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方伯

(古漢語詞彙)

鎖定
方伯,是春秋時期的古漢語詞彙,是古代諸侯中的領袖之稱,出自《禮記·王制》。
中文名
方伯
別    名
地方長官
出    處
禮記·王制

目錄

方伯概念

古代諸侯中的領袖之稱,謂一方之長。殷周時代一方諸侯之長。後泛稱地方長官。漢以來之刺史﹐唐之採訪使觀察使。《禮記·王制》載:“千里之外設方伯。”明、清時用作對布政使的尊稱。《史記·周本紀》:“周 室衰微,諸侯強並弱,齊、楚、秦、晉始大,政由方伯。” 裴駰 集解引 鄭司農 曰:“長諸侯為方伯。”《史記·秦始皇本紀》:“方伯分職,諸治經易。”《漢書·何武傳》:“刺史,古之方伯,上所委任,一州表率也。職在進善退惡。” 唐 韓愈 《送許使君刺郢州序》:“於公身居方伯之尊,蓄不世之材,而能與卑鄙庸陋相應答如影響。” 清 王韜淞濱瑣話·金玉蟾》:“薦章交上,升任黔中廉訪使,旋升方伯,改授雲南巡撫。” [1] 

方伯歷史現象

春秋時,天子失權,王綱解紐,周代的最高政治權力出現了真空,諸侯漫無統紀,起而互相兼併,進而發展為大國爭霸,形成了取代王權的霸主政治,又稱方伯政治。《史記·周本紀》説:“平王之時,周室衰微,諸侯強並弱,齊、楚、秦、晉始大,政由方伯。”方伯政治是周代奴隸社會在衰落過程中必然出現的一種歷史局面。周初,“天子建國,諸侯立家”,即天子分封諸侯國,諸侯分封卿大夫之家。天子在所分封的諸侯國中,委任王室功臣、懿親為諸侯之長,代表王室鎮撫一方,稱為“方伯”。春秋時,王權陵替,霸業代興,可以説正是這種方伯政治發展的必然結果。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