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方德植

鎖定
方德植(1910~1999),浙江瑞安人。數學家。1924年考入浙江省立第十中學就讀,數學成績名列前茅。1928年因在温州發起組織抵制日貨的運動遭政府迫害,遂去上海。1929年以同等學力同時考取中央大學、交通大學、上海勞動大學、浙江大學。選入浙江大學,師從數學家陳建功、蘇步青教授。1933年大學畢業,留浙大任教,用英文撰寫了引起國內外同行注目的論文《定撓曲線的一個特徵》,發表於日本《東北數學雜誌》,不久被中日多種教科書採納。1936年晉升為講師,得教育部的科學論文獎金,並被選拔為中華文化教育基金董事會研究員。研究集中在射影微積分幾何,發展了平面曲線和空間曲線的射影微分幾何學,發現了空間曲線的射影曲率和曲率形式的新的幾何意義。多篇論文刊發於日本、意大利和國內學術刊物上,贏得中外數學界的讚賞。抗戰爆發後,隨浙大內遷,顛沛流離,但始終教學如常。1940年應聘為福建師範專科學校副教授。1942年,被時遷福建建陽的暨南大學聘為數理系教授、系主任,此後一直在廈大任教。1952年數理分系,任數學系系主任。1956年後,又兼函授部主任,並倡議成立廈門市數學會,自任理事長,創辦《廈門數學通訊》,陳景潤即為該系學生。其主要學術貢獻集中在射影微積分幾何領域,出版學術專著和教材共16部。生前是廈門市政協委員,福建省數學會名譽理事長,教育部高等學校理科數學、力學教材編審委員會委員。 [2] 
(概述圖來源 [3] 
中文名
方德植
國    籍
中國
出生地
温州市瑞安
出生日期
1910年
逝世日期
1999年
畢業院校
浙江大學
職    業
教師
研究領域
幾何學、數學教育研究

目錄

方德植人物生平

方德植生於1910年,是浙江瑞安縣人。小學時就表現出數學天賦,中學時數學成績始終名列前茅。少年的方德植已萌發了獻身祖國數學事業的宏願。1929年,他以同等學歷同時考取了南京中央大學、上海交通上學、上海勞動大學、浙江大學。當時已有名氣的陳建功教授正應聘浙江大學,並準備和蘇步青博士共同在浙大建立培養數學教學人才的基地,方德植於是選擇進入浙大攻讀。
1933年,方德植在浙大畢業,留校擔任陳建功教授的高等微積分和蘇步青教授的高等幾何課程的助教。不到一年時間,方德植就用英語寫出了一篇引起國內外同行矚目的論文:《定撓曲線的一個特徵》,這一成果被許多國外數學家引進了他們編寫的教科書。方德植接着又發展了平面曲線和空間曲線的射影微分幾何學,發現了空間曲線的射影曲率和曲率形式的新的幾何意義。寫於1936一1939年的這些論文相繼發表於中國、日本、意大利的數學期刊,被美、德、日等國數學家視為科研新成就,在他們的專著和論文中廣泛援引和採用。
方德植在繁忙的教學工作之餘廢寢忘食搞研究。其時他由助教提前升為講師,分擔了陳建功和蘇步青兩位教授的部分課程,有段時間甚至一人擔任五門課的任務。抗日戰爭時期,浙大內遷,條件十分艱苦,且空襲頻繁。而方德植的教學科研從未間斷,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張素誠研究員、北大數學研究所所長程民德教授、杭州大學數學系主任白正國教授、鄭州大學數學系吳祖基教授都是方先生這一時期的學生,得到方先生的教益。
1943年,方德植得悉廈門大學遷到長汀後,在薩本棟校長領導下,教學環境和教學秩序都比較安定,教學質量為全國榜首,就應聘到廈大擔任數理系教授。當時數學教師缺少,數學課由物理專家薩校長擔任。方德植來了後,一下就開出高等微積分、高等幾何、高等代數三門課。從那時起,二、三、四年級的數學課,全由他一人擔任,有時一學期甚至要擔任四門課的教學。
新中國成立後,廈大數學系從數理系分出獨立,方德植任數學系主任。他的振興祖國數學事業,提高中華民族數學水平的宏願得到進一步激勵。他興奮不已,立即提倡成立廈門市數學學會,親自出任理事長,親自創辦《廈門數學通訊》,為辦好廈大數學系,在制訂教學計劃,建立工作規章制度,加強圖書資料、改善教學環境、整頓教學秩序、提高教學質量諸方面,方德植都付出了大量心血,他特別強調師資隊伍的提高建設,認為這是辦好數學系最重要的核心工作。為此,在狠抓數學的同時,也狠抓教師的科研。他親手組織教師討論班,定期討論,自此成為數學系一種雷打不散,堅持幾十年的獨特製度,他自己身體力行,在每週至少有14課時的繁重教學併兼任行政工作。同時,還擠出兩天時間,保證科學研究。這一時期,他翻譯出版了俄文版希洛夫著的《向量分析講義》前六章,德文版柏拉斯凱著的《微分幾何引論》發表了《關於曲面的初等形式和射影素的新定義》、《論一致曲面的特徵》《論曲面的規範直線》、《關於一對相交空間曲線的一個射影協變二次錐面》、《兩條相交的空間曲線》《關於具有高階奇異點的某種平面曲線對》等十幾篇論文,以自己嚴謹的教學和出色的科研成果、一絲不苟的治學作風,為教師作出了楷模和表率。
在方德植先生的帶領下,經過全系師生的共同努力,廈大數學系出現了團結奮發,蒸蒸日上的局面,逐步形成自己優良的教風和學風,成為新中國數學界一支生氣勃勃的勁旅,教學和科研都有突出的業績,1955—1957年間,廈大數學系一再受到高教部的表揚和兄弟院校的稱費,被譽為祖國“東南的數學花朵”。高教部介紹了廈大數學系,並派專人來了解和總結廈大數學系培養師資的經驗。《光明日報》記者採訪了數學系,作了專題報導。廈大數學系的成就舉世矚目,1958年在英國愛丁堡召開的國際數學家大會,特來函盛情邀請廈大數學系參加。
黃夥泉教授是畢業於廈大數學系這一時期的學生,且曾是方德植先生數學課的科代表,畢業留校工作後又一直在方德植先生的培養指導下,黃教授發現了“線性時變系統的穩定判別定理”,後取名為“廈門定理”。一談起方德植先生,他就很動情,對方德植先生一輩子致力於數學事業,嘔心瀝血為學生傳道、授業、解惑的崇高獻身精神心感身受。他説:“我上了三年的方先生數學課,第一年數學分析,第二年微分幾何,第三年變分學,變分學方先生採用俄文原著打印成講義,讓同學們既學了數學,又學了俄文。方先生每週14課時,親自開基礎課,授課時數這麼多,這在當時全校教授中是少見的,何況他還是我們的系主任。”“到了期末,這三門課除了筆試外還要口試。口試時每名同學要回答由淺入深的三個問題,第一題是基本概念,第三題則是啓發學生髮揮創造性思維。全班70名同學,口試題目很少有重複的。”“70個同學,每人三題,先生要出210道題,口試過程中,還隨時提問。你想,只要一次口試,事先的設計,先生要花多少心血!就連口試試卷,都是他親筆書寫。先生的字我很熟悉。”黃教授激動地説:“方先生給上三門課,總共700多節課時,風雨無阻,沒有缺過一堂課,也從未遲到過。有一年,先生動了痔瘡手術,上課在黑板上示範演算時,我們發現他強忍痛楚。我是科代表,代表同學們請求他回家休養一段,他就是不肯,咬着牙硬是堅持天天來上課。”方德植先生家住鼓浪嶼,大家知道,從鼓浪嶼到廈大,五十年代並不容易,六十年代以後更慘,直到九十年代後半期廈門公交公司開通了許多線路,從鼓浪嶼到廈大才有多班次的公共汽車。
半個世紀以來,方德植先生就這樣不辭勞苦,日夜奔波在這條又是船又是車的旅途上,從人生的青壯期直到耄耋之年,用數字計算,這裏有多少個趕路的旦夕晨昏,有多少次車船的飄搖顛簸!在“左”傾路線統治和“四人幫”肆虐的歷史年代,賢愚倒錯,人妖顛倒。這個年代既然張揚浮誇作假,憎惡誠實正直,既然只需奴才,害怕英才,那麼,越有正義感,越是秀出,越是典型,就越不隨波逐流,越備受摧殘。正當方德植先生把廈大數學系從一個十幾個人的小單位建設成為在國內領先並引起國際注意的科系的時候,他接“連三地受到無情的衝擊。
繼1957年的反右擴大化後是1959年的拔白旗,批白專道路,方德植先生成了受批判的典型對象。由於方先生對學問的執着和鍥而不捨,他已經把整個身心投入數學和科學研究,他沒有時間顧及其他非學術性的活動,也不願分心於其他與專業工作無關的社會往來。有人邀請他參加黨派,他坦言:“君子不黨。”這面白旗為何不拔?於是鬥爭、批判,一連串的折磨。1956年,黨中央發出了“向科學進軍”的號召。方德植先生曾帶領系裏骨幹教師制訂出科研十二年的遠景規劃,要在“大範圍幾何與分析”這個廣闊的領域中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爭取創建一個具有中國特色的數學學派。這個規劃未及實施,就這樣遭到了滅頂之災。十年動亂時期,方德植又被關進“牛棚”,連番批鬥,身心備受摧殘。然而,方德植的宏願沒有動搖,他的造詣、他的成就無法被否定。
粉碎“四人幫”後,在重建廈大數學系的困難時刻,年已古稀的方德植教授毅然再度出任數學系主任。他的頭髮已由黑轉白,如今是滿頭雪花了,如雪的白髮映着他那雙永不疲倦的深邃眼睛。75高齡了,他還身先士卒,帶領中青年教師,還親自為本科生講授微分幾何課程,還為研究生和助教進修班授課。他不顧年邁體弱。從1978—1988年十年間,夜以繼日,筆耕不輟,決心要追回被無端虛擲的寶貴歲月。先後撰寫出版了《解析幾何與線性代數》《射影幾何》《非歐幾何基礎》《基礎數學概要上下》《微分幾何基礎》《解析幾何》《微分幾何導引》《近代微分幾何》等多種專著、教材和教學參考書,總計200多萬字。廈大於1986年授予方德植首屆“南強獎”一等獎,1988年被收入《世界名人錄》。
方德植先生為祖國數學事業可謂鞠躬盡瘁,死而不已。他生前講過:作為教師的人所必須的師道和師德就是培養超過自己的學生。從廈大數學系走出了一批如曾融生、謝希德、陳景潤、美國賓州大學數學系楊農道,芝加哥州立大學江潭,安徽大學鄭祖庥等國際享譽的數學家,走出了許許多多戰鬥在各個崗位上的優秀數學工作者,誠如蘇步青在方德植先生從事科教工作六十年時賀詩的前兩句所説的:“黌舍辛勤六十秋,芬芳桃李遍神州。”方德植先生用他畢生精力,用他的全生命實踐了不朽的師道和師德。 [1]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