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方廣巖

鎖定
方廣巖在永泰縣城東葛嶺山腰,距縣城17公里,俗稱“一片瓦”。在層巒疊嶂、林廕庇日之中,巖體形如片瓦,凌空舒展,覆蓋成一個高約20米,深約30米,寬約50米的天然洞穴,為盛夏避暑勝地,有“廣寒洞天”之稱。
中文名
方廣巖
地理位置
福建省永泰縣
氣候類型
屬典型的亞熱帶季風氣候
景點級別
省級保護文物景區
著名景點
玉泉洞
著名景點
吞門
觀音窟
炮洞
鐘聲石 展開
著名景點
吞門
觀音窟
炮洞
鐘聲石
聽泉石 收起
俗    稱
一片瓦
開放時間
全年:週一至週日 07:00-18:30

方廣巖歷史簡介

“一片瓦”底部懸掛着數十個鐘乳石,形成獨特的巖景,主要有蛟龍入水、猛虎出山、鯉魚騰躍、巨牛練角、黃鶴凌空、百鳥朝鳳、猿猴探首等,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北宋慶曆年間(1041~1048年),在巖下建佛亭。明中葉,擴建為寺,依巖藏洞,巨石當瓦,構築奇異。萬曆十九年(1591年),增建天泉閣5間,用百餘根杉木縱橫交錯地支架於懸崖峭壁前沿,背依千仞,面臨百丈深谷,宛若空中樓閣

方廣巖建築創建

方廣巖 方廣巖
始建於宋建隆二年(西元961年),以佛經第十部類“方廣”為名。“石室內構三層閣,不載片瓦,雖急風暴雨,不能狂也。” [1] 
慶曆三年(西元1043年),邑人黃非熊在山下築室讀書,結合洞內景緻作十景詩,使方廣巖名傳遐邇。 [1] 
明永樂十四年(西元1416年),方廣巖擴建為寺; [1] 
萬曆十五年(西元1587年),林應起、陳汝翔、陳伯孺等人重修方廣巖,十九年(西元1591年),增建天泉閣,至此方廣巖的格局基本形成。 [1] 
現存的方廣巖寺為清代建築。 [1] 

方廣巖建築衍變

同治十年(西元1871年),英國旅行攝影家約翰·湯姆森夜宿方廣巖寺,為方廣巖寺拍了四張照片,這是方廣巖寺留傳最早的照片。 [2] 
民國十二年(公元1923年),方廣巖向政府註冊。 [1] 
1958年大鍊鋼鐵,部分樹木被伐,山路旁的“聖人墓”被炸燬,唐代福建觀察使常袞墓志銘等一批文物散失。 [1] 
1983年10月31日,方廣巖與闇亭寺重新開放。 [1] 
1985年,重修方廣巖,並列為永泰縣首批文物保護單位。 [1] 
1986年拍攝電視劇《西遊記》時,曾到方廣巖取外景。 [1] 

方廣巖建築形態

一片瓦 一片瓦
方廣巖位於福建省永秦縣葛嶺鄉東北的山腰上。 [1] 
宋代的方廣巖“石室內構三層閣,不載片瓦,雖急風暴雨,不能狂也。” [1] 
清代重修的方廣巖則“巖鎖兩峽,橫幕其巔如一片瓦。西北扆南,四山環抱,夏涼冬温,常得中候。由峽承巖以台,高一十五丈,由台至巖檐,高一十一丈。台平如砥,廣三十餘丈,深七丈有奇,可坐數千人。”(乾隆《永福縣誌》)現存建築有天泉閣、大雄寶殿、脱凡樓、觀音樓、香積堂等。 [1] 
天泉閣面闊三間帶回廊,上為木質歇山頂,中開間突出小歇山屋頂。屋面坡度平緩,僅有椽板,不施片瓦。閣下用百餘根杉木縱橫交錯地支架於懸崖峭壁前沿,廊柱間圍以木質欄杆。 [1] 
天泉閣後是大雄寶殿,面寬三間,進深五柱,單琰歇山頂,中開間後部突出小歇山頂,同樣屋面坡度平緩,僅有椽板,不施片瓦。殿內供有南宋時的樟木雕十八羅漢之首賓頭盧尊者,正面掛乾隆年間永泰知縣馮紹立題的“洞天第一”牌匾。殿前有股清泉,叫龍尾泉,亦稱“龍乳”。 [1] 
大雄寶殿後洞壁上有一“觀音窟”。中秋之夜,月光斜照巖壁之上,便現出“童子拜觀音”的幻影。旁邊有夢亭、僧寮、香積堂等,均不用片瓦,蔽於復巖之下。 [1] 
方廣巖大門有聯:石室雲開,見大地山河三千世界;水簾風捲,露半天樓閣十二欄干。為元學士林泉生題。 [1] 

方廣巖10處勝景

方廣巖有:玉泉洞、瑞松塢、鐘聲石、聽泉石、瀑布泉、龍樹巖、靈羊谷、龍尾泉、望仙台、清音洞等。其中玉泉洞是方廣巖的天然門户,兩石相依,上合下開,左刻“天關”,右刻“吞門”(俗稱天門),別有氣勢。旁邊還有宋、明、清的摩崖題刻“天關”、“石門”、“方廣洞天”、“閩山福地”等,行筆蒼勁雄渾。 [1] 

方廣巖景觀奇絕

方廣巖別有洞天

仰視方廣巖,驚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方廣巖在永泰葛嶺鎮,方廣山腰方廣巖,方廣巖下方廣洞,方廣洞中方廣寺。方廣巖的奇就在“一片瓦”下別有洞天,外觀仰角高180多米,寬約百米,深50多米。核心景點可容納上千人。洞中建五座樓閣如大雄寶殿、脱凡樓、觀音樓、天泉閣、香積堂等;尚有許多客廳、樓道、台階等通行空間。方廣寺始建宋建隆二年,寺以佛經第十部類“方廣”名之。既體現方廣洞天福地的自然面貌,又符合佛教聖地命名規則,歷經千百年被保存下來。

方廣巖“一片瓦”

方廣洞中建寺錯落其中,巧妙實現立體空間構圖佈局。又因藉助洞頂廣大巖壁俗稱“一片瓦”避風雨,無需再添蓋寺頂瓦片,既省工,又輕巧。洞口為西南方向,懸寺木構乾燥不腐。現存寺閣凌空架構,巨木頂託,天泉閣幾乎懸空,方廣水簾直落深谷,霧氣騰空,回聲山洞,俯看斷崖壁立千尺,仰望洞寺凌空飛懸,無論哪個角度都是驚險奇觀。方廣山海拔760米,方廣寺海拔300米,因方廣洞天仰角大,給人以奇妙的印象。寺右側鑿通的石棧道通羚羊洞,上頂尋源,登峯迴寺都可通行,不必走回頭路。

方廣巖洞壁景觀奇絕

方廣巖洞壁景觀奇絕。如“鴻山月照”水痕字跡;“石乳滴泉”三滴戲言;尤其每年八月十五“月照觀音”令人稱奇。為此美景善男信女年年如約而至。細看洞中景,方知眼界廣。除方廣洞天108景外,還有羅漢巖、聽泉崖、誦經巖、飛湧崖、九天巖、一線巖、應真巖、小方廣、一指石等都自成小景。“石室雲開見大地山河三千世界,水簾風捲露半天樓閣十二欄杆”歷代名句佳聯不少。“寺憑松作徑,天設石為門”。沿古道石階一千四百多級一小時可抵方廣巖,沿途古松146棵,曲折盤旋,俯視如青龍卧于山中。歷代摩崖石刻很多,其中不乏書法珍品,側身門一幅漢滿文字題刻至今無人翻譯。方廣巖距福州50分鐘車程,方圓10.5平方公里,以桃花洲為中心突出三島水域沙洲叢林特徵;以方廣洞、風動石一線佈局以奇洞,險巖、怪石、古松、古蹟為特色。方廣巖是一條宗教朝聖精品線路。古松、奇洞、懸寺、水簾為方廣四絕。尤其方廣寺奇妙選址,可謂天下奇絕。倚洞構思,倚巖立寺,倚壁飛檐別具匠心。十幾根木柱支撐;一半在空中,一半在巖洞,似虛而實,似危而安,危中見俏。那真是“懸空寺,寺懸空,腳踩木走廊,心吊半空中”。上方廣寺別忘了品一碗方廣素面,那可是福氣呀。“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佛教聖地的僧人象習慣唸經一樣習慣佛寺環境。寺前墾竹,廟後長筍,方廣巖周邊現有毛竹、簍竹、甜竹、羅漢竹、四方竹及水竹等品種。不久前,從小方廣修了一條新的登山石道,上下方廣巖可以下走回頭路。

方廣巖常袞墓誌銘

常袞 常袞
方廣巖路邊有唐代福建觀察使常袞墓誌銘。清代道光十三年(1833年)重修常袞墓時刻。長47釐米,寬26釐米,青色頁岩, 內刻小楷書386字。1958年大鍊鋼鐵時炸開“聖人墓”時散失。1986年縣誌辦收存。全文如下:口口者,京兆人也。以天寶進士仕於朝,代、德二宗,天下翕然稱賢,其載在唐史者可考。其以故宰相觀察福建也,設鄉學,延名師儒以教閩人,閩人始知向學,海濱*魯之風,實開於此,其載在郡閏志者可考。公卒於閩,朝廷追贈尚書左僕射,適嗣遂公適宰永邑,葬公葛嶺之陽,因而卜居連邑,為望族焉,其載在家乘者又可考。公之墳方圓七十三文有奇,環以短垣,垣之內,舊植松樹四十餘株,森森拱庇,蓋自有明以來已然矣。我朝雍正六年奉口重修,迄今百餘載,春霜秋露,曷勝宿草之悲!公之裔孫肇端,常欲葺而新之永之紳士以為公之有功於閩,既已專祠府學,以志不忘,矧其一抔在永,可弗知所愛護乎?於是相與慫恿,捐資鳩工砌造,棄石用灰,規制一整;並拓墓前餘地,建年表一,勒“興閩文學”於上。用錢二百餘貫,三閲月而成。成而問志於予,予維公之功名節義;在朝廷者,史既書之;其在閩者,口碑千古,亦不得表而明。所幸者隴阡在永,永之人,獨得以伸其瞻仰之情矣,然而斯徑之成,永之幸也,抑豈獨永之幸也是為志。道光十有三年,冬十月,後學長樂林宗澤撰。後學閩縣方藹書。

方廣巖歷史考究

遠古的時候,獵人追逐羚羊,順着峭壁上的飛澗登上崖頂,一個美如仙境的水簾洞,呈現在羣山之巔,只見高峽屹立如門,瀑布從天而降,水簾之後高仰的山崖上,是一個巨大的洞穴,一片山岩橫展如瓦覆蓋着洞頂,方廣如穹隆,穹隆上綴滿了形態各異的鐘乳石,青藤懸掛巖縫隨風搖曳。鳥兒啁啾其間,彩蝶翩飛其上。洞後壁上部有一石龕,龕前有一大鐘乳,如青龍破壁而入,龍尾下垂,龍尾上乳泉滴瀝,綠蕨茸茸,生機盎然。風過蕨搖,彷彿龍尾在動,古人戲稱“龍尾泉”。洞右高峽有裂隙,順崖前伸,小徑可達另一險洞,人們為紀念羚羊引路,稱其“羚羊洞”。 [3] 
據《三山志》載,北宋建隆二年(961年),有僧人壘石為台,疊石為階,在洞內建方廣巖院,以該洞方正寬廣,遂取佛經第十部類“方廣”命名,寓意深長,又稱方廣巖、方廣洞天。現洞內保留有古石階,垂帶石上鐫刻“宋淳熙丙午(1186年)謹題”。隱士黃非熊選擇方廣洞天美景十處,各賦以詩,文采飛揚,遂使方廣巖美名遠播,成為福州宋代著名的遊覽勝地。黃非熊,嘉泰二年(1202年)進士,授官兵科給事中,上任未兩年,無意仕途,辭官隱居大樟溪畔方廣巖下的三島村,教書授徒,閒暇常遨遊方廣巖,終老其間。 [3] 
後來,順洪水漂來一巨樟止於葛嶺石壁溪,久浮不去,有異人將其雕為賓頭盧尊者(伏虎羅漢),供養於洞中,天旱苗枯時,縣官求雨常到方廣巖,後將此木像取回城中祭祀祈禱。 [3] 
張世南(約1225年前後在世)《遊宦紀聞》卷四記載了這一盛事,描述了方廣巖的高危險峻:“今縣官禱雨,必躬往迎致,其應如響。像眉毫修白,骨氣龍鍾,宛若生動,每至邑中,人士敬嘆瞻禮,喜其來而惜其去……自造像後,香火日昌,往來供施相屬,室(方廣巖)中遂構三層閣,不戴半瓦,雖疾風暴雨不能犯也。室距平地可五里許,其間梁空磴險,山徑峭拔,遊者有攀躋傴僂之難。及最上,峯迴路轉,倏忽風景不同。巖洞飛驚,台殿縹緲,使人神觀軒豁,忘其罷憊。” [3] 
真潮和尚,以中興方廣巖院知名,歙縣人。因父遊宦浪跡不歸,年十六歲外出尋父,終不遇。後皈依嘉興東禪寺曉天禪師落髮受戒,遍遊天下名山叢林,參訪尊宿。入閩後,慕名遊覽方廣巖,卻見寺院衰敗,梵宇傾頹,唏噓不已,決意募化重建。自入方廣巖後,身荷畚鍤,躬服勞瘁。夜間趺坐唸佛,肋不沾席。結緣當時福州眾多文人名士,眾志成城,精心營造,方廣巖煥然一新。 [3] 
明陳鳴鶴《天泉閣記》載:“萬曆十有八年(1590年),鏡山真潮和尚來遊斯巖,賞其幽致,便欲卓錫掛瓢,席地敷座。維時林君熙工(南嶼林春澤之子林應起),首舍緡錢,遍化檀樾,遂遵故址重建層樓。中居方丈,傍列禪房,榱不加華,桷不被繡,磽為地基,巖作天瓦。經始於歲之庚寅(1590年),落成於歲之辛卯(1591年)。而方伯林君道翹(南嶼林春澤之孫林如楚)題其額曰‘天泉閣’,蓋懸泉閃閃於檐端,掛流嫋嫋於檻外,閣以泉勝,故名。”天泉閣整體依絕壁凌空架構,數十根立木頂託於裸岩之外,令人驚歎不已。 [3] 
真潮和尚重建方廣巖院後,又積極開發周邊景點。台嶼陳益祥(觀察使陳奎之子)與侄陳燿,在真潮和尚引導下,於萬曆三十三年(1605年),在方廣巖一公里外,開發懸漢巖。懸漢巖即今羅漢巖,古洞造型如佛手拈花,旁有石瀑,環境幽雅。萬曆三十七年(1609年),又開發丸天巖,丸天巖在方廣巖正下方數十米處。方廣巖水簾落入深潭後,流過一小段幽澗,又墜下近百米高的絕壁,形成壯美異常的丸天巖,即今天的酒罈瀑布。酒罈瀑布高達百米,崖壁造型神奇莫測,如神仙遺物疊成,分為二級瀑布。上級瀑布流水深深地切入崖壁,留下深邃的管狀石槽,如韓湘子的洞簫;下級瀑布中上段石槽大如石壺,類似張果老的酒葫蘆,下半段石槽略微縮小又似藍采和的花籃。陳益祥當年曾命僕伕劈開榛茅,在陡峭的崖壁上開鑿石棧道,從左壁進入“酒葫蘆”。陳益祥記曰:“吾入洞時,視天猶丸也,因名‘丸天巖’。”民國版《永泰縣誌》載:“丸天巖,形如覆鍾之半,又如卵殼之半,高可二十餘丈。泉懸其巔,巖座如盂以承之,由盂而下,復承以池,不溢不涸。”隨後,陳益祥在丸天巖旁建成三層樓閣,以便賞景。通往方廣巖的古松道,是方廣巖另一道奇景,是福州地區保存最好的古松道,從山麓的方廣坑古驛道(永泰到福州的橫串古道,今鋪水泥道)仰視,虯松婆娑起舞於羣峯之間,順山道蜿蜒展布直達方廣巖,如青龍飛入方廣洞天。山中有詩刻讚道:“寺憑松作徑,天設石為門。”深峽霧散一山瀑幽谷日出滿川虹。 [3]   這裏流傳着一個白蛇的美麗傳説。《閩都別記》第353回寫道:“永福(永泰舊名)方廣巖西北,有一大山,洞中有白牝蛇,不知修煉幾多年,能變為人,常隱不現,從未為祟,隻日夜與山都、木客(山都即山魈,木客乃木精)吟風步月,釀酒烹茶。自名為繆隱仙,知書識禮……”蛇仙有感於人間情愛的纏綿真摯,遂起擇夫之心,在方廣巖下開一酒店,與福清葉向高堂侄葉青選秀才成家生子,大兒取名“施郎”,二兒取名“夔郎”(“施”福州方言與“蛇”諧音,“夔”乃龍之屬)。蛇仙懲惡揚善,故事優美感人,為世人稱道,被編成《蛇娘戀世》閩劇演出,今在方廣廨院(普光明寺)旁還有“酒店”地名。方廣巖西北確有一座大山,山中隱有一條深峽幽谷,時常雲封霧鎖,人稱龍村峽谷(龍門峽谷),據説是繆隱仙修煉隱居之地。內有繆隱仙釀酒遺蹟“酒泉瀑”,這是一條上大下小的巨型瀑槽,與酒漏無異,槽底流水處染成酒紅色。據載,繆隱仙化為人形投茶果攤主繆延夫婦為義女,欲開酒店,見二老家道貧寒無本錢,遂道:“奴家自會釀酒,不用曲和米,只需花果清泉便可。”於是汲取龍門清泉,採摘峽谷花果,在“酒泉瀑”中釀出香聞十里的美酒。 [3] 
龍村峽谷之水由東北向西南流淌,在谷口外沖蝕成串珠般的三個深潭,三潭圓滑如龍井,稱“三窟瀑布”。溯溪而上,高峽變窄,逐漸成為幽谷,谷中生機盎然,只見蕉舞藤繞百花開,蜻蜓點水錦雞飛。谷頂奇峯突起,奇巖連片似蜂巢掛壁,如入畫廊深處。水聲隱約傳來,幽谷的盡頭竟是閩中最美、最壯觀的瀑布羣,數條銀瀑環繞深谷從天呼嘯而降,水聲激盪轟鳴,水霧撲面而來,彩虹飛架谷底,令人心醉神迷。滿頭霧水的遊人,面對漫山遍野的百米水簾從同一高度瀉下,好奇心驟生,可惜高崖無路可登,只能退回谷口,順盤山公路繞道山頂,一探瀑布來源。山道外峽谷深不可測,林海蒼蒼,對面山峯峭壁陡立,奇巖裸露,形成不同地質年代的熔岩與火山碎屑岩層層相疊,形態各異,令人目不暇接。 [3] 
龍村村口羣山交鎖,古樹參天,四方奔流而來的數條溪澗在此毗鄰交集,從三面落入幽谷之中,溪澗的基底由於同處於一條堅硬呈帶狀展布的柱狀節理岩層上,形成壯觀的、同一高度的瀑布羣。 [3] 
龍村坐落在龍門峽谷上游的山間盆地中,古風依舊,古韻盎然,四周山巒環抱,山形奇特,分別以龍、虎、獅、犬命名,是中國古村落擇址營造範例。村民遵循古村落的風水佈局,在水口建壩以蓄水,精心培植風水林,才有今天進村滿眼的原始闊葉林,讓遊人有“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驚喜。初入山村,一派田園風光,是今天永泰最美山村之一。龍村上游是景色迷人的龍棲洞峽谷,有無數水潭瀑布深藏其間。龍村自古有一個關於寶藏的傳説,人們將瀑潭命名為“窟”,據説前人曾在村前、村後眾多的水潭中,藏匿無數金銀財寶,並留下了“七窟前,七窟後,誰能找到,子子孫孫不要做,吃到老”的搜寶秘訣。龍村是個小山村,不足百户人家,卻有十多姓氏,有違農耕時代單姓家族羣居習慣,被認為是攜有寶藏的某一組織秘密隱居地。藏寶之説為龍村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讓無數後人為此着迷,在此苦苦探尋。 [3] 
歷史上,從福州到永泰可從大樟溪走水路。大樟溪下游因受閩江潮汐的影響,潮水可漲至葛嶺瀨下渡口。離瀨下渡口上游不遠,就是著名的赤壁潭。赤壁奇巖壁立,由火山熔岩冷凝形成的紫紅色柱狀節理,成排臨溪而踞,陽光照耀下色如丹霞,元末永福縣尹王用文在石壁上題寫“赤壁”,至今仍神采奕奕。王用文,又名王翰,號友石山人,西夏靈武人,元至正甲辰(1364年)、乙巳(1365年)年前後曾任永福縣尹,以“鐵壁”、“飛佩”贊葛嶺高山流水,後官至潮州路總管。元亡後,隱居永泰,寄情于山水之間。閩縣人吳海《友石山人傳》記載:“酷有山水癖。四時朝昏,不問寒暑,曳杖入幽林深谷,攀高崖絕壁,覽飛流潺湲。每遇石處,必坐坐則咄咄,首肯自語,嘯歌盤桓,或解衣而卧,既去復返,眷戀不忍舍離。雖日遇百石率以為常。”赤壁上還有清永福知縣王綱“崢嶸江表”、清福州太守李拔“中流砥柱”摩崖石刻。王綱,陝西三原人,因重修永福縣城,獲當地父老尊重。李拔,四川犍為人,為官重文化,有政績,從他的《行部紀略》可知,乾隆辛巳年(1761年)十二月十七日,由閩清盤查而回,夜宿洪塘,次日乘舟由閩江、經大樟溪至瀨下渡,因灘淺水急,舍舟陸行至縣城,迎接他的知縣正是王綱。十九日參觀永泰縣學及新修城垣,讚歎有加,日暮登舟,仍回瀨下。次日由洪塘歸焉。李拔這次永泰之行,對葛嶺風光大加讚賞,留下了赤壁題刻,還遊覽了葛嶺方廣巖,賦詩一首《方廣巖(在永福三島村)》:“千峯如繡畫屏開,為訪幽巖着屐回。峭壁嶙峋雲氣繞,瀑泉噴薄雪花來。嵐深石室封丹灶,樹掩僧房長綠苔。畢竟名山多勝蹟,支藤更上望仙台”。 [3] 
赤壁對面有一條清澈的溪流,匯入大樟溪,逆流而上,是葛嶺赤壁景區。鬥湖山是赤壁景區的主峯,海拔987米,死火山口形成的鬥湖天池,為華東第一大天池。明代有寓民張仕榮於湖旁墾坡為田,稻熟後,輒為鹿豕踐食,又山高風猛,勞而無獲。萬曆三十一年(1603年),永福知縣徐嘉言捐俸,買下鬥湖山並田施與方廣巖院,並勒碑記其事。鬥湖山歸為方廣巖院後,真潮和尚親自到此開闢寺田,據説鹿豕遠遁,風不為災。鬥湖山為高山草甸,百畝草甸簇擁着天池,風光旖旎,湖水倒映着白雲,草場襯托着牛羊,令人心曠神怡。山間有大瀑布高掛在一片如刀削般平整、高寬近百米的崖壁上。水流咆哮着從懸崖上俯衝而下,在峭壁上形成上短下長的兩疊瀑布,飛花濺玉,霧氣迷濛。由於石壁色紫又奇妙地長有紅色苔蘚,陽光下如赤色鐵壁,“赤壁大瀑布”因此得名。赤壁景區以峯柱、峯叢著稱,鬱鬱葱葱的山崖佈滿擎天石柱,特別是崖頂的石柱峯,既有獨立的石柱,又有併攏的石柱羣,直指蒼穹,十分壯觀,讓人讚歎大自然的神奇。赤壁景區還有石龍脊、牛鼻窟、天源瀑布、珠簾瀑布、層層疊疊神秘的古梯田,讓人流連忘返。 [3] 
赤壁景區以西是天門山景區,天門山因山中巨石形成天門洞、天門窗而知名。據民國版《永泰縣誌》載:“天門洞東五都。譎詭怪特,與方廣、方壺埒。而盛跡鬱湮,從無過問者。遙望巨石屹立如門,有獅子蹲其上。峭壁間,兩石孔圓如車輪,不假人為。每烏兔東昇,光從孔人,洞中毫髮可辨。洞容數十人,片石覆其上。”如今,天門洞已成為葛嶺著名景點。天門山景區最神奇的當數葫蘆瀑布,瀑布形狀如側卧的葫蘆,流水在巨大的石壺內多級旋轉,層層跌落,最後從葫蘆口噴湧而出,如珍珠撒出,又被譽為“葫蘆倒珍珠”。地下河更是奇特,流水深深切入河牀,如一線天,兩岸巨石層層相架,遮天蔽日,洞壁滴水凝成石乳形似“觀音”,栩栩如生,盡顯天公造物之妙。 [3] 

方廣巖國際影響

方廣巖老照片
方廣巖老照片(6張)
同治十年(西元1871年),英國旅行攝影家 John Thomson 約翰·湯姆森夜宿方廣巖寺。在湯姆遜所有的攝影之旅中,方廣巖之旅常被認為是藝術成就最高的。屹立於高山之巔的這座寺廟,其險峻程度幾乎可以用“難於上青天”來形容。除了地理位置之外,令湯姆遜印象深刻的,還有寺廟的建築風格:“那寬廣的屋檐、雕花的屋頂和鮮豔的花欄杆——眼前的一切,是我從未見過,也從未夢到過的。”在回憶在方廣巖的那段日子時,他説,每天早上,他都在僧侶唸經的聲音或者撞鐘的聲音裏醒來。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