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方壺勝境

鎖定
方壺勝境圓明園四十景之一,佔地面積約為2萬平方米。方壺勝境基本建成於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位於福海東北岸灣內,四宜書屋之東,涵虛朗鑑之北。是後代眾多學者考證後公認的圓明園中最為宏偉美麗的建築,是以人們想象中的仙山樓閣為題材而建造的。 [1] 
此景前部的三座重檐大亭,呈“山”字形伸入湖中,中後部的九座樓閣中供奉着2000多尊佛像、30餘座佛塔,建築宏偉輝煌,是一處仙山瓊閣般著名景觀,主題閣樓實為一座寺廟建築
整個建築羣的平面與裏面均採用嚴格的對稱佈局,又一個中軸線連着南北兩個羣組。在方壺勝境以西還有一組充滿意境的景區——三潭印月,該景區是圓明園仿建的西湖十景之一。 [1] 
中文名
方壺勝境
類    別
文化遺址
年    代
文物原屬
圓明園建築景觀
文物現狀
被英法聯軍焚燬,現僅存遺蹟

方壺勝境文物景觀

方壺勝境建造思路

神仙思想產生於週末,盛行於秦漢。 秦漢時,民間已廣泛流傳着許多有關神仙和神仙境界的傳説,其中以東海仙山和崑崙山最為神奇,流傳最廣,成為我國兩大神話系統的淵源。
傳説本有五座神山:岱嶼、員嶠、方壺、瀛洲蓬萊。據《列子·湯問》:“其山高下週旋三萬裏,其頂平處九千里,山之中間相去七萬裏,以為鄰居焉。其上台觀皆金玉,其上禽獸皆純縞。珠玕之樹節叢生,華實皆有滋味,食之皆不老不死。所居之人皆仙聖之種,一日一夕飛相往來者,不可勝數。而五山之根無所連箸,常隨潮波上下往返。.......最後二山飄去不知蹤跡,只剩下方壺(方丈)、瀛洲、蓬萊三山了。 [1] 
東海仙山相傳位於山東蓬萊縣沿海一帶,據《史記·封禪書》:“自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萊、方丈瀛洲。此三神山者,其傳在渤海中,去人不遠。患且至,則船風引而去。蓋嘗有至者,諸仙人及不死之藥皆在焉。其物禽獸盡白,而黃金銀為宮闕。未至,望之如雲,及到,山神山反居水下。臨之,風輒引去,終莫能至雲,世主莫不甘心焉。”
電影中方壺勝境復原圖 電影中方壺勝境復原圖
這種求仙追求長生的思想也直接影響了我國曆代皇家園林發展模式,為了更加接近神仙,帝王們在園林裏挖池築島,模擬海上仙山的形象。漢代出現具有完整仙山的仙苑式皇家園林——建章宮。從此以後“一池三山”遂成為歷來皇家園林的主要模式,一直沿襲到清代。而方壺勝境的建造正是帝王為了尋求東海龍宮而在自己的御園中精心建造的一處規模宏偉的人文景觀 [1] 

方壺勝境電影中的解説

方壺勝境3D復原圖 方壺勝境3D復原圖
這處景觀的設計來自於古代的神話,燦若白玉的台階依水而建,金碧輝煌的宮闕憑水而立,每當薄霧在水面上升起的時候,這裏如夢如幻,宛如仙境,乾隆將傳説中東海的龍宮移植到圓明園,在乾隆的心目中,不管是人間還是仙境,所有的美麗和奇蹟,他都應該擁有。 [1] 

方壺勝境方壺勝境起源

原是海神的祭祠,是我國園林中僅有的一座。它是面臨福海東北的一個內湖,大小水面之間有一座可開啓的吊橋作示意性的分隔,當橋開啓,大的龍舟可由福海進入內湖,直達突出湖中的迎薰亭。主體建築是對稱佈置、前後三組的殿堂,上覆黃色琉璃瓦,倒影於水面上,猶如仙山的瓊樓玉宇極為壯觀。特別當遊人透過橋洞,遠望福海中心的蓬島瑤台時,更會產生漫遊在仙境的觀感。 [1] 

方壺勝境文物現狀

整個方壺勝境景羣於1860年10月被英法聯軍劫掠後焚燬,焚燬初期,這片遺址上還殘存有相當數量的建築構件,其中以石製為多。雖然經過1900年戰亂和民國時期的軍閥盜運,以及當地民人的拆挖,這裏殘存的石構件還是數量很多的,1985年來經過發掘清理,出土了大量建築殘件,其中還包括建築樑柱若干,上面有明顯的被火痕跡,成為了控訴列強強權的歷史證據。 [1] 

方壺勝境乾隆御詩

來自《圓明園四十景圖詠》的乾隆御詩:
《方壺勝境》
海上三神山,舟到輒風引去,徒妄語耳。要知金銀為宮闕, 亦何異人寰?即境即仙,自在我室,何事遠求?此方壺所為寓名也。東為蕊珠宮,西則三潭印月,淨淥空明,又闢一勝境矣。
《圓明園四十景圖詠》之方壺勝境 《圓明園四十景圖詠》之方壺勝境
飛觀圖雲鏡水涵,挐空松柏與天參。
高岡翔羽鳴應六,曲渚寒蟾印有三。
魯匠營心非美事,齊人搤只虛談。
爭如茅土仙人宅,十二金堂比不慚。
註釋:
三潭印月:是方壺勝境西部一小園,仿杭州西湖三潭印月,在池中設三石塔。石塔殘件尚存留在遺址。
翔羽: 《詩經-大雅-卷阿》:"鳳凰于飛,翔翔共羽。" 翔翔,鳥飛翔時發出的聲音。
鳴應六:言翔翔之聲合於六律六呂之聲。
印有三:佛教語:"宗門有三印,謂印空。印水。印泥。"三潭印月之名即由此而來。圓明園中之三潭印月之景即在方壺勝境之西側。
齊人搤掔(扼腕):表示振奮或惋惜的情緒。齊人搤,指的是秦始皇時齊人徐福入海求仙的故事。 [1] 
參考資料
  • 1.    原詞條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