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絕,漢語詞彙。
是指原來連貫的不再連貫;原來有聯繫的失去聯繫。
語出《管子·幼官》:“方外旗物尚白,兵尚劍,刑則紹昧斷絕。”
- 中文名
- 斷絕
- 外文名
- discontinue
- 基本解釋
- 不再連貫
斷絕基本解釋
編輯[discontinue]∶不再連貫。
斷絕引證詳解
編輯②唐 綦毋潛 《春泛若耶》詩:“幽意無斷絕,此去隨所偶。”
③章炳麟 《俱分進化論》:“吾嘗讀 赫爾圖門 之宗教哲學矣,其説曰,有惡根在必有善根,若恬憺無為者,其善根亦必斷絕。”
④梁斌 《紅旗譜》四五:“學校和外界斷絕了聯繫。”
2. 猶拒絕。
《東觀漢記·明德馬皇后傳》:“及上欲封諸舅,太后輒斷絕曰:‘吾計之熟矣,勿有疑也。’”
3. 妙絕;絕無僅有。
唐 張鷟 《遊仙窟》:“細腰偏愛轉,笑臉特宜嚬。真成物外寄稀物,實是人間斷絕人。”
4.徹底。
①晉 幹寶 《搜神記》卷十五:“ 伯文 以次呼家中大小,久之,悲傷斷絕,曰:‘死生異路,不能數得汝消息,吾亡後,兒孫乃爾許大!’”
②南朝 宋 鮑照 《東明行》:“涕零心斷絕,將去復還訣。”
③宋 蘇軾 《中秋月寄子由》詩之二:“欲和去年曲,復恐心斷絕。”
6. 指死亡。
宋 王安石 《賜敕獎諭權大理少卿蔡冠卿》:“四月一日已前下寺公案,並已斷絕。”
[1]