大會,以年青有為、見解精闢、筆鋒鋭利博同行讚賞。1928年,與著名詩人馬裏內略等創辦《前進》文學期刊。同年因反對馬查多獨裁統治被捕入獄。獄中寫長篇小説《埃古·揚巴·奧》(古巴黑人士語,意為“耶穌,拯救我們!”)初稿,描繪了古巴黑人帶有濃重魔幻色彩的生活。該書於1933年在西班牙出版。出獄後卡彰鐵爾流亡法國。1943年移居海地。1945年去委內瑞拉,從事新聞及教育工作。1959年古巴革命勝利後回國。曾歷任古巴全國文化委員會副主席、作家和藝術家協會副主席、國家出版局局長、駐法大使。1975年獲墨西哥雷那斯圖國際文學獎,1977年獲西班牙塞萬提斯文學獎,1979年獲法國梅迪契最佳外國作品獎。卡彭鐵爾是拉美文壇提出“神奇現實主義”的第一人,他認為整個拉美歷史即神奇現實的編年史,作家可熔現實與幻想、歷史與寓言、理性與想象、生與死於一爐,冶煉出既有神秘的魔幻色彩、又充分反映現實的作品。其重要作品有長篇小説《迷失的足跡》(1958)、《啓蒙世紀》(1962)、《方法的根源》(1974)、《巴羅克音樂會》(1974)、《春天的獻祭》(1978)、《豎琴與陰影》(1979),中篇小説《人間王國》(1949)、《追蹤》(1956),音樂評論集《古巴的音樂》(1964)等。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