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方成培

鎖定
方成培(1713—1808),字仰松,號岫雲,安徽歙縣人。清代戲劇作家。方氏精通詩詞,酷愛戲曲,一生著作甚豐。據《安徽文獻書目》記載,其著作有《雷峯塔傳奇》四卷、《香研居詞麈》四卷、《香研居談咫》一卷、《聽奕軒小稿》三卷、《方仰松詞榘》十六卷等。此外,還著有《雙泉記傳奇》、《誦詞記疑》、《鏡古續錄》、《記後巖學詩》等。方氏所有的著作中,《雷峯塔傳奇》最為著名,後人改名為《白蛇傳》。 [2] 
本    名
方成培
仰松
岫雲詞逸
所處時代
清朝
出生地
安徽徽州歙縣(今安徽歙縣)
出生日期
1713年
逝世日期
1808年
主要作品
《聽奕軒小稿》、《香研居詞麈》

方成培人物才能

方成培 方成培
方成培善詞曲,論詞律音呂尤精,著有 《聽奕軒小稿》 、 《香研居詞麈》 、 《香研居談咫》、 《方仰松詞榘存》等。戲曲作品有傳奇《雙泉記》和《雷峯塔》 2種,前者在清代被列為“違礙書籍”,今不傳,後者今存。《雷峯塔》是方成培的代表作。黃圖珌《雷峯塔》問世之後,曾被梨園改編。1765年乾隆南巡時,兩淮鹽商“延名流數十輩,使撰《雷峯塔》傳奇”( 《清稗類鈔》 ),出現了又一種新本。稍後,方成培認為這種本子“辭鄙調偽”而重新改作,自雲“遣詞命意頗極經營,務使有裨世道以歸於雅正”(《雷峯塔傳奇自序》)。修改後的本子在場次結構上有所調整,改寫了曲詞賓白並補入每出的下場詩,但在戲劇衝突和人物形象方面無大更動。同黃圖珌的《雷峯塔》相此,1765年的本子和方本新增了“求草”、“水斗”、“斷橋”等重要場次,故事情節更完善,白蛇形象更完美,劇中的法海則成為破壞他人幸福的惡勢力的代表人物,因而作品的思想性也有了進一步的提高。先生與翁方綱有舊,翁有〈跋餘忠宣篆鄭公釣台字〉一文可見其概,考其生卒,並略見其生平「好古懷賢」之志,而非但以戲曲長也.乃亦善於搨拓雲。

方成培成長經歷

方成培的家庭是徽州那種重視耕讀的殷實人家。他自幼體弱多病,曾去六甲嶺上(如今的擱船尖),閉關學習《黃帝內經》,在十門九不鎖接觸到道家的金關玉鎖 養生之法。又在 雲心寺 接觸到維摩禪,此後,他一直對醫學很關注,與名醫鄭梅澗交往甚密,將鄭氏家傳的喉科醫案,撰成《重樓玉鑰》2卷,民間廣為傳抄。後又採輯諸書,參以己見,寫成《重樓玉鑰續編》2卷。在道光十八年(1838),鄭氏後人鄭承翰將其刊行,被證明很有醫學價值。在此同時,他博覽了家藏的經典和諸子百家的文章。及長,他的藝術天賦逐漸顯現出來。他研究了方臘的三角戲,對音律有了更深的理解,曾彙集諸家詞曲,進行考證與修訂格律,編成《詞榘》26卷。又為《準律》補寫殘缺部分。
方成培 方成培
他一生著作頗多,有傳奇《雷峯塔》、《雙泉記》等,詩評筆記《誦詩記疑》、《鏡古續錄》、《記後巖學詩》、《聽奕軒》、《詞塵》等。其中,《雷峯塔》傳奇在20世紀中葉被評為中國古典十大悲劇之一。方成培亦在中國戲曲史上成為令人矚目的劇作家。20世紀90年代中國戲劇出版社出版的張庚、郭漢成所編的《中國戲曲通史》已經給了方成培的創作成就以很高的評價:“……方本才使得白蛇故事成為一個真正的大悲劇,並以其悲劇衝突的深刻性和獨特性,光照於當時的劇壇,征服了廣大觀眾。”(見該書第972頁)而且,從方成培的《雷峯塔》傳奇在當代的使用頻率與影響來看,他的劇作家的聲望有繼續攀升的趨勢。
《雷峯塔》傳奇源自白蛇的故事。這類故事在我國古代的神話中很常見。在《山海經》、唐代《博異志·白蛇記》裏都有蛇或白蛇變人的傳説。這裏的蛇還是一個邪惡的,令人恐怖的形象。在九百年前的南宋,白蛇被鎮在雷峯塔下的事已由老百姓的口頭傳説演變成了話本,即《雷峯塔》。後在明末被馮夢龍收在他編的平話總集《警世通言》的二十八卷,題為:《白娘子永鎮雷峯塔》。明代中期,嘉靖年間的杭州,有盲人攜琵琶説唱《雷峯塔》。這時人們已對壓在雷峯塔下的白娘子給予了深深的同情。

方成培個人成就

右「鄭公釣台」四篆,後題「武威餘闕」四小字,亦篆書,泐甚。歙人方仰松成培手搨以寄予者。考鄭師山集〈富登釣台記〉:「歙南山水最勝,淛江出焉,由淛源百餘裏至縣境,曰富登渡。一石巍然出江上,勢欲飛入江中。予往來其處,每一登臨,或坐或釣,輒徘徊不能去。人因名鄭公釣台石。淮閫餘公廷心篆隸妙天下,聞予之有是石,公大書『鄭公釣台』四字以為寄。至正十有六年秋八月,始刻之台前,而記其所以得名之故,鐫諸後石。里人鮑葉為予結草堂其側。是月辛未記。」按餘忠宣公以至正十二年出守安慶,故此記稱淮閫也。辛未是至正十六年八月二十三日,此在餘公死節之前二年也。後一百二十七年,當明成化十八年壬寅,程篁墩為作詩,且於台前作亭,榜曰「仰止」,摹拓篆書,裝潢成冊,於宏治癸丑自題其後,一時和者有云間張駿、蕪湖胡爟、棠樾鮑楠、餘姚陸相諸人,而沈石田復為詩及圖以傳之。今又三百年,此跡竟無知者。方君好古懷賢,手拓相寄,良可感也。賦詩報之。忠宣、廷心者餘闕也,師山鄭玉也,篁墩者程敏政,石田沈周也。

方成培主要作品

方成培《雷峯塔傳奇》

方氏所有的著作中,《雷峯塔傳奇》最為著名,後人改名為《白蛇傳》。
關於白蛇的神話故事,早已在江南一帶民間流傳。但最早記載這個故事的是《清平山堂話本》中的《西湖三塔記》,約產生於宋末元初。到了晚明,馮夢龍編的短篇小説集《警世通言》中收錄了《白娘子永鎮雷峯塔》。同時,出現了陳六龍所撰的《雷峯記傳奇》,這是最早的關於白蛇故事的戲曲。明末戲曲評論家祁彪佳在其著作《曲品》中評論此劇説:“相傳雷峯塔之建,鎮白娘子之妖也,以為小劇則可,若全本則呼應全無,何以使觀者着急,且其詞亦欲笑顰華贍,而疏處尚多。”從祁氏的評論來看,該劇僅是個不太成熟的小戲。但不管怎麼説,明天啓、崇禎年間已經有了以白娘子為題材的戲曲,遺憾的是《雷峯記傳奇》已經失傳。
清乾隆三年(1738年),曾任杭州府同知的黃圖必刻本《雷峯塔傳奇》問世,共二卷三十二折。黃本雖有可取之處,但作為一部完整的戲曲來看,仍有不少欠缺。更主要的問題是竭力宣揚因果報應論,給這個美麗的神話故事蒙上了濃厚的因果論迷霧。尤其是將白娘子寫成了滿身妖氣的邪妖,伶工和觀者很不喜歡,其最後被鎮於雷峯塔底的悲劇命運,無法令人同情,乃此劇的最大敗筆。
方成培認為黃本“在知音者翻閲,不免攢眉,辭鄙調訛,末暇更卜數也。”從方氏的這段話來看,黃本存在問題太多,難以數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方成培創作的《雷峯塔傳奇》問世,共四卷三十四出。方本比黃本有了很大的進步,歸納起來,方氏着重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了再創作。
方成培 方成培
1、對該戲的場次進行刪增,重新確定了戲劇結構。刪除了《描真》等幾齣無關緊要的戲,新增加了《夜話》、《端陽》、《求草》、《斷橋》等幾齣戲。《夜話》是一出較好的抒情戲,前半出寫白娘子與小青夜間的對話,反映了白娘子對於許仙愛情的擔心,將其心理活動描寫的相當深刻;後半出寫白娘子與許仙在庭前月下喁喁談情,纏綿恩愛。白娘子最後一句“圓缺恨娑羅,休輪到我”,直接向許仙吐露了對前途和愛情的憂慮。增加此齣戲起到了前後包羅的作用,有翰衍濤洄之效。《端陽》是一出重場戲,俚中見雅。寫端陽節許仙請白娘子飲雄黃酒,白娘子知道飲酒的後果,開始不肯喝,在許仙一再勸説下,終於喝多了,現出了白蛇原形,嚇死了許仙。為救許仙,身懷六甲的白娘子決定千里迢迢赴嵩山求藥,反映了白娘子對許仙的一片深情,實為白娘子受折磨的開始。《求草》寫白娘子歷經艱辛,在嵩山求仙草時差點兒被眾仙所殺。最後終於取回了仙草,救活了許仙。這齣戲將白娘子寫成了一個為了愛情不顧自己生死,勇敢的女性形象。《斷橋》是全劇藝術創作中成就最高的一齣戲,深刻、細緻地刻劃了白娘子對許仙薄倖的責難,而又痴心不改,無限愛憐的矛盾的思想感情,令人對白娘子深表同情,同時也寫出了小青剛介、正義的性格,因而這齣戲膾炙人口。總之,增加了幾齣戲,豐富了劇情,該戲大為增色,尤其是在情字上做文章,使整部戲隨着人物感情的起伏而跌宕有效,大大增強了此戲的可看性,足見方氏會寫戲,善於寫戲,獨具匠心。
2、重新塑造了白娘子這個藝術的形象。方氏筆下的白娘子不再是個多情、勇敢、善良、可愛的女性形象。同時反映了白娘子是個叛逆女性,為了追求愛情,主動向許仙求愛,受盡折磨且堅貞不屈,敢於向以法海為代表的邪惡勢力作殊死鬥爭,深刻揭示了以男性為中心的封建宗法制度對婦女的壓迫。白娘子以新的藝術形象出現後,立即得到了廣大觀眾的認可和喜愛,並與其產生了強烈的感情共鳴,為其喜而喜,為其悲而悲,為其恨而恨,為其泣而泣,為其不平而鳴不平。就連魯迅先生也為白娘子的命運憤憤不平。他説:“凡有田夫野老,蠶婦村氓,除了幾個腦髓有點貴恙的之外,可有誰不為白娘子抱不平,不怪法海太多事的?”方氏將白娘子塑造成一個完美的、典型的感人至深的中國女性形象,是方本獲得巨大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
3、對曲、白進行了再創作。用方氏自己的話説:“原本曲改其十之九,賓白改其十之七。”由此可見,唱詞和説白基本上都是方氏重寫的。方氏所寫的唱詞、説白更加精煉,人物個性更加鮮明,更富有文采,且雅俗共賞。比如原戲中寫許仙在蘇州藥店裏當夥計,有一出《藥賦》,曲、白用一百四五十種中藥名堆砌而成,既冗長又枯燥乏味。方氏將《藥賦》刪去,重新寫了唱詞《蓮花落》,既簡潔,又趣意盎然,同時又反映出了當地民間俗曲的風調。 [3] 

方成培作品評價

方成培,作為一位徽籍的古代文人,將當時流傳於民間的《雷峯塔》傳奇梨園演出本,刪改重編成一出完美盡善的愛情悲劇。此本在乾隆三十六年(1771)刻版刊行。由於方本《雷峯塔》傳奇反映了人民的願望,表達了最廣大觀眾的審美趨向,在幾百年裏廣為流傳,成為舞台演出本中的經典,也是源源不斷的改編的模本。20世紀中期,方本《雷峯塔》傳奇樹立了在世界戲劇史中的地位,成為中國古典十大悲劇之一。
方成培的《雷峯塔傳奇》是個非常優秀的劇本,取得了很高的藝術成就,歷經200多年,人們喜歡看這個戲,可見其藝術魅力之所在。後人雖對劇情有所修飾,但是誰也沒有懷疑過方本是《白蛇傳》的真正母本。直到現在,京劇、崑曲中經常上演的《盜仙草》(即《仙草》)、《斷橋》等摺子戲,和方本完全一樣。但是,由於受到歷史的侷限,方本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尤其是沒有徹底擺脱生死輪迴、因果報應的觀念。然而,不足之處和糟粕與這部戲的藝術成就相比,畢竟是次要的。人無完人,金無足赤。現代人不能用現在的思想觀點苛求或責難18世紀的人及其作品,如果這樣就不是歷史唯物主義者,而是個虛無主義者了。 [1]  [3] 

方成培出版圖書

方成培中國十大悲劇

《竇娥冤》——元朝關漢卿
《趙氏孤兒》——元朝紀君祥
《精忠旗》——明朝馮夢龍
《清忠譜》——清朝李玉
《桃花扇》——清朝孔尚任
《漢宮秋》——元朝馬致遠
《琵琶記》——元朝高則誠
《嬌紅記》——明朝孟稱舜
《長生殿》——清朝洪昇
《雷峯塔》——清朝方成培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